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过量的亚磷酸三丁酯(2)及活性锌存在下,2'-氧-6'-甲基-庚酰三尖杉碱(1)与α-溴代乙酸甲酯不发生Reformatsky反应,而由1与2反应得到一种新的含磷三尖杉酯碱-2'-羟基-2'-[二正丁氧基]-膦酰基-6'-甲基-庚酰三尖杉碱(3)及其差向异构体(3')及其差向异构体(3')的混合物。两者比例为75:25%,经硅胶薄层层离或柱层析分离得到纯品。它们的结构由IR,^1HNMR和MS数  相似文献   

2.
在固-液相转换催化条件下,以石油醚为溶剂,KOH-K2CO3为去质子剂,四丁基溴化铵为催化剂,用1-溴丁烷和已内酰胺合成了1-正丁基氮杂环庚-2-酮.确定了优化合成条件为:己内酰胺:1-溴丁烷:四丁基溴化铵=1.1:1:0.056(物质的量比),反应温度为75℃,反应时间为4.5h,收率达89.6%.  相似文献   

3.
2,3-二羟基哌嗪与几种氨基化合物的缩合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乙二胺与乙二醛的缩合物2,3-二羟基哌嗪,分别与甲酰胺、脲和乙二胺反应,制得2,4,7,9,11,14-六氮杂三环[8,4,0,03,8]十四烷六盐酸盐四水合物(1),2,5,7,9-四氮杂双环[4,3,0]壬-8-酮二盐酸盐-水合物(2)和2,5,7,10-四氮杂双环[4,4,0]癸烷(3)。化合物1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化合物2的合成工艺条件优化后,反应得率与文献[1]相比有一定提高。化合物3的合成,由于将反应分为低温和高温两个缩合阶段,使反应得率提高到77.5%。  相似文献   

4.
目的:单体分子3,5-二(4-叠氮基丁基)苯甲酸甲酯的合成与表征。方法:采用3,5-二羟基苯甲酸甲酯与叠氮化钠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及与卤代烷发生“Williamson”醚化反应,从而形成合成单体分子,该分子叫做3,5-二(4-叠氮基丁基)苯甲酸甲酯。通过1H NMR和FTIR对合成单体进行结构表征。结果:在大量的1,4-二溴丁烷中添加3,5-二羟基苯甲酸甲酯的DMF溶液,反应48个小时后,得到产物3,5-二(4-叠氮丁氧基)苯甲酸甲酯和3,5-二(4-溴丁氧基)苯甲酸甲酯。结论:3,5-二羟基苯甲酸甲酯与叠氮化钠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及与卤代烷发生“Williamson”醚化反应,能够形成3,5-二(4-叠氮基丁基)苯甲酸甲酯。  相似文献   

5.
以新戊二醇、三氯氧磷、乙二胺为原料,用酐法合成了无卤膨胀型阻燃剂1,2-二(5,5-二甲基-1,3-二氧-2-磷环己基膦酰胺基)乙烷[新戊二醇乙撑磷酰胺].得出其最佳条件为新戊二醇磷酸酐与乙二胺的摩尔比为1:1,以二甲苯做溶剂,在140℃下回流分水反应6 h,产率为92.7%.用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6.
以2,2-双二茂铁基丙烷为原料,经两步酰化合成6-丙酰基-6'-丁酰基(2,2-双二茂铁基丙烷),酰化产物分别以LiAlH4和Zn-Hg作为还原剂进行还原,得到相应的6,6'-不同α-羟烷基和6,6'-不同烷基取代的衍生物,利用元素分析、IR及1HNMR对化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7.
由国内易得的原料,采用两步工艺合成了2-羟基-3,4-二甲基-2-环戊烯酮-1  相似文献   

8.
用2,6-二异丙基苯胺2,6i-Pr2C6H3NH2与1当量的n-BuLi在乙醚溶液中-78℃条件下反应,以98%的产率得到2,6i-Pr2C6H3NHLi(1).用化合物1以当量比1:1与ClSiMe2CH2Cl冰水浴条件下反应,得到1,4-二(2′,6′-二异丙基苯基)-2,2,5,5-四甲基-1,4-二氮杂-2,5-二硅杂环己烷.产物经1H NMR,IR,其晶体结构经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确证.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1/n,晶胞参数:a=8.4917(2),b=11.2259(2),c=16.2409(2);α=90°,β=98.4080°,γ=90°;V=1531.56(4)3,T=293K,Z=2,Dc=1.073mg/m3,μ=0.135mm-1,λ=0.71073,F(000)=544,结构偏离因子R=0.0402,wR=0.1197,共收集到7610个独立衍射点,其中I>2σ(I)的可观测点为3462个.  相似文献   

9.
以硫脲、丙二酸二甲酯、间苯二酚为主要原料,分别得中间体4,6-二甲氧基-2-甲砜基嘧啶和2,6-二羟基苯甲酸,再经缩合反应制得目标产物2,6-二[4、6-二甲氧基嘧啶-2-氧基]苯甲酸钠.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熔点测定证实了中间体化合物及目标分子的结构.  相似文献   

10.
2-氨基-4,5-二甲基噻吩-3-甲酸乙酯1与七乙酰基乳糖基异硫氰酸酯2在干燥的乙腈溶液中发生亲核加成反应,生成七乙酰基乳糖基硫脲中间体3.后者在甲醇/甲醇钠催化条件下,同时发生环化和酯交换反应,生成水溶性良好的3-乳糖基-5,6-二甲基-4-羰基-噻吩并[2,3-d]嘧啶-2-硫醇钠4目标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
2,2′-联吡啶-4,4′-二甲醇在SeO2氧化作用下制得2,2′-联吡啶-4,4′-二甲醛,2,2′-联吡啶-4,4′-二甲醛与丙二腈在无催化条件下,成功地进行了Knoevenagel反应,合成了目标化合物2,2′-(2,2′-联吡啶-4,4′-二次甲基)二丙二腈,通过MS、1H NMR、元素分析及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其进行了结构及性能表征,并探讨了其合成工艺.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文题所述苯酚酯系列的十个化合物。代号(d)AmPABOB:分子式: R=CH_3、C_2H_5、n-C_3H_7—n-C_(10)H_(21)测定了它们的相变温度,确定了液晶相类型。其中R为C_1—C_3时,具有较宽的胆甾相;C_4—C_7有近晶A相;C_3—C_(10)存在手性近晶C相,且显示电滞回线,说明其具有铁电性。  相似文献   

13.
以氰基乙酸乙酯为起始原料,经4步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4-正丁基-3,4-二氢-1H-噻吩并[2,3-e][1,4]-二氮杂卓-2,5-二酮,反应条件温和,后处理简单.经红外、核磁分析,所得数据与其结构相吻合.  相似文献   

14.
以2-吡啶甲酸,水合肼和5-溴水杨醛为原料合成了新型的N’-(5-溴-2-羟基苄基)-2-吡啶甲酰肼Schiff碱,通过IR、MS、1H NMR、元素分析表征了该化合物,并对其紫外吸收光谱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改进的2-芳基-4,9-二氢环庚[b]吡喃-4,9-二酮的合成方法,应用该方法研究了不同取代的芳醛对该类化合物合成的影响发现:芳醛的芳基上有给电子基团时,反应顺利进行,芳醛的芳基上有吸电子基团时,反应难于进行.在此基础上对该类化合物的合成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以1,4-二甲氧基-2-氟苯和2,4,6-三异丙基溴苯为原料合成2-碘-3,6-二甲氧基-2′,4′,6′-三异丙基-1,1′-联苯.在四氢呋喃和甲苯混合溶液中将联基碘代物制成格式试剂,在溴化亚铜和溴化锂的催化下,与二环己基氯化膦或二叔丁基氯化膦进行反应,分别以82%和75%的产率生成2-二环己基膦基-2′,4′,6′-三异丙基-3,6-二甲氧基-1,1′-联苯和2-二叔丁基膦基-2′,4′,6′-三异丙基-3,6-二甲氧基-1,1′-联苯,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7.
以2-氨基-6-甲基吡啶和4-氨基苯甲酸甲酯为原料,合成得到了新型配体4-苯甲酰氨基-N-(6-甲基吡啶-2-基)苯甲酰胺(L2)及其N,O-吡啶氟硼荧光化合物(C2),采用1 H NMR、13 C NMR、ESI-MS和I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初步探究了新型N,O-吡啶氟硼化合物C2的光学性能.结...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3-(5-甲基异噁唑-3)-4-芳基-1、2、4、三唑啉-5-硫酮为原料,合成6种-4-芳基-5-(5′-甲基异噁唑-3′)-1、2、4-三唑-5-硫代乙酸3af,8种4-芳基-5-(5′-甲基异噁唑-3′)-3-甲硫基-1、2、3-三唑4a-h 和八种双〔3-(5′-甲基异噁唑-3′)-4-芳基-1、2、4-三唑-5)-二硫化物5a-h.其结构分别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及质谱进行了鉴定。有关生物活性实验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19.
以4′-正-烷氧基联苯基-4-甲酸和2,5-二羟基苯醌为原料,通过酯化和还原反应合成了一系列新的液晶性2,5-双[4′-(正-烷氧基联苯基)-4-碳酰氧基]对苯二醌(化合物1)和2,5-双[4-′(正-烷氧基联苯基)-4-碳酰氧基]对苯二酚(化合物2).化合物2的结构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等方法确证,其液晶行为用示差扫描量热法(DSC)和偏光显微镜(POM)表征.发现化合物2加热至各自的熔点以上都能形成液晶态,在液晶态可以观察到近晶相和向列相的典型织构.随分子中末端烷氧基碳原子数增加,化合物2的熔点(Tm)和液晶态的清亮点(Ti)呈规律性变化,近晶相范围和近晶相-向列相转变温度渐增,而向列相范围递减.  相似文献   

20.
以4′-正-烷氧基联苯基-4-甲酸和2,5-二羟基苯醌为原料,通过酯化和还原反应合成了一系列新的液晶性2,5-双[4′-(正-烷氧基联苯基)-4-碳酰氧基]对苯二醌(化合物1)和2,5-双[4′-(正-烷氧基联苯基)-4-碳酰氧基]对苯二酚(化合物2).化合物2的结构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等方法确证,其液晶行为用示差扫描量热法(DSC)和偏光显微镜(POM)表征.发现化合物2加热至各自的熔点以上都能形成液晶态,在液晶态可以观察到近晶相和向列相的典型织构.随分子中末端烷氧基碳原子数增加,化合物2的熔点(Tm)和液晶态的清亮点(Ti)呈规律性变化,近晶相范围和近晶相-向列相转变温度渐增,而向列相范围递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