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有微表处技术指南中评价微表处路用性能的试验方法与实际情况差异较大,影响了微表处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以轮胎驱动式路面功能加速加载试验系统为基础试验平台,通过室内加速加载试验研究集料级配、填料类型与用量和聚丙烯纤维用量等对微表处混合料抗滑性能和耐磨耗性能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粗级配微表处的抗滑性能相对较好,然而耐磨耗性能相对细级配微表处要差;适当增加水泥或添加矿粉都可以较大地提高微表处的耐磨耗性能;掺入适当比例的聚丙烯纤维可以显著提高微表处的抗滑性能和耐磨耗性能.研究结果同时表明了轮胎驱动式路面功能加速加载试验系统可真实模拟轮胎与路面间的相互作用,快速和定量评价路面的表面功能. 相似文献
2.
针对微表处混合料的抗裂、抗变形不足等问题,采用加纤技术并运用纤维分散试验、纤维微表处混合料拌合试验、路用性能试验及低温抗裂试验对其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自主研制的专用设备进行纤维分散,可保证加纤微表处混合料中纤维的均匀分布;纤维微表处混合料中纤维的适宜长度为6 mm;纤维添加量为0.2%时,加纤微表处混合料1 h及6 d时的湿轮磨耗值最小;纤维添加量为0.1%时,混合料黏附砂量最小,但和纤维添加量为0.2%时混合料粘附砂量差别不大;纤维添加量为0.3%时,加纤微表处混合料低温劈裂强度最大。综合各指标结果,确定纤维添加量为0.2%时,纤维微表处混合料总体路用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3.
沥青路面微表处路用性能研究与应用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依托合徐高速公路等养护工程,对微表处路段进行检测与评价,并调查微表处修复车辙的长期效果.采用微表处施工后路面摩擦系数有所提高,构造深度增大.微表处可以封闭路面孔隙与细微裂缝,施工微表处后,路面基本不渗水.经过3~4 a行车后,微表处路段摩擦系数仍明显高于未经处理的路面,平整度好于临近未做微表处路段.微表处修复车辙具... 相似文献
4.
微表处混合料路用性能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表处是一种路面维修养护技术,对缓解路面病害的发生发展、延长路面使用寿命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提高微表处混合料的抗水损性及抗车辙性能,对微表处混合料路用性能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采用湿轮磨耗试验、负荷轮粘附砂试验和轮辙变形试验方法,通过使用不同级配、不同集料以及添加纤维,分析这些因素对微表处混合料的水稳定性以及抗车辙性等路用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玄武岩无论是在水稳定性能还是抗车辙性能都优于石灰岩;对于MS-Ⅲ型级配微表处混合料考虑水稳定性时,级配选定在上限与中值之间较好;微表处混合料以抗车辙性能为主时,级配选定在中值与下限之间较好;掺加2‰聚丙烯单丝纤维的微表处混合料可提高微表处混合料的抗车辙性能。 相似文献
5.
6.
为改善路面加铺微表处薄层罩面后新旧路面间的层间抗剪性能,采用水性环氧树脂(WER)对微表处进行改性。依据直剪试验,研究环氧树脂掺量、油石比、黏层油种类及用量、旧路面类型及水分对环氧树脂微表处层间抗剪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微表处中加入水性环氧树脂能改善混合料的抗剪性能;与丁苯橡胶(SBR)改性乳化沥青相比,水性环氧改性乳化沥青高温及黏结性能更好,作为黏结材料对于提高路面层间抗剪性能更有优势;当微表处掺15%水性环氧树脂,油石比为7.7%,黏层油选用水性环氧乳化沥青且用量为0.6 kg/m2 时,结构层层间抗剪性能较好;在沥青混合料与水泥混凝土两种界面上,微表处与沥青混合料的层间抗剪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普通乳化沥青在微表处混合料中存在的路用性能不足的问题,采用先乳化后改性的工艺制备高性能改性乳化沥青.利用延度与软化点指标确定改性剂添加方法及改性剂掺配比例,并以其作为微表处混合料的胶结料.通过湿轮磨耗试验(WTAT)验证其抗水损与耐磨耗性能,通过劈裂试验与高温车辙试验验证其抗裂与抗剪性能.结果表明,复合改性乳化沥... 相似文献
8.
9.
张奕宁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09,(21):55-56
微表处是一种由高分子改良乳化沥青、集料、填料、水和外加剂按合理配比冷拌并摊铺到原路面上达到迅速开放交通要求的薄层结构施工技术。对于沥青路面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而出现的老化,网裂、泛油、光滑、麻面、坑槽及车辙等功能病害,适时处以微表处预防性养护,效果非常好。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以工程实例,对微表处材料技术指标、微表处施工质量控制等进行了阐述,个人经验,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1.
高速公路路面结构内部滞水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降水而形成的路面结构内部滞水是导致我国高等级公路路面早期损坏的重要原因.通过几种类型结构的路面对比试验,提出了路面结构中治水的最佳方案是排水加防水措施综合应用,才能更好地保障路面结构使用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相似文献
12.
高性能微表处的室内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表处是一种常见的预防性养护技术,然而在高温多雨的广东地区,微表处罩面存在耐磨耗性能差,使用寿命短等缺点,严重阻碍了该技术在广东高速公路的推广应用.为此,开发了新型微表处技术———高性能微表处,该技术的核心是通过掺入适当比例的水性环氧树脂和水性环氧固化剂,使其在室温环境下发生化学交联反应,形成高粘结性能的空间网状结构.室内湿轮磨耗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微表处,高性能微表处的耐磨耗性能和抗水损坏性能提高了约60%.长期路用性能结果表明,高性能微表处的抗滑性能和抗剥落性能均明显优于常规微表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加土的方法得到不同泥土含量的集料,进行砂当量试验,并用不同砂当量值的集料制成成心性稀浆封层混合料进行湿轮磨耗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砂当量与集料中的泥土含量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是评价细集料洁净程度的有效方法,试验中集料级配和取样均匀程度会对试验结果产生一定影响,砂当量低的集料会使改性剂无法发 对心性稀浆封层混合料的改性效果,建议用于心性稀浆封层的的细集料砂当量不低于60%。 相似文献
14.
沥青胶浆对沥青混合料高低温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在沥青混合料设计中,对沥青胶浆在沥青混合料中的作用认识模糊,并且对沥青胶浆的作用重视不够。按照胶浆理论,将沥青胶浆作为沥青混合料构成中的重要部分,研究了粉胶比变化、纤维对沥青混合料高、低温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沥青混合料的性能不仅受沥青用量和填料量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填料与沥青相对比例的影响;在沥青混合料设计时应注意结合工程实际作出相应的设计和控制;减少粉胶比,并加入适量纤维,可显著改善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柔性的低温松弛能力,同时也使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得到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为了改善填料的分散性,采用离子液体1-烯丙基-3-甲基氯化咪唑(AMI)改性白炭黑(SiO_2),并制备改性白炭黑/炭黑/天然橡胶复合材料,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动态力学分析仪(DMA),热失重分析仪(TGA)等分析方法,研究AMI改性对白炭黑/炭黑/天然橡胶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AMI改性后,白炭黑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减小,团聚倾向减弱,且与炭黑并用后在橡胶复合材料基体中的分散性改善,弥散效应和界面作用增强,改性复合材料的硫化反应活化能降低,综合力学性能提高。此外,离子液体用量的提高有助于复合材料分子链有序性的增加,使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增强。可见改性白炭黑与炭黑并用对橡胶有很好的补强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在复杂的气象条件下飞机机翼容易出现结冰现象,结冰会导致机翼的气动布局改变,恶化飞机的气动特性与飞行性能,影响飞行安全,因此开展飞机机翼的防/除冰技术研究意义重大。介绍了机翼结冰的主要部位、典型冰形及其危害,采用FLUENT软件计算分析了2 种典型翼型NACA23012 和NACA0012 结冰前后的气动特性变化,总结了机翼结冰对飞机气动特性的影响规律,阐述了机翼防/除冰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及近年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机翼防/除冰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柴油泄漏对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影响,依托汕梅高速柴油泄漏应急处治项目,室内试验利用红外光谱仪研究开展了油蚀机理研究。现场检测研究开展了柴油泄漏对沥青路面表观状况、摆值(BPN)、渗水状况的影响分析,钻取芯样并开展了沥青混合料的密度、高温性能及水稳定性的对比分析及对回收沥青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柴油油蚀机理在于吸收峰处官能团数量的变化;沥青路面在受柴油污染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颜色变黑、路表变滑现象;柴油泄漏造成沥青混合料密度下降;且沥青含量、沥青三大指标下降,并导致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和高温性能均产生较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18.
提出钢桥铺面裂缝快速修复材料性能要求,采用粘度、拉拔、剪切等试验对修复材料进行性能试验研究.通过性能优化试验研究考察配比、温度及养生时间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所选裂缝修复材料CLK47,CLRB,CLEAI,CLEAII满足技术性能要求,具有较好的性能指标;配比、温度、养生时间对材料性能、强度成长有一定影响.针对裂缝类型的不同推荐了相应的修复材料.通过对裂缝修复材料配比的微调可优化材料的粘度、固化时间,较高的环境温度和较长的养生时间对材料强度形成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