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陕西关中地区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分析关中地区乡村聚落分布特点入手,对其分布类型进行了初步区划,并通过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和空间结构演为两方面的研究提示出造成关中的地区乡村聚落型差异的原因及其聚落分布逐步扩散和空间结构由松散向协调发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其乡村聚落空间发展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系统分析了陕西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运用生态足迹法对其环境承载力进行测算,根据关中地区的具体情况划定不同的生态功能区,包括生态敏感区、生态保育区、生态开敞区、生态恢复区;进而相应地提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关中地区黄土湿陷性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土湿陷性给关中地区修建各等级公路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通过对关中地区黄土湿陷性影响因素的分析,得出了各主要图素与湿陷性的关系。研究了与工程建设关系密切的湿陷起始含水量和湿陷起始压力。正确确定湿陷起始含水量和湿陷起始压力有助于简化工程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化解关中地区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矛盾,实现持续共生发展。方法运用数理统计、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结果关中地区休闲旅游产业旅游资源丰富,空间分布失衡;发展势头强劲,支柱效应欠佳;经济效益可观,发展差距偏大;开发力度加大,同质化现象严重。结论以一个中心、特色为基、文化为魂、体验为核、消费为本、辐射四周为发展思路,基于共生视角,解决关中地区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确保关中地区休闲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关中地区黄土湿陷性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土湿陷性给关中地区修建各等级公路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通过对关中地区黄土湿陷性影响因素的分析,得出了各主要因素与湿陷性的关系。研究了与工程建设关系密切的湿陷起始含水量和湿陷起始压力。正确确定湿陷起始含水量和湿陷起始压力有助于简化工程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入夏期在陕西杨凌室外小气候环境下设置小麦白粉菌越夏试验,人工夏播感白粉病小麦品种7期.结果表明,每播期麦苗均能以病菌无性世代分生孢子形态感染罹病,使白粉病菌顺利越夏.越夏期最热,旬平均气温为31℃、平均湿度为62.55%.从关中秦岭北麓和渭北旱塬麦区病菌越夏带调查分析表明,小麦白粉病菌可以分生孢子形态越夏存活;病菌越夏存活数量的多寡与当地越冬前菌源基础量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关中地区的水资源短缺,农田水利纠纷已成为当时的社会问题之一。通过对民国《陕西水利月刊》中记载的18起水案分析,认为民国前期该地区的水利纠纷频繁发生,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征。其原因与当时自然降水量不均、农田水利的分布及灌溉条件、新旧用水制度交替、民众的生存压力、不科学的灌溉意识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徐珂 《科技信息》2009,(27):127-129
针对陕西关中地区的具体情况,构建了该区城市化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各地市1997—2006年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的综合得分,通过构建协调发展模型分析各地市近10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程度,并在地理信息系统(GTS)技术的支持下,生成协调发展变化图。结果显示,关中地区各地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总体上呈增长趋势,两者的协调度也在波动中增长。协调发展状况总体上处于不太协调状态,且发展不均衡,存在空间差异。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加快城市化进程,更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使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关中地区水资源贫乏,供需矛盾尖锐,存在严重贫水化问题,这阻碍着陕西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主要论述了这一地区贫水化的表现,提出解决贫水化问题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关中地区经济发展对地表水环境质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关中地区工业废水排放现状及其对水环境的污染状况,采用系数法和水环境容量方法分别对2010 年的工业废水、污染物排放量及水环境质量进行了宏观预测.结果表明,无论是现状还是未来,关中地区的水污染形势都非常严峻.指出了从治理和调整产业结构两方面来改善水环境质量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1.
以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区周口市为例,多角度、多层次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及其现状,基于因地制宜、求实务新、高效发展的理念,探讨了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在中原城市群和郑汴一体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构建了城市综合竟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测算了开封市2002年和2007年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得分,并以中原城市群其他7个地级市作为比较.数据显示,5年间开封市的城市综合竟争力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在中原城市群中排名还是比较低,综合竞争力不强,还需大大提升.  相似文献   

13.
作为长江中上游的中等城市,重庆市万州区近年来一直加快城市化建设,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下简称经开区)为代表的产业聚集对万州的城市化发展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同时,万州的经济发展也反作用于万州产业的聚集。文章分析了万州经开区产业聚集和万州城市化的互动发展,希望为中国内陆地区的中小城市的城市化找到一条科学捷径。  相似文献   

14.
关中经济区人文旅游资源在国内占有绝对优势,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速。指出了深层次发展时区域内创新和联合的总体思路,提出了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精品的途径以及加强各旅游城市问联合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聚和城市发展是相辅相成、良性互动的.产业集聚为城市发展集聚生产要素与产业;城市功能的基本作用是聚集物质和人力资本、消费市场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制度环境.根据产城融合发展"作用圈"模型,城市要为产业集聚区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人才和技术支持、出台财政扶持政策和税收扶持政策、降低产业集聚边际成本.产业集聚能为城市发展带来人口集中、资源集中,能为城市建设筹集更多的建设资金,能直接扩大城市规模和带来规模效应.  相似文献   

16.
中原城市群地区城市规模结构与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分形理论对中原城市群地区的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中原城市群城市体系的优化对策,并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中原经济区主体城市群节点城市的发展状况,按照聚类分析原理,运用聚类分析法、相关系数法、极大不相关法和征询专家意见法,选取自然生态相与人文生态相中的27个因子,构建生态宜居评价体系。引用熵值理论,采用物元分析法,联系模糊集与欧氏贴近度,建立熵权模糊物元评价模型,对中原经济区主体城市群生态宜居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中原经济区主体城市群生态宜居整体水平为中等偏好,提升空间很大;群域内各节点城市发展不均衡,生态宜居水平差别较大,其中,郑州最好,济源、新乡、漯河、许昌次之,焦作、洛阳、开封、平顶山较差。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中原经济区主体城市群生态宜居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范贺花  周永卫 《河南科学》2014,(8):1624-1628
以中原城市群各城市城镇化水平为研究对象,利用可拓学原理构建基于熵权可拓决策的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模型,并结合指标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对每一聚类城市提出提高其城镇化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是吸引人才流入的外在动因,也是当地人口迁移的潜在驱动力,影响人才流动的“推力”和“拉力”同时动态存在,最终致使地区人才流失或集聚。基于2009—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检验高等教育规模对科技人才集聚的效应机制,重点关注净经济劣势下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对省域内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等教育是省域内科技人才集聚的关键动因,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规模对科技人才集聚的倒U型效应显著,但受制于净经济劣势,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较快产生导致人才相对流失的净“推力”效果。具体而言,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对研究生科技人才有“拉力”作用,但进一步扩张可能致使其未来面临科技人才总量的相对“流失”。中部地区高等教育规模与科技人才集聚之间呈现一定的倒U型关系,从侧面反映出高等教育规模对科技人才潜在的“推力”作用。此外,中西部科技人才具有显著“人随钱动”的集聚特征。破解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科技人才流失之间的内生循环困境,需进一步削减“推力”、创新“拉力”,完善高教体制分权化改革,厚植高校扎根地方情怀,释放产学研一体化集群创新活力,建成经费、政策、公共服务综合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城中村"的形成原因和存在问题的剖析,结合贵阳市"城中村"的特点,对其改造策略和调控方法进行初步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