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8 毫秒
1.
 空间科学与空间技术、空间应用构成航天活动的3大领域。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空间科学的重要进展,突出表现为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率先建立了中国的专用科学卫星系列,并产出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原创科学成果,载人航天与深空探测重大航天工程日益重视科学、技术和应用的融合;分析了以美、欧等航天强国为代表的国际空间科学发展态势,以及中国空间科学发展进入新时代的新历史方位,阐述了空间科学和空间技术与应用的联系和相互促进,指出重大科学目标引领、重大科学成果导向已成为中国空间科学任务的主要原则。面向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时代需求,建议中国在有基础有优势的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和宜居行星等科学主题上,加快部署系列科学卫星和相关任务,实现“0”到“1”的突破,让发达的空间科学成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抓手,成为航天强国建成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
基于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实验项目自动化管理的需求,结合.NET和Browser/Server模式的特点,设计了在.NET环境下科学实验项目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应用模式和软硬件接口,并进行了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解决了空间科学实验项目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各种信息的整合和控制,使项目的各个参与方能协同配合,达到对工程项目的进度、资源、成本等进行整体优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创新科技》2012,(8):30
<正>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袁洁在6月29日神舟九号飞船成功返回后举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天地往返载人运输系统,为我国正在研制建设的载人空间站及其运营系统奠定了扎实基础。据了解,此前我国载人飞船仅是在太空飞行后返回,而"神九"任务中,地、空两端都有目标,建立了运输渠道。除运送航天员外,还把天宫一号里搭载的物品取回来,把新的实验品放进去,真正实现了天地往返运输。  相似文献   

4.
航天医学工程是伴随着我国 近40年载人航天的发展,孕育催生的 一门新兴学科,具有特色鲜明的学科 理论体系和实践技术方法。概述了航 天医学工程的体系构成、研究内容和 学科特点。  相似文献   

5.
 意大利作为世界重要航天国家和欧洲航天局主要成员国,与中国有着久远的人文与科技交流,为人类探索太空的许多里程碑任务做出了不可忽略的贡献。追溯了意大利悠久的空间科技发展史和诸多亮点,包括中国火药对其“火”箭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归纳了意-中在载人航天、地震空间电磁监测、空间科学卫星等领域开展的重要合作以及系列丰硕的成果;并指出意中科技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共同促进了文明的进步,如“西学东渐”等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播活动等。展望未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意中携手,可在探索浩瀚宇宙奥秘征程中为人类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当代地方科技》1999,(6):79-79
人类在载人航天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以数万人40年不懈的努力并数以千亿美元的投入为代价的,这样高的投入是否值得?中科院院士、中国空间协会理事长、空间技术研究院顾问王希季先生撰文阐述了这一问题。1961年4月12日,俄国人加加林进入太空轨道并返回地面,掀开了世界载人航天史的第一页。截止到1998年底,全世界共进行了216次载人航天飞行,其中美国124次,俄国92次,共有795人次上天,开展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实验活动。但这些载人航天取得的巨大发展,是以上万人40多年不懈的努力和数以千亿美元计的投入为代价的。时至今日,人类并没有从载人航天得到多少回报。这就引发了"为什么要搞载人航天和值不值得搞载人航天"的旷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载人航天的概念研究、技术途径论证,以及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战略思考和“飞船起步"的决策过程进行了分析与小结,提出了我国发展现代宏大工程应站在国家发展的全局上进行深层次的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8.
从1992年我国确定要开展载人航天工程那天起,中国载人航天史上就写下了哈工大的名字,"神舟"号系列飞船研制的多项技术难题都是被哈工大攻破的。哈工大还为中国航天事业培养了很多人才,其毕业生遍及"神舟"飞船的各个研制领域。  相似文献   

9.
随着神舟七号成功发射和返回,我国首次实现了太空行走,中国人的身影第一次出现在茫茫太空,这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又向总体目标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国外航天运输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对比分析了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现状和差距;提出了增强我国进入空间能力的五个发展方向,即改进现役运载火箭、研制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发展快速机动发射小型运载火箭、具备载人登月及深空运输能力、探索重复使用运输技术。  相似文献   

11.
《科技潮》2009,(5):6-6
美国航天基金会日前宣布.将该基金会的2009年“太空成就奖”授予中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团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神七任务航天员翟志刚等代表神七任务团队参加了颁奖仪式,并领取了奖项。  相似文献   

12.
李斌 《科技潮》2001,(1):50-53
1999年1月4日,新华社播发了一篇不到400字的消息《我国将力争突破载人航天技术》:我国航天领域又传来一则喜讯,我国将跟踪世界航天技术发展前沿,力争在21世纪初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如今时隔两年,事情发展得异常迅速,新闻接踵而来。——1999年11月20,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21小时完成空间飞行试验之后,在内蒙古中部地区着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艘试验飞船飞行获得成功。 "神舟"号试验飞船首次发射升空并顺利返回,标志着中国在载人航天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这次发射的主要目的是验证火箭、飞船总体设计的正确性和技术性能的可靠性,是一次技术试验。以后的试验会不断  相似文献   

13.
《创新科技》2004,(5):20
<正> 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2003年度"公众关注的10位中国科技人物"评选活动在北京结束。根据公众投票的结果,当选的10位中国科技人物分别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原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叶欣;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女科学家奖的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中  相似文献   

14.
庞之浩 《科学世界》2005,(11):16-24
2005年10月12日9时,举世瞩目的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把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在太空飞行5天后于10月17日4时33分安全返回地面。神舟六号飞船以实现多人多天飞行为目标。搭载了载人航天第二步任务试验设备和科学试验设备,全面验证和考核了载人飞船的生命保障功能,以及结构与机构系统和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等。首次实现了“真正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进入第二步任务的揭幕之战。  相似文献   

15.
“神箭”腾飞,“神舟”远航。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从单人升空遨游,到双人五天联袂飞行,再到三人上天一人出舱太空行走,不断取得突破性成就,创造了一个一个新的纪录。中国连续三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铸成了屹立于世界高科技之林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16.
中国自1992年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以来,已完成了从“神舟一号”至“神舟五号”飞船的研发工作。着重介绍了“神一”至“神四”飞船的发射、飞行、返回之全过程。  相似文献   

17.
 诺贝尔奖是国际科学界公认的最重要奖项之一。分析百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对标世界航天强国,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持续实施空间科学任务,科学家们不断获得诺贝尔奖。本文以诺贝尔物理学奖为抓手,阐述空间科学对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贡献,分析欧美航天强国在空间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情况,并基于中国空间科学发展现状和态势,提出空间科学是中国基础科学研究有望取得诺贝尔奖级重大突破的优势领域之一,发展空间科学可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做出具有重大标志性的不可或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科技界声音     
探索宇宙、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是人类长期的愿望,也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一份责任。我们在完成现在的任务后,就能保障载人航天工程与国民经济发展步伐相适应,推动载人航天活动的持续发展;也使我们人类在宇宙中走得更远,在宇宙中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发现。  相似文献   

19.
正2014年5月23日,中国科协"弘扬科学道德践行‘三个倡导’奋力实现中国梦"云南报告会在昆明召开。中国科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张勤出席报告会并致辞。中共云南省委常委、省委高校工委书记、滇中产业集聚区(新区)党工委书记李培主持报告会。钱学森之子钱永刚、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永福分别作题为"钱学森的科学报国精神"、"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和载人航天精神"、"青藏铁路——世界工程建设的伟大壮举"的报告,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中国老一辈科学家和广大  相似文献   

20.
王渝生 《科学世界》2011,(12):82-83
2011年11月3日,我国神舟八号宇宙飞船成功升天并实现同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这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和空间站工程第二步战略迈出了关键性的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