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相助》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初密西西比州杰克逊镇的白人主妇和黑人女佣之间的故事。小雯、艾碧莲和明尼三位女性以书写的方式来探寻自我身份、反抗白人文化霸权的努力构成了小说的主线。本文运用文化霸权和身份理论分析小说中的主要女性角色,探索不同女性身上所赋予的身份象征意义,以丰富对这部小说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唐俊芳 《科技信息》2013,(22):12-12
在全球后殖民语境中,美国黑人身份认同问题日益变得复杂与重要起来。以佐拉·尼尔·赫斯顿为首的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作家们透过她们的作品对黑白两种文化的冲突、白人文化霸权现象以及黑人身份定位的困惑及身份建构问题的思考,得出了要在两种文明中找到最佳契合点,实现非洲传统文化与白人经典文化的糅合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库切小说《耻》和《慢人》中的老年人形象为例,详细探析在库切小说中所揭示的在现代性语境下老年人的身份困境问题。并根据后殖民理论,指出在现代性语境下所有形式的身份困境问题都可归结为人的主体性问题,即主体与他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其反映到小说中个体老年人形象上,就是老年人在新型的社会结构、家庭结构以及邻里结构中无法实现自我身份认同,从而产生主体性困境,即身份困境。而对于库切作品中的老年形象探究,也必然进一步揭示出作者对于当下现代性语境下所有社会中个体的主体性关系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4.
张勇 《潍坊学院学报》2006,6(5):111-114
作为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对于自我身份的一种困惑,他试图摆脱与南非殖民体系相联系的一切特征,体现在文本的操作上,他把性别叙事作为实现这种企图的重要手段。本文试图从身体言说与性之颠覆、父的缺位与阉割情结、性别叙事的弱势化三个方面出发,试析库切的文体叙事策略,认为库切通过颠覆男性权威,一方面实现了自己与南非殖民身份的象征性脱离,另一方面对南非殖民历史和帝国权威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  相似文献   

5.
《已知的世界》是爱德华·P·琼斯的代表作。小说主要描述了内战之前美国南方存在的黑人拥有奴隶的现象。作者从黑人的角度描写和分析了种族歧视问题,并深刻探讨黑人奴隶是如何寻求自身身份的。在白人奴隶主的影响下,亨利选择了认同于白人奴隶主而非黑人同胞。他立志成为一个善良的奴隶主,然而最终背弃了他的黑人性,变得同白人奴隶主一样残忍。因此,亨利不仅疏离了黑人同胞的情感,也无法为白人社会所接受,身份构建宣告失败。  相似文献   

6.
后殖民文学是流散主体身份认同叙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演示。库切的新作《耶稣的童年》通过描写一对难民在新国家不断遭遇的各方面的冲突,反映了流散主体在遭遇“他”文化的过程中陷入了自我身份认同的困境,而在小说的结尾,为了逃避教育当局即将对大卫实行的强制教育管制的措施,西蒙带着一家人逃离诺雏拉市的逃亡之旅则预示了流散主体无解的身份认同困境。  相似文献   

7.
20世纪黑人女性作家们具有强烈的黑人民俗文化意识,她们把传播黑人民俗文化视为己任,在她们的作品中黑人民俗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尝试对她们的一些代表作进行民俗文化的研究,指出独特的黑人民俗文化表征,是这些作家重构美国黑人文化身份、解构美国社会中的白人文化霸权的媒介。  相似文献   

8.
以批判的态度解读了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中非裔美国黑人男性“奶人”自我意识的博弈,探讨了奶人从迷失自我到寻找和建构个人身份、回归民族的成长过程,以便更好地理解白人男性霸权文化冲击下的女性被奴役和扭曲的深层根源以及莫里森对回归黑人文化身份的呼唤.  相似文献   

9.
在南非作家库切的小说《耻》中,作者通过对众多人物形象遭遇及其行为的描写,揭示了在后种族隔离时代的南非,人们的思考和行动仍然受着传统帝国主义殖民逻辑的影响和支配,不管是白人和黑人,都已成为或正在成为这段殖民历史的共同受害者;在这里作者的目的是要唤起人们对这段历史的反思和批判意识,并为化解这段历史恩怨找到出路。  相似文献   

10.
库切是南非当代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是后殖民文学的代表作家,其作品《耻》表达了对后殖民时代人的处境与命运、心灵与情感的深切关注。本文分析了南非社会转型时期白人与黑人的生存现状,历史巨变给他们带来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使他们陷入到生存困惑和迷茫之中,走出这种困境必须依靠南非人民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1.
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杰出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大部分都与黑人女性的苦难和命运结合。《最蓝的眼睛》和《秀拉》是她最早的两部作品。在这两部作品中,莫里森塑造了两位在白人文化主导的社会里的黑人女性:佩科拉和秀拉。本文论述了两人在白人文化主导下的不同响应,佩科拉成为白人文化的牺牲品,而秀拉则是勇于追求自我的勇士。  相似文献   

12.
美国华裔文学是中美两种文化碰撞和交融的产物.美国华裔作家大多具有双重文化身份和视野,他们在创作中不同程度地受到白人种族主义者的东方主义视角的影响.然而,不同时代的华裔作家也分别以自己独特的创作方式回应并最终颠覆了白人种族主义者的东方主义偏见.  相似文献   

13.
"我是谁"是自美国建国以来一直萦绕于美国人,尤其是美国少数族裔心头的身份难题。主流霸权文化往往将少数族裔的外在生理特征本质化来定义美国少数族裔,使他们成为不同于美国白人的永久的"他者"。而华裔美国作家任璧莲质疑主流文化中固有的种族概念,在其小说《典型的美国佬》中通过讲述华人移民的美国故事,阐明了族裔身份认同是文化属性自由选择的结果,表明了她对人人都是美国人的身份认同,最终超越了美国白人的认同主题。  相似文献   

14.
美国华裔文学和非裔文学中都有大量的性别暴力描写,其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少数族裔反抗白人霸权的反话语,是从边缘向白人中心的挑战。非裔文学中的性别暴力描写反映了黑人女性受到的压迫,控诉了白人种族主义。以赵健秀为代表的华裔文学中的性别暴力描写,只是一种虚构和“臆想”,试图颠覆所谓华裔模范族裔的神话,但是这种性别暴力指向的是白人女性,最终达到的效果只是印证白人主流的“可怕逻辑”。  相似文献   

15.
美国华裔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描述、反映美国白人主流社会对华人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华人反抗白人的固定化概念化形象以及华人如何适应美国主流文化、融入新文化所产生的种种文化冲突,但这些冲突都是围绕文化身份建构这一点进行的。把美国华裔的文化身份建构分为前阶段的文化失语期、开始阶段的身份认同期、探索阶段的民族身份认同期和族裔散居混合身份认同发展期等四个阶段,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美国华裔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6.
《看不见的人》的研究成果中,虽然对黑人文化语境下黑人身份追寻的方式、路径与图景做了详尽的论述,却忽视了种族主义主导下黑人身份建构的悖论性。作家拉尔夫·艾里森在小说中明确指明身份建构中理应极力避免的两大误区:其一是历史上盛极一时的"就地取水"思维,另一个是白人社会极力推崇实践的爱默生思想。"就地取水"思维由黑人教育家发起倡导,但解决民族教育落后等问题时并未清除种族主义痼疾;爱默生主义在经济援助上看似是对黑人民族的重大关切,却处处与所谓的种族平等主张相抵牾。因此,上述双重思想误区表征了白人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隐蔽性,可管窥种族主义意识形态主导下黑人主体建构的悖论性。  相似文献   

17.
库切早期作品《等待野蛮人》表面上不指涉任何具体时间国度,像是后现代式的寓言,容易让人迷失在无边的语言游戏中,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凸显了库切独特的道德关怀。通过分析《等待野蛮人》中主人公行政长官如何对待他者和自我的存在,可以感受库切的道德关怀,也许库切试图发出这样的呼唤:在不影响自己基本存在的前提下,宁可牺牲自己的舒适,也要尽力服务他者。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哈克贝里对黑人杰姆的种族统治意识,并进一步指出了文中所体现的哈克贝里如何处理与黑人杰姆关系的矛盾心态,象征了美国工业文明初期、奴隶制末期白人统治阶级对黑人种族身份认定上的困境,马克.吐温小说的这种表现形式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美国白人种族对黑人阶级的殖民主义统治。  相似文献   

19.
在白人占支配地位的社会结构中,权力问题是理解黑人主体性的一个关键因子。以福柯的微观权力理论解读《看不见的人》中的权力关系,以揭示微观权力如何通过规训黑人的身体和灵魂,塑造关于白人至上和黑人低劣的种族话语,这种话语继而演变为一种支配意识形态,成为黑人身份认同的羁绊;黑人在争取自由的过程中,抵抗成为黑人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在抵抗中,黑人复苏了自我意识,重塑了主体的独立。  相似文献   

20.
认为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书信体小说《紫颜色》从独特的视角描写了女主人公西丽从混沌到觉醒的心灵历程,探究黑人女性的生存环境,并为她们寻求可能的出路。即:黑人女性在物质空间上得以拓展,女主人公们终于收获了"自己的房间";在精神空间上,黑人女性摆脱了白人基督教的束缚,走向妇女主义的新解放;在社会空间上,黑人女性深受白人与黑人男性的双重压迫,却要努力争取自己的社会地位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