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医学奖两名美国科学家埃德蒙·费希尔(72岁)和埃德温·克雷布斯(74岁)由于他们在50年代关于“可逆的蛋白质磷酸化作用“方面的发现而于10月11日分享1992年诺贝尔医学奖。他们的成果能帮助科学家了解;环孢菌素药物是怎样防止移植的器官被排斥的;为什么有些癌症会发展以及人体怎样调动糖来产生能量。诺贝尔评奖委员认为,这两名生化学家在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提纯和鉴定了第一种酶,这种酶有助于通过磷酸化过程的作用控制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他们的基本发现开创了一个研究领域,这一领域目前是最活跃、范围最广的研究领域之一。磷酸化作用通过改变蛋白质的化学性质来控制其活动。根据这一过程,一种酸激活蛋白质,而另一种酶使蛋白质失活。在这一过程中,不平衡就会致病。研制出能对付这种不平衡的药物将是医学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物理奖由于对以极高的精确度测试原子的量子理论的建立作出了基本的工作,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奖的一半由哈佛大学的N.F.拉姆齐(Norman F.Ramsey)获得,另一半由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H.G.德默尔特(Hans.G.Dehmelt)和波恩大学的w.保罗(wolfgang Paul)分享。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认为,“他们三人创造了准确的计测方法,由于这些方法才有可能进行某些实验,从而迫使我们重新考虑一些基本的物理定律,特别是关于时空的定律”。  相似文献   

3.
物理学三位美国物理学家(莱德曼,66岁,费米国立加速器实验室主任;施瓦茨,56岁,期坦福大学前教授;斯坦伯杰,67岁,欧洲核研究中心实验室物理学家),因发现了一种在实验室中产生中微子束的方法以及继而发现了μ介子中微子而荣膺了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公告说,这三位科学家始于六十年代的工作"开创了一种几乎是全新的深入研究物质的动态和最深层结构的机会"中微子作为一种亚原子水平上的微粒不带电荷,它们与物质的其他形式的相互作用极其微弱,因而能很容易地穿越几万亿英哩厚的铅块且方向不发生任何变化。  相似文献   

4.
生理医学奖“断裂主因”(Splitgene)的两位发现者成了本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得主,这两位科学家分别是现在新英格兰生物实验室的理查德·罗伯茨(Richard Roberts)和麻省理工学院的菲力浦·夏普(Philip A.Sharp). 早在1977年6月的一次冷泉港会议上,这两位科学家就独立报告了单一的腺病毒信使RNA分子对应  相似文献   

5.
今年十月中旬,瑞典皇家科学院和卡洛琳医学院分别宣布了1982年诺贝尔物理学、化学和医学·生理学奖的获奖者名单,各国报刊并刊载了他们的简介。物理学奖获奖者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肯尼思·威尔逊博士1936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奥尔塞姆。1961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学位,1971年以来任康奈尔大学物理学教授。他是因为提出了关于“相变的临界现象”的理论,从而解决了电子计算机也不可能解决的各种不大相同长度的起伏波动谱的问题而获奖的。  相似文献   

6.
7.
1990年度全美共有40余位化学家受到美国化学会的嘉奖,这些化学家在化学的某个研究领域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将出席1990年4月在波士顿召开的由美国化学会主办的第199届全美化学会议的发奖仪式。本文摘译介绍了与现代化学前沿研究领域紧密相关的几位化学家以及他们的工作。——译者注  相似文献   

8.
核化学家——迈克尔J·威尔奇(Michael J.Welch)迈克尔J.威尔奇是华盛顿大学爱德华·麦林克得(Edward Mallinckrodt)放射学研究所的放射化学教授,他在核化学和核化学技术的前沿研究领域中成果丰硕,他的多项研究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在威尔奇的科学生涯中,他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应用核化学的技术去探讨生物学和医学中的问题.例如,利用粒子加速器产生的放射性原子去标记生物体和药物中的某些化合物分子,以便观察这些示踪分子的作用方式.他的这些研究的早期成果使得化学家们利用核分裂或红外辐射手段在粒子回旋加速器  相似文献   

9.
物理奖该项奖金授予西德慕尼黑普朗克研究所的固体物理学家克里钦(Klaus von Klitzing),以表彰他在“量子霍尔效应”研究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克里钦的成就将普朗克的量子论工作带入“微片”的年代。早在5年前他在符茨堡大学时就开始了二维电子气体的研究工作。产生二维电子气体要求一种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他特别对测量MOSFET中二维电子层的霍尔效应感兴趣。他发现,霍尔电阻只能取少量的值,每一值与电阻的表观基本值有关。他还意外地发现,电阻值完全与随实验条件而变化的量值无关。霍尔电阻  相似文献   

10.
《科学》2003,55(6):64-64
  相似文献   

11.
·2005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伊夫·肖万(法国)、罗伯特·格拉布(美国)和理查德·施罗克(德国)·200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约翰·霍尔(美国)、特奥多尔·亨施(德国)和罗伊·格劳伯(美国)·200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巴里·马歇尔(澳大利亚)与罗宾·沃伦(澳大利亚)·2005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国际原子能机构和总干事巴拉迪(埃及)·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哈罗德·品特(英国)2005年度诺贝尔奖获奖名单  相似文献   

12.
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基金会于去年十一月公布了1980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名单。物理学奖授予“违背控制粒子行为三原则”的发现者J.W,Cronin和V.Fitch两位教授。这一发现为人们过去一直认为的当宇宙形成、产生粒子时类似的不对称性足以说明宇宙之所以变得主要由物质组成的设想提供了证据。质子和今天宇宙的其他粒子是从大火球的特大粒子衰变中形成的。这种反应也产生了反物质粒子,但速率稍微低些。目前认为,用这种独特的不对称性,可能说明出现这种不平衡的  相似文献   

13.
14.
15.
《江西医药》副主编傅杰青编著的《生理学或医学语贝尔奖八十年》,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全书20万字,共284页,内容丰富多采,它寓哲理及生理学或医学的专业知识于故事之中,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它不仅系统地介绍了诺贝尔奖的起源、评奖方法、获奖者及获奖项目,而且应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该奖的社会学、科学学和方法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进而科学地分析了80年来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的授奖史,精辟地提出了将这段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期的新观点,即第一期(1901~1928年)获奖项目以应用医学的科研成果为主,第二期  相似文献   

16.
17.
诺贝尔奖与中国人擦肩而过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何景裳先生在2 0 0 3年第 5期的《科技导报》上披露了一段往事 ,指出 2 0 0 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由于历史的原因而与中国人失之交臂。这篇文章的标题是“2 0 0 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与中国人擦肩而过”。文章讲到 2 0世纪 70年代末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唐孝威在德国汉堡与日本的小柴昌俊相识 ,并相约共同建造大型水切仑柯夫探测装置 ,以探测质子衰变。协商的结果是 ,实验在中国做 ,中方经费由唐孝威向中国政府申请 ,日方经费由小柴昌俊向日本政府申请。当唐孝威在国内西部找到…  相似文献   

18.
葛之 《科学》2010,62(6)
物理学奖: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海姆(A.Geim)和诺沃肖洛夫(K.Novoselov)因在制备二维空间材料石墨烯方面的突破性实验获2010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石墨烯是至今发现的厚度最薄、强度最高的材料,有望帮助物理学家在量子物理学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一旦投入实际应用将给人类社会带来革命性变化.  相似文献   

19.
20.
《科学》2005,57(6):62
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格劳伯(R.J.Glauber)凭借在光的相干性的量子理论方面的成就获得200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半奖金;美国科学家霍尔(J.L.Hall)和德国科学家亨施(T.W.Hansch)因为对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做出了贡献,分享了另一半奖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