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震军  曾隽 《科技信息》2013,(21):470-470,479
在提倡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今天,自行车交通作为一种绿色交通方式,再次引起关注。本文首先探讨了自行车交通的特性及定位,通过分析目前国内自行车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规划、管理、政策等方面提出规划对策体系。  相似文献   

2.
首先介绍了中国中小城市的交通现状,并将国外国内一些可持续发展的交通典范作了阐述。特别重点指出自行车交通作为绿色环保交通工具应大力提倡。结合我国中小城市的现状,提出在中小城市发展自行车交通的相关措施,切实给予自行车交通一些优惠政策。最后呼吁人们尽量多的选择自行车交通出行。  相似文献   

3.
我国大城市自行车交通发展政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傅君钧  许传忠  刘杨 《科技与经济》2004,17(1):56-57,64
介绍了国外自行车交通发展历史和国外代表城市自行车使用情况,分析了自行车交通方式的优点,探讨了我国大城市自行车交通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4.
中国自行车交通与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自行车在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全面的分析,从城市交通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3个方面分析了各种交通工具的优劣,并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6种常用的交通工具进行了综合评价,确定了交通工具比例的可持续发展值,并提出了当前中国城市自行车交通优化的4条措施。研究结果表明:自行车是最有利于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交通工具,应进一步加强自行车交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中国城市混合交通流中自行车交通流特性,建立了混合交通基本路段的自行车密度-速度关系模型。采用视频拍摄、轨迹捕捉和坐标转换的技术方法获取混合交通基本路段上的运动车辆的轨迹数据。通过对轨迹数据的数据挖掘和回归分析,建立了混合交通条件下的自行车密度-速度关系模型。讨论的模型的适用性条件为:非拥挤情况下的稳定自行车流。自行车密度-速度关系的主要特点是随着自行车密度的增加,车速有上升趋势,这点与机动车的密度-速度关系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中国城市混合交通流中自行车交通流特性,建立了混合交通基本路段的自行车密度-速度关系模型。采用视频拍摄、轨迹捕捉和坐标转换的技术方法获取混合交通基本路段上的运动车辆的轨迹数据。通过对轨迹数据的数据挖掘和回归分析,建立了混合交通条件下的自行车密度-速度关系模型。讨论的模型的适用性条件为:非拥挤情况下的稳定自行车流。自行车密度-速度关系的主要特点是随着自行车密度的增加,车速有上升趋势,这与机动车的密度-速度关系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7.
张同心 《科技资讯》2014,(10):219-220
轨道交通与自行车出行是单位能耗较低的两种方式,实现轨道交通与自行车的有效换乘是发展绿色交通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对轨道交通与自行车换乘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我国目前在此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该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孙茜 《工程与建设》2022,(3):613-614
安徽省政府提出,截至2020年底,全省城市及县城均应完成改造步行、自行车道路的工作,打造符合步行、自行车出行要求的环境。文章便以此为立足点,结合安徽省内案例,在对设计原则进行简要说明的基础上,围绕自行车、步行交通的设计工作展开了讨论,内容涉及网络规划、空间及环境设计等方面,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9.
电动自行车与自行车由于速度差较大,混行于非机动车道存在大量的交通冲突。为提高道路交通安全、减少交通冲突,尝试对电动自行车专用道进行设计,以划分不同非机动车的路权。通过相关文献研究,发现电动自行车的通行能力与车速相关,利用公式计算出电动自行车通行能力与车速之间的线性关系,并对快慢车道之间的隔离方式以及道路交叉口的交通组织方式进行研究。研究结果为有关部门设计电动自行车专用道的宽度值选择、隔离方式以及交叉口非机动车交通组织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研究德国2020年国家自行车战略提升计划.以德国自行车交通为研究对象,基于国家自行车交通战略目标,深入挖掘自行车交通内在潜力,研判自行车交通出行趋势.在总结德国国家自行车战略总体框架基础上,提出五大行动区域,即自行车相关法律法规、自行车交通网络、自行车基础设施建设、自行车旅游和综合交通一体化衔接.以德国莱比锡市为例,展现了其自行车交通20年的发展历程.为中国城市自行车交通国家战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出站端自行车接驳特征,定量描述出站端潜在自行车接驳分担率转移规律,以日本东京都为例,选取570个车站进行调查,总结不同区域自行车接驳分担率变化规律,得出其与车站密度、设施配置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筛选出30组车站-交通小区对调查其接驳距离、步行及公交接驳时间、费用等,探讨接驳距离、步行与公交接驳时间差、公交在车时间比对出站端潜在自行车接驳分担率转移的影响,通过多元非线性拟合,建立出站端潜在自行车接驳分担率转移模型并验证.  相似文献   

12.
研究旅游城市实施典型绿色交通模式的若干发展对策. 通过对绿色交通与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及旅游城市实施公共交通、自行车交通和换乘系统等绿色交通体系的研究提出相应对策. 同时,结合西安市绿色交通旅游规划实例,论证其对策的可行性. 实施该对策对于减少交通拥堵、降低交通污染,实现旅游城市与交通均衡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典型信号控制交叉口左转电动自行车通行空间的交通特性,设计了左转电动自行车在典型信号控制交叉口通行空间交通特性的数据采集方案,系统地分析了典型信号控制交叉口左转同向并行电动自行车横向间距、左转对向电动自行车避让行为特性,得出如下结论:(1)电动自行车在典型信号交叉口左转时,在同一行车速度同一累计频率下,同一进口道左转同向电动自行车与机动车之间的横向距离要大于不同进口道同向左转电动自行车之间的横向间距;(2)当单位时间电动自行车流量≤0.52辆/s时,单位时间电动自行车流量与左转相位下避让行为个数大致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当单位时间电动自行车流量0.52辆/s时,左转电动车相对会选择跟随并匀速行驶;(3)同向左转电动车的速度大多分布在0~9 m/s。  相似文献   

14.
从能源危机考察自行车交通的战略地位StrategicPositionofCyclingTrafficSeenFromEnergyCrisis¥//傅裕寿(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100044)任何先进的交通工具都是受能源的支持和制约的。到目前为止,人类...  相似文献   

15.
面向中国城市的先进交通控制系统的设计规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中国大城市先进交通控制系统建设现况 ,提出一套完整的先进交通控制系统设计规划 ,旨在综合性、系统性地解决我国城市交通控制系统的效能问题 ,并保证未来智能交通系统的可实施性 ,同时强调可以实现和可以负担的设计。讨论系统设计目标和技术框架 ;详细阐述区域交通控制系统、配套的交通综合治理、自行车和行人交通控制管理等方面的设计要求和技术方案 ;给出针对中国交通特点的专门设计 :交通控制系统的相位相序模式、自行车 -行人相位设计、智能交通系统 (ITS)的分步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6.
试论城市自行车使用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提出并论述了城市自行车使用管理的基本思路和规划,分析了自行车租赁使用的可行以及租赁使用带来的良好效果,旨在为我国城市自行车使用以及发展自行车交通提供新的管理思路。  相似文献   

17.
自行车交通服务品质分级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自行车交通出行者的实际感受出发,建立自行车交通服务品质的指数统计模型,旨在构建面向差异化需求的自行车交通服务品质分级标准.通过逐步回归等数理统计方法,量化骑行者安全、舒适、清洁感受和总体感受,构建自行车交通服务品质指数统计模型.基于自行车出行者的性别、年龄以及使用频率等特征,将自行车出行者进行分类,继而构建4级自行车道交通服务品质分级标准.对上海市中心区干道进行自行车服务品质分级和评价,绘制中心区干道自行车交通设施服务品质分级图.结果表明:非机动车道宽度、机非隔离形式、助动车速度、路边遮阳比例等是显著影响要素.研究结果可帮助决策人员找到影响路段服务水平的显著要素,确定优先改善次序.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城市因机动车过多导致的交通拥堵与环境污染问题,方便城市居民的出行,太原市人民政府决定启动公共自行车交通项目建设。针对太原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结合太原市居民小区、旅游景点、商业网点的实际布局以及太原市公交系统实际发展情况,文章详细分析了太原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的规划方案及运营管理模式,结果表明,太原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方案切合实际,不仅为居民出行带来方便,还有利于缓解道路交通拥堵,改善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19.
城市道路设计中对公共自行车服务点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延伸轨道交通服务范围,营造绿色和谐交通环境,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已经相继驻地在我国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武汉、杭州、广州等。这是时代交通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城市道路设计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并以切实服务民众的恳切初心来进行交通规划。本文依据各种现行的调查报告,论述城市道路设计中对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布设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20.
大学校园作为人口高密度集中的学校,与中小学校园最大的区别在于交通密集、交通形式的多样化。本文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分析了大学校园交通系统现状,并提出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