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一位成长于中原大地上的优秀作家,周大新的小说创作体现出浓厚的儒家文化精神。在创作中他不仅自觉担负起知识分子的责任和使命,而且还塑造了一系列能体现儒家人格理想的人物形象;在小说中他还密切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文精神,体现出儒家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另外,他的小说对家族文化的全面展现和深刻反思也极富儒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坛独树一帜,她以新鲜,明丽的创作风格给文坛带来了异样气息,她的《呼兰河传》通过描写呼兰河畔小城人们的生活,体现出对中国社会深深的文化思考,与鲁迅有一脉相承之功,同时她以攻文似的场面描画生活的写作方式,更体现出艺术思维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鲁迅将散文创作从“旧事重提”到“朝花夕拾”的改名,不仅是艺术的更新创造,其“朝”、“夕”二字的蕴涵丰富而深广。它们是鲁迅情感、心境的外化。“朝”显示了他对当年生活的美好认识与留恋,“夕”则正是他当时悲凉.心境的形象体现。“朝”、“夕”二字正表现出鲁迅作为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情感特质。  相似文献   

4.
鲁迅不仅是我们民族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受荆楚古代思想家、政治家的影响,在特定的时代体现着他的深刻。荆楚先贤作为研究对象受到鲁迅的评价和批判,他们的精神和思想也作为一种资源出现在鲁迅的作品中,影响着鲁迅的创作和价值观。鲁迅的思想在先贤们的基础上既有继承,也有超越。  相似文献   

5.
鲁迅作品主题思想的深邃是众所周知的,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严厉抨击和批判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教育制度、封建礼教,表现其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对劳动人民深厚的感情:同情──赞美──热爱;对大自然和自由生活的热情向往与追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应该紧紧抓住鲁迅作品的这些主题内涵,对学生循循善诱,达到学习鲁迅作品的真正目的。其一,明确主题法。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涵铸就了鲁迅作品的血脉,这也是他人格和精神的体现。作品中隐含的鲁迅的思想与鲁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有直接的关系。现今,学生对鲁迅作品的主题往往存在模糊认…  相似文献   

6.
随着对国民精神状态的关注,鲁迅对大众与启蒙者关系的深入思考,鲁迅的悲观思想也愈来愈浓。对大众无法救赎的灵魂,鲁迅表现了一种近乎绝望的沉痛。这种悲观思想既与鲁迅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更与他早期的思想有关。最典型体现在《药》的创作与阐释中。本文试图从鲁迅的思想去解读《药》,并通过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重新阐释《药》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7.
艾芜是一位体验过人世底层苦难生活的作家。他在进行文学写作时,自觉地取材于中国底层社会,将下层劳动者作为小说创作的主要观照对象。他在自己著名的小说《南行记》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奇异而丰满的底层人物形象,并在这些人物形象中注入了鲁迅因子。因此他们有着与鲁迅笔下底层人物一样的暗淡人生、灰色命运和悲苦境遇。但又由于生活环境不同,所以他们在对待相同的命运时,却表现出不同的生命意向和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硬骨头”精神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且总是被拿来与当今的知识分子做对比.实际上,鲁迅的这种精神有其产生的物质基础,那就是鲁迅所处的特殊社会环境与较为优越的生活条件.鲁迅在上海期间居住在租界,可以免受国民党迫害;鲁迅是名作家,他依靠稿费与版税可以过上较为丰裕的生活,而不用仰仗任何组织与团体.这些条件使得鲁迅可以仗义执言,不用看人脸色.脱离这些物质条件,一味称赞鲁迅的“硬骨头”精神,恐怕对鲁迅是一种误解,对当今知识分子也是不公的.  相似文献   

9.
鲁迅对革命者的关注和思考几乎贯穿了他的整个创作生涯,他笔下的启蒙者形象,既是身边无数革命者命运的高度提炼,也是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尽管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是后来者很少有人能够像鲁迅那样真诚深刻地剖析他人和自己的精神世界。现在我们探讨鲁迅笔下的"启蒙者"形象,既为了高度还原启蒙者的精神世界和心路历程,也为了讨论在历史困境中如何寻求一条有效的启蒙之路。  相似文献   

10.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强调自己是为了适应时代的话语而进行创作。而文学创作自有其内在的规律,现实的功利因素往往会影响到作家的创作和作品的美学意蕴。在鲁迅的很多小说中,很多地方都体现出了创作和审美之间的矛盾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对鲁迅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熊正良以他的“红土地”和“灰都市”系列小说,书写着底层人物的真实生活困境,展现卑微灵魂的精神向度,凸显人物不幸的婚恋姿态和悲剧人生。他的创作体现了作家对于当下社会世俗中的人生精神状况的忧患之情,言说着他的精神期待和人文情怀。熊正良的小说在艺术审美上的虚实结合主要来自作者创作上的意象选择。  相似文献   

12.
梳理了鲁迅辑佚的《唐宋传奇集》“发意匡正”的目的,以时间为先后顺序的编排体制以及鲁迅求真考信的治学精神;分析了鲁迅关于唐代传奇小说的文体渊源、创作动机和唐传奇对后世创作的影响,总结了鲁迅对唐传奇研究的贡献。同时,鲁迅的小说也深受唐传奇的影响,二者在意境上都追求诗意美,在语言上都力求简约传神,从中体现了鲁迅与唐传奇的诸多联结。  相似文献   

13.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出现了对“人文精神”讨论的热潮.王晓明教授据此编了一部《人文精神寻思录》,在一些学者们的讨论文章中,隐约地曲折地表现出对鲁迅的否定,他们认为鲁迅的作品与社会政治关系密切,缺乏终极关怀,鲁迅精神中缺乏人文精神,并怀疑今天学习鲁迅精神的意义.本文认为鲁迅精神中体现了人文精神,鲁迅精神对当代人文精神的生成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梳理了鲁迅辑佚的<唐宋传奇集>"发意匡正"的目的,以时间为先后顺序的编排体制以及鲁迅求真考信的治学精神;分析了鲁迅关于唐代传奇小说的文体渊源、创作动机和唐传奇对后世创作的影响,总结了鲁迅对唐传奇研究的贡献.同时,鲁迅的小说也深受唐传奇的影响,二者在意境上都追求诗意美,在语言上都力求简约传神,从中体现了鲁迅与唐传奇的诸多联结.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翻译观方面主张直译。体现他直译翻译观的两部译著——《苦闷的象征》和《出了象牙之塔》的翻译出版在中国文坛引起了轰动,由此引发了新一轮翻译策略的大讨论。鲁迅的这两部译作完全反应了作者的观点和心声,可以说是原作的再版。仔细研究可以发现,鲁迅本人的创作与原作作者在很多地方存在惊人的相似,原作作者厨川白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鲁迅以后的创作风格。从几个角度分析了他们的相似性以及鲁迅相应翻译观形成的深刻原因。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讽刺贯穿其创作始终.研究者除了发现其艺术来源之外,也应该关注其思想和精神来源.鲁迅不只是为国人译介摩罗精神,他选择的是精神界的启蒙、改造和战斗,讽刺是其武器.他有意识地读取的"摩罗精神"的本质是叛逆、反抗、战斗精神,这符合讽刺精神所需内核,也有功利性质的一致性,并且在自己反对旧文化的文学实践中转化为讽刺精神.从这一角度来看,鲁迅读取的摩罗精神与他的讽刺精神在文学上存在着相关、转化、实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在精神思想与诗格诗法上体现为对陶渊明的接受,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升华与拓展。精神思想上,张岱与陶渊明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主体人格精神承续了陶渊明;与此同时,其生活理想与文艺思想又是对陶渊明思想的升华。诗歌创作上,张岱的田园山水诗、饮茶诗等是对陶渊明田园诗、饮酒诗等的效仿,体现了张岱对陶渊明生活志趣的认同、接受与践行;同时,他所创作的纪行诗、山林诗以及咏方物诗又是对陶诗题材与表现范围的开拓,体现了张岱独特的审美情趣以及生活美学。借此可以窥见晚明清初独特的社会、文化生活面貌下的文人心理与艺术趋向。  相似文献   

18.
计冬梅 《科技信息》2010,(25):149-149
鲁迅先生的《药》是鲁迅悲剧小说的代表作,也是体现他写作基调的最主要作品。小说与其他作品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在情节设置中时时处处体现的阴郁冷气和神秘气氛。本文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对小说在情节演进过程中,体现出的这个特点给与分析与捋顺。论文主要对结尾进行分析,进而追溯到小说的开头与发展阶段,对小说在情景设置过程体现出的阴郁风格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当下思维是鲁迅最核心的思维方式之一。这种思维表现在鲁迅的生活世界中,不仅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时代感和尊重生活的现实感,还体现为几种思想观念断裂并置和整体化的倾向。此外,当下思维也使鲁迅体现出参与生活的强烈主体性。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希望与绝望,光明与黑暗,理想与现实,进化与轮回,有限与无限......这一组组对立矛盾的范畴,便构成了鲁迅心灵的深层结构。鲁迅这种矛盾抗争的心灵结构也渗透到他的文学创作中,形成了创作中的显结构和潜结构。鲁迅心灵的深层结构在他的小说中已有所表现,而在他的散文诗集《野草》中得到了更充分更全面的呈现。深刻的绝望与对这种绝望的悲壮反抗,便构成了鲁迅精神追求的矛盾运动的两极,贯穿在他心灵的诗篇《野草》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