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带接触环的双钢管约束屈曲支撑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约束屈曲支撑因在受拉和受压时都可屈服而不屈曲,在弱震作用下就可能提早屈服耗能,保护主体结构不受破坏,在强震作用大量吸收能量,提高结构安全度.对双钢管约束屈曲支撑进行改造,在内核中部和端部增设接触环.对该支撑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这种防屈曲支撑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和受力性能,改善了常用防屈曲支撑所出现的连接困难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一种装配式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ASCBRB),对其基本构造、受力机理和滞回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建立了ASC-BRB的有限元模型,进一步分析了ASCBRB的滞回性能,并研究了关键构造参数对其滞回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理论恢复力模型能够有效描述ASCBRB的滞回特征,理论结果与有限元结果整体吻合较好。碟簧组合压并后,支撑刚度显著增大,能够防止强震下结构层间变形的快速增加,减小层间变形集中效应。进行ASCBRB设计时,各关键构造参数需合理匹配,使得ASC-BRB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耗能能力和复位能力,并可以有效减小结构在强震下的层间变形集中效应。  相似文献   

3.
任刚  关群 《工程与建设》2016,(6):783-785
屈曲约束支撑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新型位移型耗能减震构件,在大震时表现出更强和更稳定的耗能能力,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阐述了屈曲约束支撑的构成和基本原理,并通过ETABS有限元软件对设有屈曲约束支撑并有局部收进的框架剪力墙结构相关工程进行了耗能减震性能分析.  相似文献   

4.
高雅  李晨阳 《甘肃科技》2020,(2):109-113
本文基于"核心单元削弱相当于其余部位加强"原理的分析和总结,提出一种新型开孔十字型屈曲约束支撑构件(该构件是对支撑结构的核心部位进行开孔,使其核心单元的薄弱部位从端部转移到开孔处),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四组不同的屈曲约束支撑构件分别进行单向加载和低周反复加载模拟,对比分析其结果表明:在四组不同的屈曲约束支撑构件中双排开孔十字型屈曲约束支撑屈服荷载最低,可以在地震发生时,比主体结构更早进入屈服阶段而进行屈服耗能工作,以达到保护主体结构的目的,相对于其他支撑形式,双排开孔十字型屈曲约束支撑是抗震结构更优的约束支撑构件。  相似文献   

5.
针对屈曲约束支撑,提出了核心单元与约束单元由点接触过渡到线接触时,线接触长度的简化计算方法.针对所采用的力学模型,利用轴心受压杆件的四阶微分方程,忽略不稳定的偶数阶反对称屈曲模态,并引入线接触终止点处杆件曲率为零的简化假定,推导了核心单元与约束单元发生线接触时的荷载变化范围以及挠度计算公式,重点讨论线接触段最大长度的简化计算.理论分析表明:线接触长度与核心单元和约束单元的间隙无关,仅与核心单元两端的约束情况有关;当核心单元两端采用铰接时,线接触段的最大长度为L/2(L为核心单元的长度),随着轴向荷载P的增大,将发生线接触段的再次屈曲;当两端采用固定连接时,线接触段的最大长度为L/3,随着轴向荷载P的增大,也将发生再次屈曲.该公式不仅物理意义明确,而且具有简单的表达形式,适合进行接触长度的快速求解.  相似文献   

6.
结合工程实例,对底部钢筋混凝土框架上部钢结构框架的加层结构进行减震分析.首先利用ANSYS软件输入地震波对整体结构进行弹性时程分析,对不满足规范层间位移角限值的楼层设置屈曲约束支撑,最后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进行验算.结果表明,添加屈曲约束支撑后,加层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均能满足规范的要求,体现了屈曲约束支撑良好的耗能减震性能.  相似文献   

7.
核心管带开孔双钢管约束屈曲支撑是一种新型的约束屈曲支撑,是对双钢管约束屈曲支撑的改进.基于有限元理论,建立核心管带开孔双钢管约束屈曲支撑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对其进行ANSYS有限元模拟计算与分析,得出该种截面形式约束屈曲支撑的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结果表明这种约束屈曲支撑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和恢复力特征,而且改善了常用约束屈...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一栋5层混凝土框架结构为背景,对其采用TJⅡ型屈曲约束支撑加固前后的结构进行了地震作用下弹性及弹塑性分析,弹性分析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规范推荐的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在多遇地震下,屈曲约束支撑处于弹性状态,为结构提供刚度,在中震及大震作用下,屈曲约束支撑屈服耗能,为保证结构的安全提供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屈曲约束支撑是将承载和耗能减震合二为一的高效、经济、新型结构构件,可广泛应用于框架和排架结构抗震体系中。“三馆一院”工程是南阳市地标性公共建筑,博物馆和图书馆共采用了37根屈曲约束支撑进行抗震,最大屈服承载力达到了11000 kN。本文结合屈曲约束支撑在“三馆一院”工程中的应用,阐述了工程中施工测量、预埋件安装、节点板安装、屈曲约束支撑安装、校正及临时固定、焊接固定及节点连接检测、防火防腐涂装7个方面的施工操作要点和要求,为屈曲约束支撑在同类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考虑框架节点板刚度的支撑核心段应变表达式,以提高屈曲约束支撑核心段应变计算的精度,确保支撑按照预设的方案屈服.通过解析法推导了焊接连接节点板的刚度表达式,再利用框架层间位移与支撑轴向变形几何关系,建立考虑节点板刚度的核心段应变表达式;随后通过足尺屈曲约束支撑框架的拟静力试验和框架实体有限元分析验证所提公式的准确性;所提公式、试验和有限元三者结果吻合较好.误差分析表明,公式用于计算支撑屈服时的层间位移角可以减少60%以上的误差,并可用于支撑核心构件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1.
基于Opensees程序对原框架和增设改进型双钢管约束屈曲支撑进行加固的钢框架进行Pushover分析和非线性时程分析,对两者的抗震性能进行比较。得出以下结论:加固后的钢框架刚度和强度明显提高,顶层侧移比减小而底部剪力比增加较小;地震作用下,加固后的框架破坏程度远小于原框架,所产生的塑性铰主要集中在中间跨梁和支撑处,避免了其它构件发生破坏。说明对原框架增设改进型双钢管约束屈曲支撑进行加固,可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2.
屈曲约束支撑铰接钢框架结构体系抗震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利于结构安装和抗震修复以及屈曲约束支撑的特点,采用梁柱铰接钢框架承受竖向荷载、屈曲约束支撑抵抗水平荷载的结构体系,并推导了这种结构体系的楼层弹性和弹塑性抗侧刚度.采用双线性模型模拟屈曲约束支撑的滞回性能,采用时程分析方法分析了屈曲约束支撑铰接钢框架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弹性及弹塑性地震反应特征.结果表明:多遇地震下,结构楼层位移反应基本呈线性关系,层间位移角分布比较均匀;罕遇地震下会出现薄弱层现象,但各层支撑都会屈服耗能.除底层以外,楼层剪力主要由支撑承担,而底层框架柱承担的楼层剪力比例会增大;框架梁和柱在各级地震下都处于弹性状态;屈曲约束支撑铰接钢框架结构体系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圆柱滚子轴承在大载荷条件下易磨损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双层金属复合材料内圈圆柱滚子轴承.以复合内圈与滚子的接触为例,基于赫兹接触理论和波西涅斯克理论,给出了单个滚子与轴承内圈的最大接触应力.结合层复合材料力学模型,计算双层金属复合材料内圈等效弹性模量.建立内圈与单个滚子间接触模型,采用有限元仿真方法,探究不同材料厚度下的接触应力和弹性变形.通过接触摩擦试验,验证复合材料内圈在不同材料厚度下的接触宽度.结果表明:双层金属复合材料内圈轴承滚子与内圈接触变形增大,接触应力减小,可以有助于减少圆柱滚子轴承的磨损.  相似文献   

14.
机械手夹持接触力及力封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合理确定机械手稳定夹持时的夹紧力,采用弹性线接触理论计算在工件上施加预紧力后机械手V型体与工件之间的接触压力,并分析手指处于不同工况位置时接触压力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计算不同工况位置时指端两v型体的夹紧力.以力螺旋理论为基础,建立手指与工件的接触模型,应用力封闭原理分析稳定夹持时接触压力与工件外力之间的关系,提出手指夹持工件时的稳定性判定方法,并针对实例计算接触力及夹紧力.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用于准确计算V型体的夹紧力,并进行力封闭性判别,能够为机械手结构设计及其控制系统设计提供可靠的参数值.  相似文献   

15.
钢-混凝土组合梁恢复力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研究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对钢—混凝土组合梁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考虑了剪力连接程度的影响,建立了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恢复力模型,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良好,建议的模型对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抗震设计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李娜  尤青文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14):5558-5565
研制了多角度小质量冲击试验机,可对蜂窝夹层复合材料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冲击能量的冲击。使用冲击加速度传感器测量冲击接触力。在已有仿真模型的基础上,使用降低面板抗弯刚度的方法来模拟分层损伤的产生,从而预测分层发生后的冲击接触力。实验结果表明,仿真得到的冲击力与前者吻合较好。通过仿真分析夹层板参数对冲击力的影响,发现面板的等效抗弯刚度和芯材的压缩强度对冲击周期和最大冲击接触力具有较大的影响,而芯材的厚度和模量则对冲击周期和冲击接触力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以RC有源滤波电路为例 ,介绍了一种对含有运算放大器网络进行分析的新的约束网络法 ,并对其进行了较细致的研究。认为用约束网络法分析运算放大器网络较为简洁、方便 ,且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