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倾斜岩面上的嵌岩桩桩端承载力计算方法不明确的问题,基于滑移线理论计算方法,建立倾斜岩面桩桩端承载模型,研究其桩端竖向承载机理,提出倾斜岩面桩桩端承载力的滑移线理论解析解,并给出验证算例。在此基础上,研究在不同岩面倾角下桩端承载力和滑动面倾角与嵌入比的关系,并分析岩石抗拉强度与极限嵌入比和最大承载力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倾斜岩面嵌岩桩存在极限嵌入比;岩面倾角越大,对倾斜岩面嵌岩桩桩端承载力和假定滑动面倾角的影响越显著。  相似文献   

2.
按照<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规定,嵌岩桩单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是由桩周土总侧阻、嵌岩段总侧阻和总端阻三部分组成,其计算公式为:  相似文献   

3.
嵌岩桩桩端阻力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在不同条件下嵌岩桩桩端阻力的几种计算方法,将现行的技术规范同其它方法进行比较,得出按现规范计算的值偏小的结论,总结了嵌岩桩载荷试验时典型Q~S曲线特征,指出了Qb与L/d和hr/d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几点提高嵌岩桩桩端阻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桩底后压浆桩实验结果表明,当灌浆块体厚度d与桩的半径ra比,即d/ra≥2时,表现为劈裂破坏;当d/ra<2时,表现为冲切破坏。冲切破坏的承载力较劈裂破坏的承载力小,在工程实践中应该避免发生冲切破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桩底压浆桩桩端承载力计算的劈裂破坏模式,通过极限分析,给出了桩端极限承载力的上限解,并把理论解与模型桩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较好,为确定桩端承载力提供了科学的估算依据,同时研究了压浆块体几何参数变化对承载力的影响,获得了压浆块体最优几何参数,对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一个工程实例对嵌岩桩的检测的新工艺新方法作了详细叙述,结论指出桩基自平衡测试技术对于大直径、嵌岩等承载力较大的桩型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6.
针对大直径桩施工中存在的承载力不足质量问题,通过工程实例介绍,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桩端注浆处理方法,并探讨桩端注浆提高单桩承载力的机理.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桩土之间的相互作用 ,采用邓肯 -张模型对土、基岩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计算出桩、土的内力、变形以及承载力 ,理论计算结果与实测情况比较接近。同时据实测结果 ,对照规范提出建议。图 3,表 2 ,参 3。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嵌岩桩桩端岩层破坏机理的分析,建立了桩端持力岩层抗冲切的计算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导出了一套能考虑冲切锥体自重及岩层剪、拉应力的岩溶及采空区桩端持力岩层安全厚度计算公式.然后,通过对公式计算结果的比较分析,提出了便于应用,且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桩端持力岩层安全厚度计算公式,并对该公式的计算参数及其合理安全系数的选取等进行了深入讨论.图8,参12.  相似文献   

9.
通过静荷载试验判定极限荷载仍然是一种最为可靠的方法,但对呈现渐进破坏、无明显极限荷载拐点的大直径桩基础而言,建立符合大直径桩破坏机理、突出极限荷载判定客观性的计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据此,提出基于渐进破坏机理的波兰曲线法的数学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应用ANSYS软件的二次开发功能,编写了波兰曲线法计算极限荷载的APDL参数化计算程序,计算了20根大直径桩基础的极限荷载.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以反映大直径桩基础的极限荷载破坏特征,为设计提供的安全系数更为合理,对工程应用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传递函数法计算嵌岩桩承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研究嵌岩桩的荷载传递性能开始,由实测资料分析得出桩的荷载传递函数,再用位移协调法对8根试桩进行计算,结果与试桩资料吻合.并研究了嵌岩深度、桩的长径比以及沉渣厚度对单桩承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周洁  任君杰  李泽垚  刘钟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36):15301-15313
嵌岩桩因其单桩承载力高、群桩效应小等优点,已被广泛运用至工程实践中。而其单桩承载力作为重要参数,常规的静载荷试验方法耗时费力,故而多种计算便捷的估算方法在很多情况下也得到了推广应用。但考虑到工程实践中如何选择相适应的嵌岩桩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方法缺乏系统研究,本文归纳总结分析了不同的规范法、理论法及经验公式法的优缺点,并结合工程实例对多组实测数据进行不同方法下嵌岩桩承载力的计算应用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三种嵌岩桩承载力估算方法的准确程度和其所表达的嵌岩桩受荷性状和实际受荷性状的接近程度存在较强的关联性,而和需要参数的多少关联性较小。理论分析法由于物理意义更为明确,其计算结果也更为接近实际值。而经验公式方法由于缺乏明确物理意义,计算结果和实际值相差较大。规范中,《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及《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规范计算公式体现的桩体受荷性状中最为接近实际且考虑影响因素较为全面,估算准确性较高。根据该研究成果,可对工程实践中嵌岩桩竖向承载力计算方法选择提供可靠的优选建议及误差来源分析。  相似文献   

12.
对郑州市某32层高建筑物的3根大直径超长灌注桩进行了静载荷试验,利用桩的荷载-沉降数据建立GM(1,1)新陈代谢模型对桩的承载力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GM(1,1)新陈代谢模型能及时补充桩顶位移新信息同时去掉老信息,极大地提高了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3.
基于嵌岩抗拔桩现场试验结果,采用图解法对实测荷载-位移曲线进行极限承载力判定取值,并将判定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初始直线斜率法受到3.8 mm位移增量的限制,对嵌岩抗拔桩极限承载力取值为实测值的42.0% ~102.4%,平均66.0%,偏于保守;双直线交点法的取值为实测值的85.2% ~98.5%,平均94....  相似文献   

14.
叶东伟 《科技资讯》2009,(23):60-61
介绍了某主城港区寸潍作业区二期工程的概况,运用规范对原型桩的承载力和嵌岩深度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了各规范之间对桩基承载力的计算存在较大的差异,建议采用《港口工程嵌岩桩设计与施工规程》。  相似文献   

15.
针对桩端采空区对嵌岩桩的设计(如承载性能和长期服役性能)提出的挑战,以杜家山特大桥采空区嵌岩桩为原型,进行缩尺模型试验,研究采空区到桩端不同距离以及采空区是否注浆的单桩承载力。计算比例参数,并选择合适的试验材料进行模型构建;通过多级荷载试验,获得采空区到桩端不同距离以及注浆后桩顶沉降、桩基础轴力、桩端阻力和桩侧摩阻力的变化特征;并对比分析了无采空区嵌岩桩的承载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采空区到桩端距离的减小,桩端持力层的承载能力减小,不利于模型桩的承载力;注浆后,桩端持力层的承载能力明显增加,导致模型桩的桩顶沉降显著减少,承载能力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曹光暄 《工程与建设》2006,20(4):365-366
文章介绍了近年来在合肥地区利用改进的Osterberg试桩法——预埋载荷箱桩基静载荷法,在合肥软岩嵌岩桩的桩端阻进行试验的成果,对软岩桩端阻力的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软岩嵌岩桩的性状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下伏空洞桥梁单排桩基桩端岩层极限承载力问题,基于下伏空洞单桩基础桩端岩层冲切破坏理论,假定了下伏空洞桥梁单排桩基桩端岩层的破坏模式.采用空间曲面积分得到了各桩下冲切体重叠部分侧面积计算方法,进一步考虑重叠面积与桩端岩层承载力折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下伏空洞桥梁单排双桩及三桩基础桩端岩层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通过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8.
肖辉椿 《科技资讯》2010,(8):98-100
嵌岩桩是在端承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计算嵌岩桩承载力时,过去常忽略覆盖层的侧阻力,将嵌岩桩作为直接传递荷载给基岩的受压柱看待,荷载全部由桩端承担。本文通过对嵌岩桩的长径比大小、上覆土层特性、嵌岩段的岩性、及成桩工艺(有无沉渣)等分析,得到嵌岩桩不一定是端承桩的概念,从而改变了人们对嵌岩桩承载特性的认识:即嵌岩桩的长度越长,长径比越大,上覆土层越硬、嵌岩深径比越大、嵌入岩体越深,嵌岩桩的承载性状越表现为摩擦型桩,而离端承桩也越来越远。并对现行的几种嵌岩桩承载力的计算模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研究大直径矩形顶管开挖面稳定性,通过建立实际工程地质数值模型,对大直径矩形顶管发生主动极限破坏时开挖面前方土体的破坏区域进行简化;基于破坏模式,改进现有的楔形体计算模型,推导矩形截面主动极限支护压力的计算方法;将该方法得到的极限支护力值与实际工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合理性,继而进行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梯形楔形体计算模型与数值模拟结果相近,且优于等效截面计算结果,可见本项研究能够为大直径矩形顶管在土层中顶进时的确定合理的支护压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更好地了解大直径嵌岩桩的承载性能,对3根直径为1 000 mm的普通灌注桩和4根直径为1 600 mm(2 800mm)的扩底桩进行了一系列静载以及自平衡试验。不同类型灌注桩的静载试验分析表明:是否注浆以及注浆量均对桩端阻力及桩侧阻力的发挥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单位端阻力随着位移的增大呈先迅速增大后有所放缓的趋势,对于不同直径的桩其临界位移有所不同,直径为1 600 mm桩(注浆4.2 t),1 600 mm桩(注浆9.5 t)和1 000 mm直桩(注浆2.2 t)对应的临界位移分别为5.26,3.48和2.34 mm,对应的临界单位端阻力分别为3 414.6,3 414.6和3 668.8 k Pa。根据实测值计算所得的1次扩底部分向上的端阻为3 423 kN,为理论计算值的0.52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