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并非孤独     
依稀记得2009年里,我读了两本让我记忆深刻的书,一本是《并非孤独》,另一本是《百年孤独》,两个故事对孤独不同的阐释,伴我走过了病的最严重的时期。众所周知,时光的足迹下所有的记忆无外乎两个结局,渐行渐远或者是越发深刻。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本偏魔幻的小说。那个长猪尾巴的奥雷良诺是布恩地亚家族在整整一个世纪唯一由爱情孕育而生的后代。布恩地亚整个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这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  相似文献   

3.
李杰 《世界博览》2013,(24):83-83
与《百年孤独》类似,《地下室狗头》中的家族秘史,也表现出了某种程度的佛教的轮凹与宿命色彩。  相似文献   

4.
刘丽 《科技信息》2010,(10):I0173-I0173,I0175
本文以为,在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中,加西亚.马尔克斯通过对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命运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看法和反思以及对争取自由的渴望。  相似文献   

5.
孤独者是生活盛宴的局外人。孤独是人类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卡森·麦卡勒斯的作品中,孤独是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主题。结合弗洛姆的心理分析,以《心是孤独的猎手》为例,阐述了卡森·麦卡勒斯在这部作品中对孤独的理解和对孤独情感背后意义的找寻。  相似文献   

6.
<百年孤独>中女性形象主要体现了人类精神的深刻境遇,塑造她们命运的悲剧力量之形成原因则是孤独,孤独的来源又从爱的失缺发端.  相似文献   

7.
发表于1976年的《复活节游行》是美国现代作家理查德·耶茨的"女性小说"。在作品中,耶茨从一个男性作家的视角,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上世纪70年代美国都市普通家庭两姐妹,用犀利但满含怜悯的笔触展示了以主人公艾米莉一家为代表的孤独的女性群体,是作家在其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之后所描述的"第十二种孤独"——女性孤独。从孤独的女性主题着手,以《复活节游行》的分析为突破口,结合存在主义探讨作家对女性孤独的理解,并试图找到破解现代人孤独的钥匙。  相似文献   

8.
可怕的孤独     
《科技潮》2004,(10):51-51
孤独,井不单纯是独自生活,也不意味着就是独来独往。一个人独处,可能并不感到孤独;而置身于大庭广众之间,未必就没有孤独感产生。事实上,只要你对周围的一切缺乏了解,和你身外的世界无法沟通,你就会体会到孤独的滋味。  相似文献   

9.
李娟 《科技信息》2009,(23):I0207-I0207,I0234
村上春树是最有影响力的日本现代作家之一,近二十多年来他的作品不仅风靡整个日本,在全世界也是掀起了一阵读村上的热潮。代表作《挪威的森林》中流露的那种淡淡的哀愁、孤独与无奈,正是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中都市青年人心境的写照,不仅呈现了都市青年人孤独的内面生活.而且暗示了一种对待孤独与无奈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模式。他呼吁我们回到人类的原点,去寻找自我生存的真谛。孤独也不再是那么可怕的东西,而是在特定场合下可以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古诗十九首》具有浓重的孤独意识,这种孤独意识可以从其中的游子思妇诗中得到集中体现。游子和思妇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共同承受着因失意别离而造成身心双重的孤独寂寞,但两者的表现方式和排遣方法却不一样:游子表现为失意、困顿,思妇则表现为独守、等待;男子通过抑郁行乐和眷念家室故土来摆脱孤独,女子则是通过想像、因情入梦和自求多福来自我安慰以排遣孤独。他们在人人“同有之情”的孤独中从沉痛到解脱,体现了人类战胜孤独寂寞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关注了主人公不同形式的孤独:盖茨比作为孤独的守望者,为了爱情和物质享受最后孤独死去;黛西在时代的影响下成为微笑的空灵者;尼克作为小说的叙述者,在面对各式孤独的过程中成为寂寞的求索者。他们与其他人物一起共同折射出战后爵士时代的精神困境。小说中的孤独具有时代性、艺术性和寓言性,提升了小说的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12.
错过思乡,忆旧,惜别。错过怀古,登临,言志。“错过”如此理所当然。不惯饮酒者举起杯盏,举起唐朝的韵脚。或者她举起的,是孤独。这是周芳的新书《沽酒与何人》封底的一段文字。  相似文献   

13.
罗锦旻 《科技信息》2010,(2):165-165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教授于1927年7月在清华大学清华园写的一篇情景交融的著名散文。文中流露出的孤独情绪是显而易见、毋庸置疑的,这里引起笔者注意并思考的关键问题是:孤独缘何而生?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角度看,人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一种"社会动物"。人类生存的这一必然矛盾,是决定"孤独"产生的根本原因。朱先生写《荷》文时,便陷入了人生负担过重的生存境况。其二,"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社会变革又给他带来了选择的彷徨。朱先生的"烦闷"和"孤独"是来自于人的"个性"与"社会性"这一无可避免的矛盾。以朱先生的个性来说只有到大自然的宁静中去感受独处之妙处和孤独的趣味,品读《荷》文最为重要的不在于索解郁闷、孤独的原因,而在于其消解方式以及在消解中表露出来的作者性格素养、人生追求甚至是人生矛盾。以此来培养欣赏者对生活与自然细腻而优雅的体味;对生命过程深刻而复杂的感悟。  相似文献   

14.
鲁滨孙和霍尔顿分别是《鲁滨孙漂流记》与《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他们都是孤独者,但二者的孤独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鲁滨孙的孤独是一种客观状态,霍尔顿的孤独则是一种主观感受。本文运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就这两个孤独者形象进行对比,他们的对比体现了18世纪到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鲁迅《彷徨》中揭示的是“孤独者”那种孤寂、落寞、痛苦、迷惘、挣扎、沉沦的心态以及弥漫于他们周围的冷酷的社会气氛,从中寄寓着作者荷戟寻路的苦闷情怀,这种苦闷同时也是时代的苦闷并与世界文坛“世纪末”思潮“多余人”形象遥相呼应。本文从吕纬甫与魏连殳、涓生与《幸福的家庭》的主人公,四铭与高老夫子的比较分析后以为“不能见容于社会、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是“孤独者”的根本特征。当然,作者在悲观失望、苦闷彷徨同时进行着顽强的探索和艰难的跋涉,流露出深沉的忧患意识。《彷徨》正是鲁迅上下求索漫漫长路的足迹。  相似文献   

16.
“我觉得人生一切都是虚幻,真真实实的只有你说的‘凄切的孤单’,倒是我们人类从生到死味觉得到的唯一的一道实味。”——《北国微音》“我是一个孤独的人。一个人从母胎里生下来,仍复不得不一个人回到泥土里。我的旅途上的同伴,终究是寻不着的了。”——《胃病》“在这茫茫的人海中,我只觉得身在浩荡的沙漠里。”——《落日》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象这样以满纸的“凄切孤单”直陈于读者面前的,除了郁达夫恐怕没有第二人了。从他发表处女作《沉沦》开始,孤凄的哀音便贯穿了郁达夫的整个创作。不仅在小说中,就是在他的散文、杂感、日记里,也随处可见“苦闷”、“孤独”的字眼。以至有人讥讽他是“故意在自己身上造些血脓糜烂的创伤来吸引过路人的同情。”然而,在阅读了郁达夫的著作,了解了他的生平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郁达夫所发出的孤凄之音并非无病呻吟,而是他整个生活道路和社会环境影响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1982年,马尔克斯凭借《百年孤独》的巨大影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在这部小说中采用了独特的历史书写策略。通过叙述视角的转换和虚构的奥雷利亚诺家族的百年历史,《百年孤独》整个文本在理性审视和书写拉丁美洲历史的过程中,从不同的价值层面诠释了历史的多种可能性。马尔克斯在使读者认识了一个拉丁美洲当下正在"发生的历史",并以亲历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和评价后,通过奥雷利亚诺家族发展的历史,以揶揄的口吻批判了外来殖民者对拉美土著居民的"民族志"历史进行的随意篡改,以及对土著居民话语权利的刻意扭曲。可以说,从追忆历史和审视历史,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为我们演绎了一幅生活在拉丁美洲大陆上的各个民族之间的生动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18.
陈染对孤独的迷恋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她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涉及到孤独话题.她认为,孤独是精神高贵的标志,唯有智力生活和精神生活丰富的人,才会体验到孤独的快乐.只有在孤独中,人的精神生活才格外活跃和丰富.实际上陈染是借孤独话题探讨人的内心,表达人生存的永恒困境状态.  相似文献   

19.
正她是集作家、编剧、制片、导演、演员、歌手于一身的艺术家,更是美国文艺青年眼中的当红偶像……孤独是一群人的狂欢,狂欢是一个人的孤独。就像米兰达·裘丽以动静皆宜的两种状态成全了她自己:独自搭建虚构,小说处女作《没有人比你更属于这里》一举获得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时隔8年后又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第一个坏人》;满脑袋奇思怪想的她更偏爱与众人互动的头脑风暴,大学肄业的她从十几岁起试水电影创作,  相似文献   

20.
《百年孤独》这部旷世杰作除了影射拉丁美洲徒劳无功的奋斗史之外,还描述了众位女性迥然相异的个性.同时,阐明了女人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之一,也是世界的毁灭者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