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死刑的废除,关系到生命权的保护问题,生命权是人权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国际条约及世界各国和地区都有对生命权保护的相关规定.对一些仍然保存死刑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死刑制度是否违宪,已成为一个宪法学的问题。保障人权废除死刑是国际社会及各个国家和地区对生命权保护的最终价值目标.但因地区性差异,死刑制度仍然存在于部分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我国.在近期不可能完全废除死刑制度的情况下.应该在宪法上对此作更具体的规定。  相似文献   

2.
消减、限制乃至废除死刑,顺应人权保障的潮流,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立法的大趋势。死刑在我国必然也要废除,这是不可逆转的方向。然而死刑在我国的废除,绝非一蹴而就之事,目前我国应坚决有限制地保留死刑,这是由我国的历史传统、民族感情和现实国情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各国对人权的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关于死刑的存废之争也在不断升温。对于是否要废除死刑,我国学界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主张废除死刑者认为死刑有违人道主义,不符合世界潮流;反对废除死刑者则认为中国有着自己的特殊国情,死刑的存在利大于弊,所以目前死刑不能废,但应限制死刑的适用。现阶段我国确实还应保留死刑,完善死刑,更好地发挥死刑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死刑缓期执行,是贯彻我国“少杀、慎杀”死刑政策的一项有效制度,对于限制死刑、减少死刑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对死刑缓期执行有关适用方面的问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和一些认识误区,因而,有必要对死刑缓执行的若干问题作进一步研究。据此,笔者着重论述了死刑缓期执行的六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现代引渡制度是现代国际刑事司法合作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其具有司法性与行政性相统一的特点。各国通过国际引渡合作,严厉打击外逃犯罪分子,维护公平正义。赖昌星潜逃至加拿大十余年,最终被成功遣返回国,接受我国法律的审判。通过对赖昌星遣返案的分析,探讨了我国在进行引渡及类似活动中的阻碍,包括缺乏双边引渡条约的极大制约和死刑不引渡原则与我国保留死刑的司法实践之间的冲突等问题。我国要顺利开展引渡活动,仍要积极促进双边引渡条约的订立,妥善处理死刑不引渡原则问题,并增进对其他国家司法制度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关于死刑废止问题古今中外刑法学者们从多角度对其正当性进行了探讨。而笔者以新的视角,即运用微观经济学的概念、理论、方法分别对死刑废止经济分析的必要性、死刑制裁的成本、死刑制裁的收益三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得出死刑废止正当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以理性的视角看待死刑问题,从理性情感以及死刑的立法、适用和执行全方位构建死刑观的理性大厦,有助于解决旷日持久的死刑存废之争,为死刑的未来命运勾画出清晰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死刑是一种古老的刑罚方法,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其存在的合理性从没有受到怀疑。自从18世纪以来,死刑的存废之争已经持续了两个多世纪。主张保存论与主张废除论围绕着人的生命价值、死刑是否具有威慑力、死刑价值、是否符合刑罚目的等问题展开讨论。我们从死刑的效益性、公正性、人道性三个角度进行探讨,可以对死刑价值问题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冯亦农  曹霆 《科技信息》2009,(12):34-34
我国的死刑问题,历来就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问题。随着世界性轻刑化运动的发展,废除死刑和限制死刑已成为一种趋势。就我国目前的国情来说,我国现在还不能废除死刑,但可以从两方面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死刑制度:一是从立法上完善,二是从法律适用上完善,逐步缩小死刑的范围,使我国死刑制度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死刑问题,历来就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问题。随着世界性轻刑化运动的发展,废除死刑和限制死刑已成为一种趋势。就我国目前的国情来说,我国现在还不能废除死刑,但可以从两方面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死刑制度:一是从立法上完善,二是从法律适用上完善,逐步缩小死刑的范围,使我国死刑制度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11.
死刑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解决的是死刑核准权的归属问题。死刑核准权收归后面临的问题是诉讼程序的行政化、程序内容的空洞化以及程序正义性的缺失从而使设置该程序的目的落空。因此,需要对死刑复核程序进行诉讼化和程序正当性构建。  相似文献   

12.
关于死刑的存废问题,近来是刑法学界谈论较多的问题。纵观世界刑罚发展趋势,死刑的废除已是不争的主流。由于死刑的极大不人道性,不可恢复性,以及死刑的放用可以以自由刑取代,从而在学理上,也证明了死刑废除的必要性,在此就不多赘言,死刑必须废除,但在现实的中国,如何废除死刑,却是我们不得不深思的问题,是一蹴而就,还是循序渐进,持不同观点者各有其理,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的是我国可不可以取消贪腐死刑的问题,刑法修正案八取消了13个经济犯罪的死刑,而对于贪污腐败是够可以废除死刑的问题,一经提出就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贪官死刑是否与拟取消死刑的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一样,时机已经成熟呢?  相似文献   

14.
死刑是一种古老的刑罚方法,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其存在的合理性从没有受到怀疑。自从18世纪以来,死刑的存废之争已经持续了两个多世纪。主张保存论与主张废除论围绕着人的生命价值、死刑是否具有威慑力、死刑价值、是否符合刑罚目的等问题展开讨论。我们从死刑的效益性、公正性、人道性三个角度进行探讨,可以对死刑价值问题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死刑存废问题是世界范围内激烈争论的问题,目前我国学者也大都主张限制并最终废除死刑。死刑的历史悠久,自从有了刑法便有了死刑,但它最终要退出历史舞台。可是中国何时废除死刑?从时间上说,废除死刑是越快越好,但不能立即废除,而是要废除死刑的条件成熟之后方能废除。从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开始,逐步过渡到全面废除死刑,这是中国通往废除死刑的现实之路。逐步限制乃至废除死刑,应该着眼于人类文明法则的改善,唯有新的伦理和制度,方能剥夺死刑的生命。  相似文献   

16.
面对当今全球范围内废除死刑的趋势,中国的死刑制度依然坚挺。中外死刑制度为何或废或存?本文将从文化、政治与经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造成中外双方对待死刑制度废存问题不同态度的原因,并表达自己对中国死刑制度废除之看法。  相似文献   

17.
死刑存废的问题是世界观、价值论问题,死刑的价值基点有三方面:公正、功利、人道。剥夺犯罪人生命的死刑是违反人道精神的,是非人道的,退出历史舞台是它的必然宿命。公正的内涵、表现形式在不断变化,并非一成不变的。在文明社会,人道主义精神赋予了公正更丰富的内涵,残酷的、毁灭性的死刑因其消极的社会价值被理性的公正所抛弃,人道超越了公正。死刑虽具有效益性,但不具有公正性和人道性,废除不具有人道的死刑是一种合理的选择,人道超越功利而约束功利。由于对社会本位价值的选择和受经济条件与人文基础的制约,中国目前不能废除死刑,只能限制死刑。但作为理念的死刑废除是中国应然而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死刑问题不是单纯的刑法学问题,对死刑裁量的研究也不宜局限于刑法学视域。本文基于死刑司法限制的基本立场,站在刑法学外的视城,从宏观的角度,提取三个因素,就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死刑裁量,依次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我国以死刑刑事政策为理念建构死刑复核程序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对死刑复核程序的改造必须首先从理念上实现转变.以程序正义观念代替死刑刑事政策作为死刑复核程序的建构理念、以司法权的运作规律代替行政权的运作规律作为死刑复核程序设置的基础、以权利救济型程序代替政策实施型程序作为死刑复核程序的模式,并走渐进化改造之路,才能实现我国死刑复核程序的根本改革.  相似文献   

20.
随着刑法修正案(八)的通过实施,死刑问题再一次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本文旨在结合刑法修正案(八),从取消部分罪名的死刑、对于死刑适用统一标准、从刑法结构上减少死刑的依赖三点.小议应更好地从立法技上限制死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