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很多优美的文章无论在语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结构上都充分表现着美,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去细细体味,不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2.
陈柱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8(Z1)
语文教育是文学的教育、人的教育,其育人功能使它注重于开发心灵、陶冶性情、培养人格.而审美教育则可在潜移默化的情感体验中,以美启真,启迪心灵;以美悦情,净化性情;以美储真,完善人格. 相似文献
3.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将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列入高级需要的层次中,可见人类审美活动的重要性。中学青少年的心理已不像儿童时代一味的幻想,他们已进入了一个现实与幻想相交织的年代。他们的心理已开始产生自我意识,有了自我反省的能力。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说:“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 相似文献
4.
王优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7,26(5):103-104
语文教学是一个多元的生态系统,它以语文教育为核心,由学校语文生态环境、社会语文生态环境和家庭语文生态环境等组成。其中各个子系统中又包含许多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其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5.
黄丽芳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4,11(2):57-59,63
我们生活的世界并不缺少美,真正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笔者从巧结包袱、创设情境、以情动人、加工意象和学会发现等五个层面,阐述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指出了语文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材蕴藏着无比丰富的美育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创设美感效应进行审美教育,通过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中的美育探索,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表达的美育熏陶,通过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得到美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对中职学校语言教学与审美教育相结合作了粗浅的探讨。结合自身教学体会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加强朗读,品味语言之美;二是启发感情,体会意境之美;三是多写多说,创造心中之美;四是优化教学语言,让教学语言体现美。 相似文献
8.
文章阐述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可以使语文教学充满美的情趣,使学生获得关的享受,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育中德育目的,促使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因此,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之外,应充分利用精选的优秀课文和精美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责任观和审美观,提高好全民素质。 相似文献
10.
语文是职中基本课程之一。在职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不仅有利于语文教学自身任务的完成,而且有利于改变职中美育薄弱的现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而培养出合格人才。职中语文教材中含有丰富的审美教育因素,为职中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可能。职中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有各种渠道:首先是课堂教学,其次是开辟第二课堂,再次是语文教师应成为学生美的表率。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学中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有效地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2.
13.
审美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及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文章简单的介绍了审美教学的几个层面:1)营造审美气氛,激情朗读,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2)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3)加强审美鉴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4.
黄文贵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20(2):96-98
人文是人对自身本质特性的思索和探寻,包括理想人性及其实现方式,这种实现方式在人类社会主要体现为文化行为.人文视野里的语文表现出学科文化内蕴的综合性,言语符号内容与形式的同步性,人文精神展示的完整性等突出特点.要在语文教学中凸现人文性,必须注重教学行为的人文方式,教学材料的人文底蕴,文本解读的人文基点. 相似文献
15.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进行审美教育,根据美感的直觉性特征,把教材中的艺术形象或艺术境界生动展现于学生面前;根据美感的易变性特征,授课时另辟蹊径,常教常新,激发学生的美感;根据美感的情感性特征,设法激荡起学生的审美情感;调动学生美感心理因素,驱遣想象;运用比较,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6.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要使学生“具有明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样,语文教学则理所当然地成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17.
《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语文课程总目标也确立了语文教学关于道德情操、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要求。而小学语文教材涉及面广,许多课文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鞑假恶丑。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只要善于挖掘, 相似文献
18.
新的《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一定的审美能力”这是教师当前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9.
倪文锦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F0003-F0003
我们正处在一个日趋全球化的时代,诚如王蒙所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说我们的文化要有自己的传统,自己的立足点,自己的性格。同时,只有开放的面向世界的经得起欧风美雨的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才是有活力的,而不是博物馆里的木乃伊。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