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地名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承载着一定地域历史时期以来的地理、历史或文化状况,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以上海市地名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类统计法和GIS技术,对各行政级别的地名文化景观特征和成因进行研究,对探索上海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具有借鉴意义.研究指出:自然景观类地名多分布于东部、西南部,与上海的自然地理特征相吻合;东部与东南部是文化类地名的集中区,但各类文化地名的分布也存在着差异.上海地名文化景观特征反映出历史以来上海市独特的盐文化、海防文化、园林文化、建筑文化以及移民文化.  相似文献   

2.
以辽宁省朝阳市乡村地名作为研究对象,把全部乡村地名作为离散点,运用核密度估计法进行空间分析,同时结合朝阳市地名起源、文化属性等分类信息,探讨朝阳市乡村地名的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朝阳市自然景观类乡村地名多集中在市内的东南部分并呈带状分布,这与朝阳市的自然地理特征相符.文化景观类地名分布相对均匀,主要在大凌河和小凌河流域内,国道、省道和铁路等交通便利区域.地名的分布特征符合古人对居住地的大部分要求,同时也能反映出古代朝阳区域内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特别是多民族文化之间融合的特征非常鲜明.  相似文献   

3.
以江西省石城县客家地名为研究对象,借助K均值聚类和空间插值方法对自然景观地名和人文景观地名进行聚类分析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石城县地名点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状态,中部地区的地名密度高于北部和南部地区,这与石城县的自然地貌特征相一致.在聚类结果中,从自然景观角度来看,山貌、水系地名多于动植物、耕作地名,反映出石城县"八山半水一分田"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客家"山地文化"的特色;从人文景观角度来看,建筑交通地名少于方位、方言和美愿地名,印证了石城县"半分道路和庄园"的人文景观特征和客家方言的特色.说明石城县的地名文化景观深植于自然与文化地理特征中,同时也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客家文化的交融与整合.  相似文献   

4.
侯楚  李志文  孙丽 《江西科学》2021,39(1):115-121
地名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相结合的产物,不仅可以反映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特点,还可以为研究其历史、方言、民俗等提供可靠依据.以阳江市为例,从地理角度出发,在收集和整理聚落地名的基础上,根据字义并结合地名起源将其分为自然地名、方位地名、壮语地名、姓氏地名、经济活动地名、人工建筑地名、生物地名和其它地名共8类.通过对地名进行数字高程模型与核密度的叠加分析,认为阳江市地名分布在水平向度上呈现出沿河、沿海的趋势,垂直向度上呈现出向低平地区集聚的趋势,符合人类择居的普遍规律.不同类型的地名各自呈现出了与其自身特色有关的分布规律,总体上反映出了阳江市自然环境、人文经济以及历史民族文化的特点,也体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和思维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探求长安区地名及其用字的数理统计特征,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异特征与文化内涵。借助GIS平台矢量化地图,对录入地名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利用GIS建立专题地图,并结合历史文献分析地名文化景观内涵。长安区地名中涉及自然环境与人口因素的地名最多,山水类地名分布与地貌类型一致,地名景观反映了区域内南部山区—东北川塬—西北平原的地貌特征,蕴含了长安区独特的移民、军防、宗教等文化及当地语言特征与人们情感意愿等信息。地名作为一种文化景观,既与区域自然环境紧密相关,又能凸显区域文化特征,用字构词富有规律性,空间分布存在明显不均衡性。  相似文献   

6.
地名作为一种文化景观,不仅可揭示区域的地名文脉,反映区域的历史文化,而且可揭示地区的功能分区。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以南昌市地名为研究对象,采用GIS技术、数理统计和综合分析方法,按照地名的类型进行分类,对该市的地名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南昌市的地名稠密度与人口分布的密度呈正相关关系;其东部和南部自然景观类地名分布较少,这与南昌市的自然地貌特征一致;中部以及下属各个县政府所在地为文化景观类地名集中区。  相似文献   

7.
研究地名文化景观特征及分布,对挖掘地名文化内涵,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地名,都具有重要意义。以《陆良县地名志》所载的地名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陆良县地名文化景观进行分类,借助GIS核密度估计法,揭示陆良县地名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1)陆良县地名以人文景观类地名为主,占陆良县地名总数的70.88%,人文景观类地名中,人工建筑类地名最多,也是陆良县地名总数中占比最多的地名,占陆良县地名总数的26.24%,蕴含着区域悠久的人类历史文化和频繁的人类活动;自然景观类地名占陆良县地名总数的29.12%,其中,山类地名最多,占陆良县地名总数的18.57%,是陆良县地名总数占比居第二的地名。2)自然景观类地名集中分布在北部、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与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人文景观类地名主要集中分布在地势平缓的坝子地区,与人类活动和人口分布趋于一致性。3)陆良县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所孕育的爨文化、农耕文化、军垦文化以及民族文化,共同造就了陆良县地名文化景观的独特性和综合性。  相似文献   

8.
绿洲是新疆重要的农业生产生活基地,乡村聚落也都集中分布在水肥条件较佳的绿洲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为新疆重要的一支农业生产力量,扎根在新疆的各块绿洲上,与地方相互交融,自行管理内部行政、司法事务.由于兵团与地方在历史、管理和体制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其作为农业生产生活主要根据地的乡村聚落可能也会有区别,通过研究兵团与地方乡村聚落格局差异与特征,分析形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结果表明:辖区内兵团聚落密度大于地方聚落密度,但在农耕区内,兵团聚落密度小于地方聚落密度;在乡村聚落布局上,聚落的分布与地势海拔、距离河流远近方面呈现负相关关系,地方聚落平均海拔较高,高差小,距离河流较近,兵团聚落平均海拔较低,高差大,距离河流较远;在乡村聚落外部形状复杂度上,地方乡村聚落大于兵团乡村聚落,团场乡镇聚落大于连队自然村聚落.  相似文献   

9.
依据潜水自由流动的特性和水流模拟的基本原理,在GIS环境中利用反距离加权法建立了数字地下水位模型.基于DWTM利用地表水流模拟方法,研究民勤绿洲地下潜水流的空间分布及其与地表径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民勤绿洲地下水主要来源于武威盆地流入的地下水,但也有来自周围荒漠地区的地下水.在绿洲南端的环河灌区,地下水系的走向基本与地表潜在水系的一致,但在红崖山灌区内,空间分布格局具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两宋移民与镇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人口迁移成为常见现象,不少文人学士、达官显宦就择居于镇江。北宋末金兵南侵,中州及两淮百姓纷纷避难过江,出现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镇江是长江下游流人过江落脚的第一站,滞居或择居于此的很多。移民大量涌入,在经济、文化、教育及风俗习尚等方面再一次给镇江地区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兰州市三县区村级地名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技术统计分析自然、人文地名类别.结果表明,兰州市自然类地名符合过渡带复杂地貌特征,集中分布在适宜人类生存的高海拔区;在人文类地名趋同自然类地名条件下,经济类地名变化规律趋同自然类地名,几乎重叠聚落地名,表示经济类活动不仅需要优越地理条件,更倾向于集中在人类活动密集的区域;军防地名占比最大,由于防守、关卡等军事目的,该类地名多位于水源充足、易守难攻的险峻地带,且可以为驱逐匈奴的战争轨迹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2.
地名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状况,它也从一个特定的侧面记录了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了研究吉林省的乡镇地名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其空间分布,采用数理统计法、地图法和GIS的空间分析法等方法,对地名进行分类处理并且对其空间分布与环境的关系做出分析,可以看出吉林省的自然类地名和人文类地名在空间的分布是不同的:自然类的主要集中在以吉林市为主的东半部分,而人文类的地名主要分布在以长春市为主的西半部分.而这种空间的分布状况是由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地名景观特征与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立河南省村级粒度地名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地理编码,实现数据空间化,然后运用统计分析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手段对地名的统计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及河南省地名景观的区域件特征进行探讨,最后完成河南省地名景观区划.分析表明,河南省地名景观具有浓郁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特色,是千百年来该区域人类活动和文化交融的结果,河南省域内不仅"山水"地名景观丰富,而且以自然地理实体命名的地名较多,突出了根植于中原地区独特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下的历史积淀与集聚性.同时河南省的地名景观在地域上表现出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  相似文献   

14.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它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人们所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以及所属民族和宗教信仰等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制约,所以地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通过对福建省乡镇地名运用统计法、分类法和综合分析法的研究,得到的自然类地名分布与福建省内降水分布、山地丘陵等的分布有较高的契合度,人文类地名分布也与福建所处地域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对福建乡镇地名的研究对福建地理环境、人文情怀以及历史变迁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地名是人以地理环境为基础形成的产物,不仅代表命名对象的空间位置,指明它的类型,而且还能够反映当地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特征.探寻地名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地区地理环境的了解和认识.本文以运城市的自然村名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法、分类及归纳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村名所体现出的地形特征进行分析,探索地名命名的规律,归纳出乡村空间的分布规律.所得结论可为促进区域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地名是一种语言文化的体现,通过分析蓝田县行政村地名,从自然和人文角度了解蓝田县地名命名规律及空间分布特征。方法 基于蓝田县291个行政村地名数据,通过查阅文献,利用ArcGIS核密度分析工具,对各行政村地名的命名及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1)地形类地名用字繁复多样,包含有峪、山、沟、岭、坡、岱、坪等;方位类地名用字以东南西北为主,该类地名一般成对出现;水文类地名多以河流或所在河流的区位命名;动植物类地名多以经济作物和家畜命名。(2)姓氏类地名的分布体现了蓝田地区的宗族聚居现象;历史文化类地名的分布与各种文化现象密切相关。(3)自然类地名多位于河谷冲积阶地、黄土台塬和丘陵等地区,与自然地理类型变化多样有关;受水源交通等条件限制,人文类地名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  相似文献   

17.
地名是体现一个区域自然与人文空间格局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反映区域文化的重要标志.本文以北京房山区为例,统计区域内28个乡镇及地区下辖的村级、社区地名,根据其得名原因分为自然类、经济类、文化类和空间位置类地名,运用GIS分析,探讨各类型地名的空间分布情况及其与房山区自然人文环境间的关系.研究显示:区域内自然类地名分布较为...  相似文献   

18.
一个地方的命名总有其根据,或依据自然因素,或依据人文因素,因此一个地名会反映当地的自然特征或人文特色.本文运用统计法、分类法和综合分析法对河南省开封市五县的行政村级地名进行剖析,探索地名命名的规律方法,归纳命名原则.通过对开封市五县的2 132个行政村的地名分析,得出地名的典型特征为地域性、文化性和独特性.依照地名所反映的信息将地名划分为三大类:自然地理类、人文地理类和其他因素类.其中人文地理类因素的地名所占比重最大,尤其是姓氏类和军事类地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家族延续兴旺和历史军事原因形成的地名是开封市五县行政村地名的主流,切实反映了地名形成的悠久和演变的复杂.  相似文献   

19.
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和3S手段,基于遥感影像解译确定绿洲最大分布范围,结合土壤、海拔、坡度自然条件,合理推断了垦殖绿洲的总体范围.以历史文献、古遗迹、历史地图为基本资料,在开展多次深入细致地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获得对汉代垦殖绿洲进行重建的证据.以这些论据为基础,复原出了垦殖绿洲的空间分布范围并量算出了数量,从而获得了详尽的垦殖绿洲分布情况.重建结果表明:汉代垦殖绿洲在全流域都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分布在黑河干流和几条支流的下游;汉代上游和中游绿洲面积小而分散,下游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古居延地区,黑河流域汉代垦殖绿洲面积达到1 755 km~2.黑河流域汉代垦殖绿洲能够得到大规模和全区域的开发是由国家政策、农业技术、丝绸之路、自然环境因素共同促成的.  相似文献   

20.
永昌县绿洲时空变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永昌县1986-2015年的7期LandsatTM/OLI影像数据解译得到7个样本年的绿洲分布情况,分别用绿洲动态度模型、格网化绿洲变化率和叠置分析3种方法分析绿洲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近30 a永昌县绿洲面积增加了166.37 km~2,增幅为17%.绿洲以扩张为主,且绿洲与非绿洲间转化剧烈,呈现出平衡-非平衡-平衡的波动状态.永昌县绿洲的变化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清河绿洲以扩张为主,西大河绿洲退缩较剧烈,金川河绿洲和东大河绿洲变化相对稳定.稳定型绿洲是永昌县绿洲的主体,呈片状分布在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各乡镇驻地周围.变化型绿洲分布在稳定型绿洲的内部或外围,主要由耕地的开垦、弃耕、复垦的多次反复所导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