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局地气候分区(local climate zone, LCZ)是一种用于城市热岛研究的地表分类系统框架.本文基于卫星遥感影像、建筑物矢量等多源数据,开展了北京市中心城区局地气候分区分类制图,探讨了不同LCZ类型的热特征及季节差异:1)根据城市建筑矢量、地物覆盖分类数据,利用分层次分类方法构建研究区LCZ地图;2)利用Landsat 8卫星遥感影像和辐射传输方程法,反演得到研究区逐月地表温度数据;3)结合LCZ地图和多时相地表温度数据,分析不同局地气候分区各月份及季节间的热表现及差异.结果表明:研究区建筑以中低层为主,且多为开阔类型,自然地表覆盖中低植被区LCZ D占主要比例;LCZ 1-3密集建筑类型较其他建筑类型地表温度更高, 且随着建筑高度的降低温度依次增加,除水体外,LCZ A/B 林区是所有类型温度较低的区域;夏季各LCZ分区之间温度差异显著,7月份热岛强度达到全年最大值.研究结果能够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助力于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城市地表覆被类型变化影响城市热环境的空间格局,研究城市地表覆被类型与城市冷/热岛格局的相关关系,对调节城市微气候,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韧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landsat8影像数据,提取南京市4种主要地表覆被类型(水体、植被、不透水面、建筑)的参数;同时利用热红外波段反演地表温度,分别从像元(小)和市、区级行政区划(大)2个尺度,研究冷/热岛空间分布与主要地表覆被类型之间的关系并就其尺度效应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结果如下:基于像元尺度的空间分析表明,植被和水体的分布与冷岛空间格局具有相关性;不同地表覆被类型的降温效应顺序为:水体植被不透水面建筑;建筑和不透水面的分布与热岛空间格局具有相关性。基于市、区级行政区划尺度的空间分析表明,4种地表覆被类型与冷岛效应相关性较低;建筑与不透水面与热岛效应相关性较高,其中建筑与热岛效应相关性最高(R2=0.95)。总体而言,基于小尺度的研究能反映地表覆被类型与冷/热岛空间分布的相关关系,而基于大尺度的研究则从数据统计的角度反映城市热环境的综合特征。研究有助于城市规划者理解城市冷/热岛形成的尺度特征,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合理规划城市布局,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自然地理环境是城市形态和城市空间发展的基础条件,对城市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讨论了影响呼和浩特市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主要地理环境因素(气候条件、地貌特征、地质构造和水文条件)及其特点和作用,并提出今后呼和浩特城市形态发展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大遗址周边区域历史文化特性进行保护,对城市空间开发实施控制,实现大遗址周边区域空间形态的融合,以城市形态相关理论为指导,运用多学科交叉研究、实地调研等方法对阿房宫遗址周边的空间形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阿房宫遗址周边区域空间肌理较混乱,空间形态的破碎化现象严重,在城市总体空间结构中的功能角色不够明确.大遗址与其周边区域存在中心与场、相互依存、图底关系3种关系;大遗址周边区域承担着保护与缓冲、过渡与融合的角色;遗址周边区域空间形态的整合,应着重于形态结构、道路与交通、绿化系统与开放空间和建筑设计的结合.可为其他城市与其周边遗址的规划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从时空交互层面分析2005—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环境规制与生态韧性的演进特征,并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厘清环境规制对城市生态韧性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环境规制强度从2005年的0.167增长到2020年的0.903,生态韧性由0.227增长至0.747,两者呈波动上升趋势;各城市环境规制强度的局部空间结构较为稳定,其生态韧性在空间演化方向上的依赖性较强,并呈现一定程度的时空竞争。2)环境规制强度与城市生态韧性间的倒U型关系显著,环境规制的实施对周边地市虽有正向溢出效应,但对本地区生态韧性的提高作用更为明显。3)子城市群环境规制对本地生态韧性提升具有正向直接效应,对周边区域的影响各有差异;武汉城市圈环境规制呈负向空间溢出效应,环鄱阳湖城市群间接效应为正,环长株潭城市群环境规制对周边区域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在RS和CIS技术支撑下,利用城市空间紧凑度模型,分析两宁1987、1996、2002、2006年近20年的城市影像图.得出西宁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出"X字"形,存城市空间形态演化过程中表现出扩张速度加快,同时发现,湟水南岸扩张速度快于湟水北岸,并且主导西宁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类型;从城市内部来看,近20年湟水北岸城市空间扩张以填充紧凑型模式演化,湟水南岸表现出从填充紧凑型过渡为外延扩张型为主.最后分析得出西宁城市形态跨河发展演化机制中,湟水、南川河与北川河流向奠定了其城市空间形态总体格局,交通网络体系起了重要的引导作用,经济基础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等.  相似文献   

7.
从创新功能、协调功能、开放功能和支撑功能4个维度构建城市能级测度指标体系,利用能级综合评价结果修正城市引力模型,探析长三角地区城市空间联系特征,进一步采用QAP回归法分析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0年以来长三角地区城市能级整体不断上升并向均衡化态势发展.空间上表现出“中心—外围”形态,上海、南京、杭州等多个中心城市组成“Z”字型高值集中区,低能级城市主要分布在外围区域.城市能级功能系统中支撑功能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优势维度,协调功能为短板维度.(2)长三角城市能级网络中节点联系程度不断增强,城市相互作用空间格局与城市能级格局呈现空间趋同性,多中心空间结构特征不断凸显.整个地区城市能级网络呈现密集化态势,网络的稳健性和通达性得到提升,节点集聚力强于扩散力.安徽省表现为以合肥为中心的单核辐射引领形态,江苏、浙江两省表现为以多个城市为中心的多核辐射引领形态.(3)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于城市空间联系的发展,经济规模、社会资源、地理区位和空间距离对城市空间联系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玥  张奕  田国行 《河南科学》2013,(12):2255-2260
空间句法在城市形态量化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通过对句法轴线整合度、整合度核心和智能度等参数值的定量分析,总结出城市形态发展及演变的特征,准确判定城市空间拓展方向,从而为城市建设发展方向提供参考依据.运用空间句法,对郑州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和演变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30---2012年,郑州城市形态由方格网状逐步向环网结合组团模式发展;城市形态演变表现出明显的历史依赖路径;在拓展方向上,城市中心一直集中于主城区,并向东、西、南方向扩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城镇历史景观的“层积”理念,以1572-1949年呼和浩特市主城区空间形态为研究对象,在相关文献及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典型案例实地调查,运用城市形态学等方法从山水格局、城市形态、路网结构、园林景观及典型案例等方面对呼和浩特市近400年的城市空间形态景观层积及景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山水格局符合中国传统山水城市特点,城市空间形态演进经历了明清和民国2个时期6个发展阶段,城市形态、路网结构和园林景观具有时空分异特点,景观结构趋于复杂;典型案例景观具有中国传统院落与汉传佛寺布局、空间序列及汉藏结合式景观特征。通过对呼和浩特市城市历史景观空间形态演变与特征的分析,以期为城市历史景观保护、传承、活化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城市形态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讲述国内外城市形态演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国内研究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①从研究对象看,总结性、概括性的研究多,针对性、个案性的研究少;②从研究手段看。已有研究大都是基于传统的历史资料或统计数据.与GIS、GPS和RS等新技术结合的研究较少,且主要停留在定性描述的层面上,缺少城市形态参数与城市的环境条件、结构和功能之间关系的数量分析,在时间序列上对城市形态作量化对比较少;③缺乏对城市形态演变各种动力因素的综合性研究;④对城市的演化过程分析.大都仅仅是从城市形态方面研究,很少定量计算城市扩展或城市形态变化而导致的对周边土地的利用等.  相似文献   

11.
以开封市主城区为例,基于POI数据,运用平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以及负二项回归等方法,分析同城化对非核心城市银行网点空间扩张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同城化的影响下,非核心城市银行网点空间扩张方向性显著,向新区扩张和沿城市发展主干道分布显著.(2)不同类型银行网点空间扩张特征不同,四大商业银行以原有集聚中心为基础向外扩张,区域性商业银行向城市新区扩张最为显著,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网点分布相对分散,股份制商业银行网点区位优势明显,位居城市新的发展主轴上.(3)宏观层面上,银行网点空间扩张方向主要受城市发展方向的影响,同时受原有分布格局的影响,表现出路径依赖性.(4)微观层面上,商业因素对银行网点空间布局的影响在逐渐提高,其中写字楼的影响最显著,其次是人口密度、公交站点和餐饮服务等,旅游景点对银行网点空间分布的影响为负.基于分析结论,提出银行网点布局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人为热排放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广州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利用Landsat数据和地表能量平衡方程,研究了2004—2020年城市人为热排放时空演变状况,结合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人为热排放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景观格局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来看,2004—2014、2014—2020年的人为热排放变化分别以区域快速扩张、强度明显增强为主要特点;从空间上来看,广州市中心城区南部的人为热排放强度比北部的高. (2)人为热排放转移矩阵显示2004—2020年广州市中心城区人为热排放变化显著,低排放区面积占比的变化幅度最大(减少15.72%),其次是中排放区(增加14.51%),高排放区面积占比的变化幅度最小(增加0.28%). 由低排放区转为其他类型的比例高达97.36%,由其他类型转为中排放区的比例高达98.43%,构成了人为热排放变化的主要形式. (3)景观水平上,景观聚集度指数(CONTAG)上升,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和修正Simpon均匀度指数(MSIEI)下降,中心城区的人为热排放景观异质性增强,破碎程度提高;不同等级区人为热排放的景观格局演变具有明显差异,其中,低强度排放景观格局(低排放区、低中排放区)趋于稳定性、规则化,高强度排放景观格局(中排放区、中高排放区、高排放区)趋于破碎化、不规则化.  相似文献   

13.
以深圳特区为例,利用2005年11月份的TM和Quickbird影像数据,在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和城市绿地详细解译的基础上,研究了城市绿地类型、属性特征与地表热环境分异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城市绿地不同类型的地表温度差异较大,各类人工绿地的地表温度普遍高于自然绿地类型.分样区平均NDVI和聚集度指数与热岛强度指数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均匀度和碎裂化指数则与热岛强度指数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上述结果表明,城市绿地的类型、结构及其格局特征均对城市热环境空间分异具有显著影响,在城市绿地建设工作中,应充分重视绿地景观的这种热环境效应特征的指导意义,以期使城市绿地建设能够更好地担负其必要的生态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4.
聚焦高密度城市街区的密度量化研究,选择上海主城区的30个高密度城市街区样本,对形态、密度及其相关参数进行研究,获得空间指标分布规律及其空间形态类型,可为规划与城市设计实践提供形态学量化研究的支撑.  相似文献   

15.
基于改进后的引力模型,对2005、2010和2016年山东省17地市的创新联系网络变化进行研究;通过最大引力线公式确定了三类创新节点城市,并对节点城市的辐射范围及强度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山东省创新联系网络整体上呈现出以济南、淄博、潍坊、青岛、烟台、威海为中心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2)边缘城市创新联系能力不断提升,但与节点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3)节点城市辐射变化呈现强度增大而辐射范围缩小的特征,边缘城市创新联系辐射范围不断扩大,断裂点向节点城市移动.(4)城市创新联系强度总量与城市间空间距离是创新网络格局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基于ArcGIS软件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空间分布特征,探索其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主要取得了如下几方面结论.(1)空间分布特征.大型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倾向于分布在各大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及城市群区域地市,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级单元排斥较为明显;邮政储蓄银行分布区域和个体特征明显;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对各地级单元银行网点数量具有较强补充功能.(2)每万人拥有银行网点数较少的地级单元与集中连续贫困地区表现出很强的空间耦合关系,这些地区金融服务供给需加强.(3)影响因素.各类银行网点分布均与常住人口呈显著正相关,而受城镇化率的影响不显著.此外,城市建成区面积、第三产业比例和人均GDP对大型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起到了正向影响;城市建成区面积和人均GDP对邮政储蓄银行起到正向影响,而第三产业比例则起到负向影响;建成区面积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起到正向影响,而进出口贸易总额则起到负向影响;进出口贸易正向影响外资银行.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研究具有典型特征的天津滨海新区城市形态的快速演化过程,探索海港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过程—格局—机理,以期丰富相关基础理论,为城市规划建设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改进logistic-CA模型嵌入复合灰色预测方法,模拟分析1998-2014年城市空间形态历史演化,预测外生情景下2014-2030年城市形态演化。结果表明:改进模型具有很好的适应性,模拟结果显示2014-2030年5个组团将转变为两大轴带扩展,最后实现区域用地全部城市化。进而得出结论:海港城市形态演化经历4个阶段,即单核生长,组团扩展,轴带扩张,区域填充;海港城市空间形态空间演化中,表现出逐渐摆脱外部,实现独立自身发展;在外生发展模式下,城市形态易走向分散化,出现跳跃式与填充式扩展的交替。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植物种群个体分布格局在时空系列上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探讨植物种群结构的演变特点。种群分布格局与种群数量动态密切相关,种群数量的消长造成了种群分布格局类型(typc),格局规模(scale)、格局强度(intensity)、格局纹理(grain)的相应变化。在时间,空间梯度系列上,随着环境旱化程度的加强。旱中、中旱生类型的种群或消失,或种群分布格局的规模逐浙缩小,格局强度加强,格局纹理变粗;早生类型的种群分布格局观模则有扩大的趋势,格局强度减弱,格局纹理变细,可见,环境因子的改变,特别是水分状况的改变,是种群分布格局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唐萍  方琴  凌典  周盼 《工程与建设》2023,(5):1421-1424
城市热岛效应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研究城市热岛强度与城市空间形态的耦合关系,对于深入认知并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长沙市中心城区为例,运用地域圈层法识别研究区内热岛空间格局,并利用地域圈层法识别方法开展热岛显著区内的空间形态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不同类型热岛显著区的核心空间形态指标具有一定差异性,并针对具体类型提出国土空间规划差异化调控策略,用以缓解或消除城市热岛效应。  相似文献   

20.
城市地表热环境与景观格局的关系——以深圳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深圳市2009年10月的TM影像和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地表温度反演、温度差异分区和叠图分析方法,研究土地利用类型和结构与地表热环境分异特征之间的关系,同时使用不同温度分区样地调查与景观格局分析方法,探讨城市景观格局与地表热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温度分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差异显著,景观格局特征分异明显,中温区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最高、形状最复杂,冷岛区景观的异质性最低、形状简单聚集程度高;2)不同温度分区的景观格局特征与温度的相关关系也截然不同,热岛区的景观整体格局指数与地表温度呈负相关,在冷岛区为正相关关系;3)绿地、水域等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百分比及格局指数在冷、热岛区域与地表温度的相关关系差异显著,并且对地表的降温效应显示明显的阈值特征。研究城市景观格局与地表温度的关系,有助于深入理解土地利用格局对城市地表热环境的影响,可以为城市景观格局优化、缓解热岛效应提供基础研究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