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我们的良师益友鲁道夫·卡尔纳普在1970年9月14日逝世了。在一场短期的重病之后,他骤然死去了(终年79岁)。世界失去了它的一位真正伟大的思想家。按照他的门人(不仅仅他们)的意见,卡尔纳普是继伯特兰·罗素之后,本世纪最伟大的逻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之一。要在几分钟里综述他的巨大贡献,是不可能的。因此,我现在冒昧地忆述一点我特别享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50年代初期,在分析哲学领域内占据中心地位的研究重心是语言哲学。受弗雷格(Frege)、罗素(Russell)。卡尔纳普(Carnap)、早期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影响的实证主义语言分析流派,普遍认为,许多传统的哲学问题因其问题本身的“无意义”而应遭到无情的拒斥,对语言学上的意义研究应该成为整个哲学研究的起点。在语言、思想和实在这三者的关系中.最根本的应是语言与实在的关系,研究语言是理  相似文献   

3.
莱布尼茨莱布尼茨(Leibniz 1646~1716)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是数理逻辑创始者。莱布尼茨学识渊博,对哲学、物理、工程、生物、历史、语言等都有深入的研究。他与牛顿几乎同时创立了微积分。主要著作:1.《单子论》 2.《人类理智新论》。他的逻辑问题的论述主要是在以上作品以及一些短篇文章和通信中。在他之前,数学家笛卡尔和  相似文献   

4.
最近,费耶阿本发表了他的新作《文化多元论,还是无畏的新千篇一律》,大异众趣地阐发了与大多数科学哲学家完全不同的科学理论评价观。他认为,探讨科学理论的评价问题,不能离开科学哲学和科学本身发展的历史。但是,当代科学哲学和科学  相似文献   

5.
正科学哲学家在探讨科学发展和科学进步问题时提出了"范式"、"科学研究纲领"、"研究传统"等概念。他们就此所作的说明,为理解和把握科学思维方式提供了基本的概念框架。科学思维方式从自然科学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上,概括了这些概念的共同特征,扩展了其哲学和文化意义。1962年,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T.Kuhn)出版《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提出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范式"概念,推动科学哲学开始注重研究科学发展的实际历史和社会心理因素。此前,科学哲学只注重抽象的形式分析,很少研究科学理论的发生和科学知识的增长。科学认识主体、科学活动的主观方面、科学研究的过程等等,都被排除在研究主题之外。此后,科学哲学改变了  相似文献   

6.
意义问题是卡尔纳普哲学的核心。对于意义标准,卡尔纳普先提出可证实性原则,后又转向可确证性原则。文章旨在论述两个原则的内容、区别以及这种转变背后的哲学动机。  相似文献   

7.
意义问题是卡尔纳普哲学的核心.对于意义标准,卡尔纳普先提出可证实性原则,后又转向可确证性原则.文章旨在论述两个原则的内容、区别以及这种转变背后的哲学动机.  相似文献   

8.
归纳这一传统问题简化起来可归结为两个问题:能否根据次数总是有限的观察来制定出一个科学理论?能否根据这些有限的观察确证一个理论的“真理性”(就是说,它适用于无限多的情形)? 第一个问题需要一种创造原理,用来阐明制定科学理论的心理和逻辑过程。第二个问题更其具有认识论上的意义,有时称为理论的“价值”,亦即就所占有的经验材料而言对理论可予置信的程度。本文的对象为第二个问题,比较对照了卡尔纳普和波普两种对立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海拉瑞·普特南(Hilary Putnam)是美国颇有名望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实在论是他的基本哲学倾向。他强调科学知识通过不断积累而增长的特征,十分雄辩地证明了理论是人们描述大自然的实在的状态和结构的(可错的)尝试,因为这些理论一个接一个地对独立于心灵外的实在提供了更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莱布尼兹(G.W.Leibniz1646~1716)出生于德国莱比锡一个哲学教授家庭。他是一个惊人的神童,一生才华横溢,因此,科技史学家称他是“具有相当成就的最后一位通才”。他是一位自然科学家、数学家、哲学家,像希腊的大哲学家、逻辑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那样博学多才,贡献巨大。1980年,德国发行了一枚面值60芬尼的邮票,以纪念这  相似文献   

11.
鲁道夫·卡尔纳普是西方著名的哲学家,一生有很多建树,尤其是在归纳逻辑研究方面,他的工作令人瞩目。本译文选自他的代表作《概率的逻辑基础》,翻译时略有删节。可以作为研究哲学、逻辑学的同志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2.
作者提出科学方法论有自然哲学方法论、哲学方法论、逻辑方法论和理论方法论四种历史形态。产生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方法论的特征是,把认识着的个人的纯粹思维看做为真正的知识,以“直接知识的原理”作为其最重要的认识原理。特别注重经验研究的哲学方法论是在古典自然科学形成时期(16~17世纪)形成起来的;它的各个方法论原理同哲学基本问题密切相关,因此称为哲学方法论。这种方法论的发展表现为唯一理论和经验论相互斗争而产生各种变型。逻辑方法论企图把逻辑作为适用于一切知识领域的方法论,是在19世纪下半期从穆勒的归纳逻辑开始大力发展的数。理逻辑的产生和发展加强了这方法论研究方向。理论方法论在现代科学方法论出现各种研究方向和水平纷呈的复杂局面中应运而生,它的研究是最近这几年才开展起来的。这种方法论是一种关于科学知识的一般理论。  相似文献   

13.
广义的科学哲学对包括社会和历史人文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所有科学类型进行哲学讨论。事实上,各种科学哲学本身已对广义应用“科学”这个词作了论证,尤其是狭义的英美的“分析”科学哲学。这主要是由于对诸如科学史、语言对科学训练的意义、理论构建、范式的学科交叉特征、因果解释和理性反思的讨论。科学解释模式和临床经验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心理学)和某些应用于历史人文科学的方法的  相似文献   

14.
西方逻辑史研究,对形式逻辑实现现代化,对加强西方哲学史研究,对开展科学方法论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西方逻辑史一般被划分成古代、中世纪、现代三个历史时期。本文拟对这三个时期中的七个重要逻辑学家和逻辑学派:亚里士多德、斯多葛、中世纪、莱布尼茨、布尔、弗雷格、罗素等在逻辑学方面所作的贡献作一概要介绍。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30年代,著名波兰逻辑学家阿尔弗雷德·塔斯基(Alfred Tarski)发表了重要论文:《形式语言中的真理概念》。文章叙述并且证明了一个重要结果:在一个语言系统的内部,是不能定义该语言中真句子等语义学概念的。对象语言的语义学概念必须在对象语言之外的元语言中予以表述和加以定义;而元语言的语义学概念又必须在元元语言中予以表述和加以定义。这样才能避免悖论,建立起实质上适当的、形式上正确的关于真句子等语义学概念的定义。  相似文献   

16.
罗伯特·S·科恩是当代美国的著名科学哲学家,美国波士顿大学哲学教授。由他领衔主编的《波士顿科学哲学研究丛书》从1963年出版第1卷开始,到现在已满70卷。这套书大体上代表了当今世界科学哲学的主要潮流。其中1980年出版的《科学发现:案例研究》和《科学发现、逻辑与合理性》姊妹卷曾被誉为十九世纪惠威尔的《归纳科学历史》和《归纳科学哲学》在二十世纪的再现。科恩教授是美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尝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整个科学的学者之一。他坚持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广泛分析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对科学的作用,特别是语言和逻辑思维的作用。由此他高度评价了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在这个方面的贡献,并给予皮尔斯、马赫、赖欣巴赫、杜威、纽拉特等思想家以应有的历史地位,以资推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科恩在1964年国际科技大会所作题为《科学和伦理学》的影响广泛的演说中,曾系统阐述过科学理性同人类自由的内在联系。本文继续了对同一主题的分析,即科学作为人类有目的的、自觉的生活方式,不能不受到政治和哲学的作用,从而也不能不服从于某种超越于科学之上的对人类自由和社会民主的追求。科恩的这些探索,不失为现时代向前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有益的尝试。本文译自《纪念伊姆雷·拉卡托斯论文集》(《波士顿科学哲学丛书》第39卷,1976年)第79~86页。原文是作者在第五届国际“科学和社会”大会(1973)上的演说的浓缩。罗伯特·科恩教授目前正在我国访问讲学,他的观点引起了我国听众的广泛兴趣。仅以此文提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当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使人类的未来已成为整个学术界热烈探讨的课题。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成就、资料和经验,为探讨人类现在、未来的新学科——科学学、科学社会学、未来学的诞生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科学史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在对自然科学问题所作的分析中,不可能脱离开对社会的分析,其分析的范围包括科学知识领域发展的内部规律和科学发展的逻辑理论,诸如科学理论形成和交替过程的条件与性质,科学机构的演变及方法上的改善,知识的细分化与整理,科学思维方法,科学语言和概念等。从而明确科学史研究的特点:首先要立足于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同时与哲学和社会科学密切相关。自然科学史是以批判来认识自然的途径和方法的特殊形式,在当前科学蓬勃发展的  相似文献   

18.
一张照片上的哥德尔看起来拘谨、含蓄而且有点营养不良。除了少数哲学家和数理逻辑学家以外,大多数人都对他的面孔和他写的东西感到陌生。他因提出了不完备性定理而驰名于世(这些定理对于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具有影响深远的重要意义)。哥德尔的一生及其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9.
悖论的统一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星耀 《自然杂志》2001,23(3):184-185
本文对悖论进行严格的数学分析后 ,得到关于所有悖论的统一模式定理 :只要对定理中的双射f:A→B中的f、A、B作适当的解释 ,即可得到各种具体的悖论 .从而克服了过去悖论研究中几乎所有不足之处 ,并且使我们对悖论的成因、解决方法及产生悖论的机理等都有更深入、生动的认识 .  自从英国伟大的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罗素 (RussellB .)发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罗素悖论”引起第三次数学危机至今已经整 10 0周年 .在此期间全世界的数学界、逻辑学界和哲学界都对悖论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研究 ,虽然取得了巨大…  相似文献   

20.
美国当代著名科学哲学家保尔·费耶本德,是60年代以来科学哲学领域中反逻辑实证主义的革命中的健将之一。他的观点大体上属于鲍波尔的批判主义,但也是这个学派的叛逆。在科学发展观方面他比较接近于库恩的科学革命概念,但也有不同,某些方面更为极端,往往以更为彰明昭著的非理性主义而著称。下面的文章原是他同库恩的论争之作,却也简要地叙述了他自己的科学发平模式。在他看来,科学有一定“韧性”,即在一定时期内人们总要遵守一种理论,而置大量反证于不顾。在这一点上,他反对鲍波尔关于理论忌是不断出到反驳的观点。另一方面,有“韧性”即容许对现行理论进行调整,改变形式,这就不可避免出现“增生”,使不同理论同时并存。在这一点上他又反对库恩的规范绝对统治,否认常规科学时期的存在。他认为科学的韧性和增生是相互作用的,因而,科学家既要敢于在困难面前坚持自己的意见,又要勇于修正自己的意见,容忍不同理论。因此,科学的常规和革命也不是科学发展的两个不同时期,而只是两种不同因素。费耶本德认为,这也就是科学的经验成分和哲学成分。前者是大量的,因而常常被看成是科学的全部内容,而忽略了后者在科学革命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按照这位哲学家的意见,科学进化前景应是这两种不同因素的辩证的综合。但是,这个粗略的轮廓中却隐含了另外一些问题:科学为什幺有韧性?因为理论根本不可能由事实来检验;为什么会增生?也仅仅是因为“意识形态”作用的结果。因而科学理论不可能具有任何真理性,也没有任何理性基础。归根到底,科学的发展也谈不上什么逻辑模式。此文原题是《对专家们的安慰》。这里主要摘自此文前半部分。标题都是编者所加。后半部分讨论“理性在科学中的作用”,对上述在前半部分中隐含的观点作了进一步的展开。这一部分当分行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