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8 毫秒
1.
王棋君 《科技信息》2011,(18):I0148-I0149
《诗经》的经典化过程,是经历了从西周到汉朝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诸子百家对《诗经》的推动,而最有贡献的,当数孔予。这其中一方面有《诗经》本身文学成就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和孔子的认识经历以及他“忠、恕”的思想观念分不开的。正是有了孔子对《诗经》的推崇,《诗经》才能在汉武帝时“政教合一”,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经典与民族精神的积淀。  相似文献   

2.
《诗经》是中国文学、文化、诗歌的始源,也是漫长的历史与社会形态的反映,占文学主导地位的诗歌及诗风在某种程度上主导了中国文学的方向。在中国浩瀚的文学成果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它对我国古典文学乃至整个古代文化的影响,都是很大的。日本最早的和歌总集,是成书于奈良时代的《万叶集》,人们常把它比作中国的《诗经》。它们都是本国文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是本民族文学中一朵亮丽的奇葩。这两部诗歌总集,存在着某种亲缘性,更是可以相互媲美,遥相辉映。《诗经》的发展,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也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在《万叶集》中,蕴含着…  相似文献   

3.
羌族102部多声部《羌族妮莎诗经》的出版,是集数百部羌族文献之大成的《羌族释比经典》后又一里程碑。作为小语种文字的妮莎诗经,是羌族民众数千年历史中参与创作的民族古典口传典籍,是地域民族文化知识体系歌诗化的百科全书,其内容博大深精。妮莎诗经显示羌族独特的美学观与表述,妮莎诗经问世为羌族文化和中华多民族多元文化及其口传古籍增添了新的华彩篇章。  相似文献   

4.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代表了中国文学起始阶段的最高成就。《诗经》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诗经》衍生出来的成语经过两千多年的使用和流传,已深深植入华夏民族的日常生活,成为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5.
首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3年8月10日至14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来自大陆,港台、美国、新加坡,韩国等136名学者出席了这一盛会。会议期间成立了以夏传才为会长的中国诗经学会。这次提交大会的论文共94篇,现依《诗经》文艺学、《诗经》文献学、《诗经》文化社会学,《诗经》美学,《诗经》学史,海外《诗经》学六类分别评述如下: 一、《诗经》文艺学 《诗经》是代表中国文化的重要典籍之一,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一直是中国人的经典。然而,它毕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它的研究首先应该是艺术的,这次为会议提供了这个专题的论文达16篇之多,体现了学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6.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诗经》中,内容最生动、数量最多、最富色彩、最有价值的是爱情婚姻诗。从民俗学的角度看,《诗经》又是一部反映我国民俗的生活画卷。《诗经》中的爱情婚姻诗从岁时节日、社会生产、衣食住行、爱情婚姻、宗教信仰、文化娱乐等方面展示了西周到春秋五百多年间的民俗文化内涵及当时人们的审美取向。对《诗经》爱情婚姻诗的民俗进行研究,可以促使我们不断汲取和继承《诗经》的艺术营养,丰富和繁荣我们祖国的灿烂文化。  相似文献   

7.
《文心雕龙.宗经》篇认为"经"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是总结了历代文化精髓的经典。《诗经》则由于其艺术特性而最能深入人心。但"五四"新文化运动颠覆了《诗经》的经典地位,造成了《诗经》研究的偏差。今天,我们应联系经学史的发展过程,重申《诗经》的这一历史文化本质。  相似文献   

8.
《诗经》是中国的第一个诗歌总集,是一个民族从远古发出的第一段歌唱的旋律,是一部民族的心灵史。《诗经》的解读要从儒家的那种道德、修身的角度中解放出来,从民歌的角度理解"国风"。对现代人来说,要以诗心翻译《诗经》,在理解的基础上,理解诗歌是唱谁的,谁唱的,唱什么东西,让《诗经》真正回到"诗"上去。  相似文献   

9.
试析莲花文学意象的起源与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莲花首先因为其实用性而为先民关注,又由于其独特的外形而成为图腾与生殖崇拜的对象。莲花文学意象的发生则是从《诗经》与《楚辞》开始的。佛教的传入,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学中莲花意象的象征意蕴,成为莲花文学意象的又一源头。中外文化的共同作用促使莲花文学意象不断发展和丰富。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中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赋比兴。本文从原始宗教、思想观念、认知程度三个层面来阐述《诗经》以植物作兴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1.
《论语·季氏》载孔子谓伯鱼:“不学《诗》,无以言。”这句当时看似普通之极的话头却谶语式地预言了《诗经》与未来中国语言文化关系的发展前景。两千多年过去,当我们今天把中国语言文化隐喻品性作为一个问题来考虑的时候,我们惊异地发现,春秋以前的古老典籍虽然并非仅有一部《诗三百》,但是作为语言文本,《诗经》以外的其他任何典籍都未能像《诗经》那样对中国语言文化隐喻品性的形成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描述和说明这一  相似文献   

12.
《召南.驺虞》是《诗经》中在词义训释、创作主旨等方面争论颇多的诗歌之一。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诗作主旨争议的正是"驺虞"一词具体所指的不确定性。结合各类辞书、文献,以及有关《诗经.周南》与《诗经.召南》体例编排等因素,"驺虞"当解为一种"仁兽",进而《召南.驺虞》一诗宜解读为带有对"驺虞"这种"仁兽"带有图腾性质的、反映先民畜牧养殖生活的谣谚。  相似文献   

13.
一切艺术都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反应,图腾艺术也不例外。远古的图腾对中国的冠服、民族民间服饰以及巫舞的服饰形象及图案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运用图腾艺术也能赋予服装民族文化特色和独特的艺术品味。  相似文献   

14.
《诗经》产生于中国文化由巫到史的演变过程中,“上帝”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意象,而在《诗经》的接受史上,这一文化意象千百年来却一直受到曲解。在《诗经》和《圣经》的参照阅读中,我们发现《诗经》中的上帝确曾有过与《旧约》中耶和华相似的位格,上帝与人之间那种既亲密又紧张的父子般的关系,也为中西方经典所共同关注。上帝的身上,寄托了先民的道德精神、社会关怀及其希冀和理想。但在《诗经》中,上帝没有被理解为人类精神的航标,灵魂最终的归宿,而是被理解为可以满足人的欲望的神灵,上帝对人来讲始终是外在的,人对上帝有敬畏之心,有怨愤之情,而从来没有想到要回归上帝。人,最终疏离了上帝。  相似文献   

15.
“茶”与“茶”原非同物异名,一为木属,一为草属,原本异物异名。历代学者认定中国茶文化最早的文字记录见于《诗经》,说《诗经》中就已有咏茶的民歌或咏茶的诗句,乃是一种以讹传讹积非成是的误解。但谈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或讲文学与茶的缘份,总是绕不过《诗经》。这就是“茶”由《诗经》“茶”字演化而来,其字形、音、义的定型和确立,大约是在唐代。《诗经》和茶文化的渊源关系,就在于“茶”为“茶”之字源,仅此亦可见《诗经》不愧为华厦文化内涵丰富的渊薮。  相似文献   

16.
《诗经》的艺术范型,是《诗经》艺术手法的基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艺术符号系统,是先民在充满矛盾的人生中开放出来的心灵之花,是他们心灵世界的自觉表达,承载着民族的情感、精神、气质、心理等内在的东西。本文阐述《诗经》4类13种艺术范型以及对后代文学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以期对诗词艺术手法和内部结构,对民族心灵发展史以及《诗经》的美感效应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神话传说与文化积淀--浅析九隆神话中的原始文化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隆神话是云南哀牢夷留下的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在其口头传承的历史中,不仅积淀着大量的云南历史文化,也是研究云南民族原始文化的重要资料。本文以《华阳国志》记载的九隆神话为依据,结合各民族原始文化特点,对九隆神话中的原始文化因素,主要是图腾制度、婚姻制度和氏族制度等作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诗经·国风》中透过委婉、细腻、缠绵、含蓄、温柔敦厚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性压抑和苦闷,与《圣经·雅歌》中的淋漓尽致、热情奔放、自然流畅、优美田园牧歌似的不同欲爱表现形式,进行翔实的比较研究,揭示了古代东西方民族对欲爱的不同态度及其民族心理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典籍,对世界特别是东方各国文化也有重要影响。为继往开来,推动现代《诗经》学的发展,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国际学术交流,《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于8月10日至14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举行。这个研讨会是由国内2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发起,由河北师范学院承办的。与会学者150人(其中美国、日本、韩国和香港、台湾地区48人),提交论文94篇。会上  相似文献   

20.
《诗经.国风》中有不少爱情诗,反映了诗经时代的婚俗,但由于时代、地域、民族的不同,各国婚俗必然也有所不同,《诗经.郑风》就是一例。该文试从多方面对郑风独特的婚俗及其形成原因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