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国际法领域,给予外交庇护的实践实际上源于有关馆舍的不可侵犯的性质。仅管,拉丁美洲国家间仍然把外交庇护作为国家实践,并且签署了相关条约;但这只是国际法的例外。外交庇护是对所在国属地优越权和主权的侵犯,是与国际法基本原则相违背的。理清外交庇护的性质对于我国在国际交往中维护国家利益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美国外交中,以“人权”作为筹码实现其既定外交目标的政策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种政策根源于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天赋人权”理论,发展于所谓的美国特殊地理环境与政治制度,但作为美国对外交往中服务于其国家利益的工具则是形成于20世纪初期,其后一直在美国外交中时隐时现,到70年代后期卡特入主白宫后,正式作为国家一项主要外交政策提了出来,“人权外交”由此得名,并且对后任总统的外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卡特政府“人权外交”的来龙去脉进行探讨,是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人权与外交     
人权与外交原本属两个不相干的范畴。随着世界的发展与变化,人权逐渐进入国际政治、进入外交领域。近一个时期来,由于一些西方国家鼓噪、推行所谓的“人权外交”,使人权与外交的关系显得更为突出。究竟怎样看待人权问题及其同外交的关系?本文尝试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对于“人权”这个概念,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诠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人权”为借口,打着“人权大于主权”的幌子,肆意干涉别国内政,其实是一种帝国主义的强盗逻辑;我们反对“人权大于主权”的论调,反对抽象的人权观,我们认为:人权首先是一个国家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集体大于个人、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即“主权大于人权”。  相似文献   

5.
人权概念被引进美国外交领域始于二战后,美国人戴维·D·纽瑟姆在其1966年出版的著作<人权外交>中首次使用这一概念,1977年,卡特总统上台后明确提出"人权外交"的口号,向世界公开宣示人权是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原则.到里根政府时期,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的人权外交与里根主义的推行紧密联系在了一起.里根主义的目的是在全世界建立"自由"、"民主"的政体,而这也正是美国人权外交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为了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实现其国家和集团利益,以“人权高于主权”为借口,频繁干涉他国内政,已经成为新世纪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最大威胁。我们应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公认的联合国的宪章、宗旨和原则为依据,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权发展道路,并为长期斗争,积极主动地回击西方“人权攻势”作好充分准备,为人权本意在世界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世界知识》1986年第20期《浅谈外交特权和豁免》一文中曾指出:“使馆馆舍不得用于同使馆职务不相称的目的(主要指使馆无外交庇护权,也不能用来扣留任何人)。”有读者问:什么叫“外交庇护”,为什么使馆“不能用来扣留任何人”?本文就来谈谈这些问题。政治庇护说起外交庇护,人们可能联想起政治庇护,甚至把二者等同起来。其实,两者是很不相同的。为了区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这里先谈谈什么是政治庇护。一国公民因政治原因逃往他国,要求准予居留,  相似文献   

8.
人权外交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76年卡特政府正式提出并实施人权外交以来,人权外交开始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从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观和美国人的天赋使命观对美国人权外交政策产生的思想渊源进行了分析,这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美国的人权外交。  相似文献   

9.
“新干涉主义”是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列强为了实现其领导世界、主宰世界的目的,而采用政治施压、经济制裁、军事打击来处理国际事务的一种新的外交策略。“新干涉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国家主权过时论”、“人权高于主权”论。“新干涉主义”的实质就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相似文献   

10.
人权外交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70年代卡特政府正式提出并实施人权外交以来,美国历届政府都把人权外交列为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议事日程。美国立国精神中的天赋人权观与美国人的天赋使命观是人权外交政策产生的理论基础,但二战后美国民权运动的蓬勃发展对这一政策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一个随意践踏别国主权的国家,必然随意践踏别国人权。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虐待俘虏不过是美国霸权这座庞大的政治冰山的一个边角。  相似文献   

12.
缅甸政府军大举进攻缅北的克钦武装,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中国资产和人员安全的担忧。虽然战争离中国的边境很近,但是中国却不能干涉,这是缅甸的内政问题。有时候,他国的某些内政问题,确实会越来越影响到中国的国家利益。因此,我们应该更严肃地思考一个问题:在坚持不干涉内政的前提下,中国应该如何防范别国内部的政治和安全风险,保障中国的海外利益。其中,公共外交的功能应该得到重新审视和重视。首先,政府外交未必能充分保障国家海外利益。随着  相似文献   

13.
缅甸政府军大举进攻缅北的克钦武装,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中国资产和人员安全的担忧。虽然战争离中国的边境很近,但是中国却不能干涉,这是缅甸的内政问题。有时候,他国的某些内政问题,确实会越来越影响到中国的国家利益。因此,我们应该更严肃地思考一个问题:在坚持不干涉内政的前提下,中国应该如何防范别国内部的政治和安全风险,保障中国的海外利益。其中,公共外交的功能应该得到重新审视和重视。首先,政府外交未必能充分保障国家海外利益。随着  相似文献   

14.
余靖从“和”的政治理念出发,阐述“和”而“两存其好”的外交思想,维护了国家主权尊严和国家利益,缓和了北宋与西夏、契丹之间的紧张关系,从而化解了北宋面临的危机,对维护北宋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湖清 《世界知识》2011,(22):62-63
欧洲人权观念的发展 欧洲人对中国人权的关注是伴随着自身人权观念发展而来的。二战后,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加深,欧洲国家开始在内部和对外方面凸显人权大旗,以解决国家主权弱化带来的人权保障问题,树立欧洲作为一个整体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  相似文献   

16.
为了批驳国内外敌对势力对人权问题的曲解和对我国人权状况的攻击,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人权优越于资本主义人权,人权从属于国家主权等科学命题,并阐明了社会主义中国人权实现的途径和方法。本文结合邓小平的有关论述,对邓小平人权思想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权问题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人权外交”也成了一个颇为时髦的字眼。什么是“人权外交”?它有广义、狭义两种含义:一是泛指美国和某些西方国家所奉行的以“人权问题”作为其对外关系基石的一项外交政策;二是特指美国自卡特总统任职以来所推行的将“人权原则”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灵魂”的外交政策。本文主要是讲后者。形成过程“人权外交”这一名词,是美国前副国务卿戴维·D·纽瑟姆在1966年出版的《人权外交》一书中提出来的,作为一项外交政策,则是卡特政府制定  相似文献   

18.
一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到底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是什么因素促使该国采取A项政策而不是B项政策?这是广为研究者们关注的问题。本文拟从制约外交政策制定的因素入手,对卡特政府实行的“人权外交”进行层次分析,即世界体系、国内因素以及个人在这一决策过程中所起到的制约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卡特政府人权外交为美国国家利益服务的实质,是一种用道德加以粉饰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正>4月11日,"维基揭秘"网站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结束了在厄瓜多尔驻英国大使馆长达七年的庇护生涯。英国警方在厄驻英使馆工作人员的协助下,以"保释期违反保释条例"的名义将其逮捕。作为曝光了美国大量军事和外交内幕的"自由新闻人",阿桑奇未来的命运将取决于美英等国的利益交换与考量。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化没有内生原创性的"人权"概念,近代中国人权思想的产生发展受到西方的个人主义的人权,集体主义的民族权和阶级权等观念的影响,又由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历史背景,受到同样源自西方的国家主权观念的制约。中国传统哲学土壤和近代历史实践,使中国人权哲学拥有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的人权价值观。近代中国人权哲学开辟了中国哲学的新方向,人权实现的中国之路建立在科学、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哲学观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