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族群性研究的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族群性在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活动中日益突出的重要性使族群性研究成为当今人类学界的热门话题。族群性研究涉及到族群、族群性、族群认同等重要概念,以及在中国语境中族群和民族概念的不同层次、不同场合的使用问题。对族群认同的解释是族群性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对族群认同的解释有场景论、原生论和对立论三种主要理论。  相似文献   

2.
旅游与族群认同已成为旅游人类学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所收录的国内旅游与族群认同研究论文从期刊发文数、载文期刊类别、时间分布、研究内容、案例地、基金资助、作者单位、作者职称等方面进行分析,梳理和归纳了国内旅游与族群认同研究的状况和发展动态,以期为国内旅游与族群认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迟子建成长于我国满-通古斯语族的核心区域——大兴安岭,其小说在精神特质和艺术表达上都鲜明地体现出满-通古斯文化的印记。迟子建小说中的满-通古斯文化因素既是满-通古斯文化的一种存在形态又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创造,它蕴含着东北边疆地区的文化心理、价值规范和精神内核。以满-通古斯文化为视阈研究迟子建小说,不但可以系统地挖掘迟子建小说中满-通古斯文化背后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蕴,还能阐释和把握其精神图像和风格特色。因此,满-通古斯文化与迟子建小说研究进一步探寻了东北地域文学研究的深层文化和精神维度,有着立足地域又超越地域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壮学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边缘学科,集民族学、历史学、经济学、宗教学、生态学等于一体。该书由广西民族大学壮学研究中心策划组稿,围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壮泰族群发展"这一主题,分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研究""壮族历史文化与民族关系研究""壮族经济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研  相似文献   

5.
族群以及族群文化研究,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也是近年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广泛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在关于族群概念、族群文化、族群认同以及族群关系的诸多讲座与争鸣当中,族群与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似乎较少为讨论诸家所关注。村落共同体的实证研究与区域文化  相似文献   

6.
 点火和稳定燃烧是燃烧学研究中重要的问题之一。等离子体不仅能加热气流,而且非平衡等离子体还会产生大量化学活性物质如处于激发态的分子和自由基,可以实现大范围点火、减小点火延迟、改善火焰稳定性、拓宽可燃极限等。近年来,等离子体点火和助燃成为国际上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中颇受关注的一个研究方向。俄罗斯在等离子体点火和辅助燃烧方面研究一直保持国际领先水平,开展了大量开创性工作,引领了等离子体点火和助燃的发展方向。对中国科研工作者来说学习借鉴俄罗斯在该领域的研究无疑大有裨益。文中介绍了俄罗斯在等离子体点火和助燃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相关的研究机构和出版的刊物,以便于中国的科研工作者与俄罗斯同行开展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壮泰族群发展进步的重大历史机遇,壮泰族群应抓住这一机遇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壮泰族群的发展繁荣。就如何加强国际合作和怎样合作提出了新的构想。  相似文献   

8.
一、委员会简史自20世纪中期以来,族群性一直在民族分离运动、公民自由抗争及群体冲突中日益扮演着催化剂的角色,因此,对于族群关系的分析已逐步成为那些感兴趣于“直接影响世界和平与基本人权保护的进程”的社会科学家的一个主要关注事项。在1999年墨西哥召开的第十三届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大会(ICAES)上,首次召开了一个以族群性为主题的大型国际研讨会。与会的学者们强烈地感到,为了凸显对于族群性的人类学研究的日渐兴盛,很有必要组建一个族群关系委员会(COER)。这一计划在1988年的萨格勒布ICAES上初具轮廓。到了墨西哥城会议之时,…  相似文献   

9.
"屯堡人"是政府、学者、媒体和地方精英共同建构的族群共同体,是以普同性的"屯堡文化"为标准做出的人群的类型性划分。而在"屯堡"族群内部,由其人员构成成分多元性带来了族群认同的多元性。现有的屯堡研究范式无疑有助于在宏观层面上把握该族群活动的时空大背景,但对屯堡族群群体性差异的研究则更生动地反映了族群活动的历史,为了解人群与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具体而详细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族群概念的引入和使用,极大地拓展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空间。运用结构主义的理论探讨“族群结构”问题,可以从结构角度解剖民族共同体、认识民族的整体性、把握民族的发展过程等,这些将会促进人们对族群理论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走向生态文明的人类文明转型和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是生态教育学建构的社会背景。生态学兴盛所带来的当代人类发展理念的变革为生态教育学建构奠定了广阔而深远的思想基础。生态教育学是对服务于工业文明时代工具主义价值取向主导下的教育理论的超越,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生态价值取向教育理论的自觉建构,是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崭新视域。立足于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以及生态教育实践,提出建构生态教育学,展开生态教育理论研究,无疑是对当代教育学学科发展的拓展与深化。  相似文献   

12.
 2018年宜居城市研究持续获得国内的广泛关注。盘点了在城市宜居性因素研究、宜居城市建设与实践、宜居城市的评价、宜居城市理论探讨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总结了中国响应生态文明和谐宜居城市建设战略,在围绕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的实践探索,提出了宜居城市的建设朝着实证化、具体化、精细化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3.
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内容。国际合作发表科技论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际交流与合作对北京大学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的贡献。对北京大学整体、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和北京大学医学部的 SCI 论文发表情况作出分析, 说明国际合作对北京大学科研发展的作用, 并就深入发展 国际科技合作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我国学术界对双语教学的不同观点入手,分析了双语教学的优点和我国发展双语教学的重要性,指出我国在实行双语教学时,要注意保持母语和英语的平行发展,既要强化母语的优势,保证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又要兼顾现代社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重视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地位,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国际型人才。  相似文献   

15.
弗洛伊德运用精神分析理论研究人的心理结构图式,提出人格理论,并把精神分析理论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对人类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本质和动力及内在矛盾进行了视角独特的观察、分析与论述.因此,研究弗洛伊德的文明理论不仅可以开阔理论视野,更好地把握文明与人的辩证关系,也可以帮助人们对社会文明的发展和善待人类自身作出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科研院所推进科技创新要坚持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是文明时代人类社会得以生存、进化、发展的内在的、根本性的决定因素,是人类文明自我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作为以推进科技发展为己任的科研院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实施人才战略,抓基础管理,建设优秀丈化等方面着手,推进科技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个年头,中国在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上选择了生态文明的发展之路。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产物,胡锦涛同志把握世界潮流并将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这将对新时期社会的文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后半叶,红山诸文化系列遗址的发现,成为中国考古学界最重大事件。甚至可以说,红山诸文化系列遗址的发现,成为颠覆中国历史学诞生以来关于中华文明起源“一元说”公论的历史性、革命性力量。红山文化逐渐成为历史学、民族学方兴未艾的显学,吸引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然而,从考古到考古、从历史到历史的研究方法的缺陷,在红山文化研究中逐渐显现。包和平、黄士吉的《文明曙光——红山诸文化纵横谈》的出现,不仅具有修缺补罅的学术意义,而且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也拓展了红山文化研究的新空间和新领域。  相似文献   

19.
汤因比和亨廷顿的文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以《历史研究》而蜚声史坛,亨廷顿则是美国当代政治发展理论权威,两人身为各自学科的智囊,均对明社会诸问题,特别是对西方明的前景做了有益的探讨。由于生活的时代与历史背景不同,身份和学术渊源不同,他们研究明问题的目的、角度及明观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20.
关于提高高校学报质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校学报是反映教学与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学术性刊物。我国的高校学报从20世纪初第一家学报《东吴月刊》创办至今,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学报面临与国际接轨的压力,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通过对中外高校学术期刊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改革的可行性建议,将有助于提高学报的质量,扩大我国高校学报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