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野茉莉属(安息香属)植物在我国种类多、分布广。分析野茉莉属不同树种不同时期的花香成分,有利于确定野茉莉属植物主要的花香成分含量及其化学结构,为野茉莉花的开发利用以及相关香料的化学合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野茉莉属6个树种花苞期、盛花期和末花期的花香成分及其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萜烯类化合物是野茉莉属6个树种花香成分的主要物质。在不同花期检测到的萜烯类物质大致相同,在每个花期,野茉莉中相对含量最高的萜烯类化合物是右旋大根香叶烯,其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树种; α-蒎烯是大花野茉莉和灰叶野茉莉花香成分中相对含量最高的,其中灰叶野茉莉花香成分中的α-蒎烯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树种; 罗勒烯是郁香野茉莉、垂珠花、白花龙花香成分中相对含量最高的,而郁香野茉莉中的罗勒烯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树种; 大花野茉莉花香成分中的马鞭草烯酮、白花龙中的石竹烯和α-葎草烯、郁香野茉莉中的(E)-β-罗勒烯、灰叶野茉莉中的α-异松油烯显著高于其他树种。【结论】野茉莉属植物的花香成分种类很多,其中萜烯类化合物含量最丰富。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比对分析5个产地枫香树脂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及质量分数,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枫香树脂资源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择相同月份5个不同产地的枫香树脂为原料,通过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对枫香树脂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进行分离鉴定、质谱定性,最终通过峰面积归一化法求得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结果】5个产地的枫香树脂挥发性成分中共解析出64种可能的化合物,在广西桂林(GG)、广西百色(GB)、广西隆林(GL)、江西九江(JJ)、福建顺昌(FS)枫香树脂的挥发性成分中分别鉴定出44、41、44、37和32种化合物。5种枫香树脂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为烯烃类化合物,其中以萜类化合物为主,质量分数的均值为84.33%。其中GG的枫香树脂萜类化合物质量分数最高(91.96%), JJ枫香树脂的质量分数最低(66.26%)。5个产地的枫香树脂挥发性成分及质量分数具有较大的差异。5个产地的枫香树脂共有的挥发性成分为β-石竹烯、α-蒎烯、β-蒎烯、D-柠檬烯以及樟脑烯,这几种挥发性成分的质量分数在5个产地枫香树脂的挥发性成分中差异明显。β-石竹烯在GG、GB枫香树脂中的质量分数较高,分别为23.45%和25.39%;α-蒎烯在GL、JJ及FS的枫香树脂中的质量分数最高,分别为18.32%,23.12%和20.96%; β-蒎烯在GL和JJ的枫香树脂中的质量分数较高, 分别为15.6%和15.45%;D-柠檬烯在JJ和FS枫香树脂中的质量分数较高,分别为12.69%和10.21%;樟脑烯在FS和JJ枫香树脂中的质量分数均较高,分别为11.40%、8.18%。【结论】5个产地的枫香树脂挥发性化学成分以萜类化合物为主,化合物成分组成及其质量分数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3.
黔产石南藤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贵州产石南藤挥发油,利用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法测定了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共分离出72种成分,鉴定出57个化学成分,所鉴定的组分占挥发油色谱总峰面积的90.71%.其主要成分为萜类化合物,主要有:α-桉叶醇、香桧烯、γ-桉叶醇、δ-荜澄茄烯、β-丁香烯、4-松油醇、二环大根香叶烯、榧烯醇、β-蒎烯、γ-松油烯、α-松油烯、橄榄醇、α-蒎烯、(-)-β-榄香烯等.  相似文献   

4.
佛手叶挥发油的成分分析及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佛手叶挥发油的成分,检测了其生物活性.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佛手叶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检测了佛手叶挥发油的成分,比浊法检测了其抑菌活性,噻唑蓝法检测了其细胞活力.佛手叶挥发油含有40种成分,以d-柠檬烯、γ-松油烯、对伞花烃、α-蒎烯、β-蒎烯为主要成分,其中d-柠檬烯和γ-松油烯的含量分别占50.53%和24.05%.佛手叶挥发油对草绿色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摩氏摩根菌、大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其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1,2.1,6.8,7.2,13.7和19.3 mg/mL;佛手叶挥发油对Hep3B,HUVEC,Huh7,SP2/0,A549和PANC-28等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采自四川南部地区的香薷属植物木姜花的挥发油,通过GC/MS分离鉴定出42种化合物,其主要成分为对聚伞花素醇、芳樟醇、桉叶油素、5-甲基糠醛、α-石竹烯及麝香草酚.  相似文献   

6.
用气相色谱(GC)-质谱(MS)-计算机分析技术对红千层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红千层中提取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离鉴定,采用GC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其相对含量。挥发油平均得油率为0.2%;分离出60多个组分;鉴定了其中的40多种成分,其中1,8-桉叶素占53.46%、松油醇-4占2.66%、α-蒎烯占12.07%、α-松油醇占12.72%、γ-松油烯占1.39%、香叶醇占1.18%等;占色谱总馏出峰面积的90%以上。结果表明:红千层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为蒎烯、桉叶素、松油醇等化合物。  相似文献   

7.
测定了α-胰凝乳蛋白酶在不同介质中的活性及稳定性。研究了有机溶剂性质、pH值、离子强度及离子类型对α-胰凝乳蛋白酶活性与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CD谱初步研究了α-胰凝乳蛋白酶在不同pH值缓冲液中的二级结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α-胰凝乳蛋白酶在某些有机溶剂中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较高的酶活性。α-胰凝乳蛋白酶在3种pH值不同的缓冲液中的CD谱表明其在pH=10.0的稀溶液中的α-螺旋和(或)β-折叠含量较高。在不同pH值条件下,离子强度对α-胰凝乳蛋白酶的活性与稳定性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8.
 采用顶空液相微萃取法(HS-LPME)与水蒸气蒸馏法(SD)分别提取金盏花中的挥发性成分,经GC-MS分析,通过质谱图计算机辅助谱库检索和人工解析相结合、并参考相关文献进行化合物的定性分析,以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HS-LPME法所得挥发油提取物中鉴定出15种化合物,在SD法提取的挥发油中共鉴定出31种化合物,两者共有成分为14个,其中主要成分均为α-杜松醇,τ-依兰油醇,δ-杜松烯,α-依兰油烯,τ-杜松烯等,且相对含量无显著差异,5个化合物的总含量分别占总挥发油的93.43% (HS-LPME法)和87.18%(SD法)。  相似文献   

9.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联用的方法对大叶臭花椒果与叶的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从大叶臭花椒的干果和鲜果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18和17种成分,各占挥发油总量的99.66%和99.10%,干果和鲜果挥发油主成分相同,均为D-柠檬烯、蒈烯-4和反式-罗勒烯等,但相对含量略有变化.干叶和鲜叶中分别鉴定出18和13种物质,各占挥发油总量的97.32%和93.96%,干叶和鲜叶的主要成分为β-水芹烯、芳樟醇、异松油烯等,但相对含量差异较大.这些结果为大叶臭花椒果实和叶片挥发油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ead 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提取了可可茶茶花和可可乌龙茶的挥发油成分,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对比可可茶茶花和乌龙茶挥发油成分的异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得到的可可茶茶花挥发油成分中大根香叶烯D(53.97%)、α-金合欢烯(16.07%)、沉香螺醇(3.96%)、十三-2-炔-环丙酯(3.30%)、δ-杜松烯(3.22%)、β-荜澄茄油烯(1.96%)、异香橙烯(1.73%)、1,5-二甲基-8-(1-甲基)乙烯基-1,5-环癸二烯(1.61%)、古巴烯(1.55%)9种物质的含量较高,其中七种烃类化合物占总挥发油成分的80.11%。顶空固微萃取法得到的可可乌龙茶挥发油成分中反-橙花叔醇(29.1%)、己酸叶醇酯(22.56%)、4-乙酰基-3-乙烯酸乙酯(10.21%)、芳樟醇(6.17%)、紫苏烯(5.97%)、α-金合欢烯(3.54%)、反-叶绿醇(2.11%)、己酸己酯(1.87%)、(3Z)-3-辛酸丁酯(1.74%)9种物质含量最高,其中3种醇类物质占总挥发油成分的37.38%,4种酯类物质占总挥发油成分的36.38%,2种烃类化合物占总挥发油成分的9.51%。可可茶茶花挥发油成分以烃类化合物和醇类居多,可可乌龙茶挥发油主要成分除此之外还有酯类,正是这三类化合物使得可可乌龙茶具有花香的气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阐明串钱柳叶片和果实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及其抗细菌活性,以期为串钱柳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串钱柳叶片和果实中的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提取得到的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并通过滤纸片扩散法测定了挥发油对7种供试细菌的抑制活性。【结果】串钱柳叶片和果实中挥发油的得率分别为0.87% 和0.16%,从串钱柳叶片和果实中分别鉴定出14和17个成分,分别占二者挥发油总量的93.34%和90.29%。叶片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为桉叶油醇(52.89%)、(1R)-(+)-α-蒎烯(17.28%)和α-松油醇(10.70%); 而果实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桉叶油醇(38.53%)、(1R)-(+)-α-蒎烯(29.90%)和2-莰烯(8.02%); 串钱柳叶片和果实挥发油对7种供试细菌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果实挥发油对根癌农杆菌的抑制活性最强,抑菌圈直径为(25.2±2.8)mm,而叶片挥发油对桉树青枯病菌的抑制活性最强,抑菌圈直径为(22.3±1.5)mm。【结论】串钱柳叶片中挥发油的含量高于其果实,叶片和果实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均为桉叶油醇和(1R)-(+)-α-蒎烯,果实挥发油的抑菌活性要强于叶片挥发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非线性和多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并对比不同的立木材积模型,为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立木材积的精准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大兴安岭图强林业局184株樟子松伐倒木数据为基础,建立非线性二元材积模型(NLR),并通过十折交叉检验和袋外数据(OOB)误差检验的方法得到3种最优机器学习算法,包括:反向神经网络(BP)、ε-支持向量回归(ε-SVR)和随机森林(RF)。对比分析不同模型间的差异,得到最优立木材积模型。【结果】 机器学习算法在立木材积的拟合和预测中均优于传统二元材积模型,具体拟合结果排序为RF>BP>ε-SVR> NLR。其中RF的决定系数(R2)比传统模型的提高了2.00%,均方根误差(RMSE)、相对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分别降低了22.90%、22.93%、36.34%,且与真实值相比平均相对误差(MRB)的绝对值更低,证明了RF在立木材积预测中的优越性。【结论】 机器学习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建模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立木材积的预测精度,为森林资源的精准调查和经营管理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油用牡丹‘凤丹’为生产种子及加工食用牡丹籽油的一个特殊牡丹品种,集药用、保健于一身,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笔者开展以产量为重点,结合产油品质的选育研究,初步筛选出适宜进一步培育的单株。【方法】以南京六合栽植的6年生油用牡丹‘凤丹’的实生苗为材料,从初步优选植株中,选择31个高、中、低产单株,用核磁共振法测定各单株种子的含油率,用GC-MS(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种子中α-亚麻酸的含量,用隶属函数值法和聚类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31个单株结实量均值为47.57 g,结实量最高的为高产1号(98.89 g),结实量最低的为低产31号,仅25.73 g; 含油率均值为29.41%,其中中产10号、低产19号、低产20号、低产24号、低产26号和低产28号等6个单株的含油率高于30%,而中产12号的含油率仅23.59%; α-亚麻酸含量均值为34.89%,中产11号、中产13号的含量超过40%,而低产21号的含量仅为28.55%。通过隶属函数值法和聚类分析,将31个‘凤丹’单株分为3类,选出结实量、含油率、α-亚麻酸含量等3个指标综合表现优良的7个单株,可作为进一步观察培育优良单株的对象; 第Ⅱ类中某一项或某两项指标表现特别突出的单株,可作为今后杂交育种的储备材料。【结论】油用牡丹‘凤丹’单株产量变异系数较大,各单株间结实量性状差异也较大; 而α-亚麻酸含量、含油率两个指标变异系数相对较小,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14.
紫金山针阔混交林主要树种空间分布格局及种间关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晰紫金山针阔混交林主要树种的空间格局及种间关系。【方法】根据1 hm2典型林分样地调查结果,计算了每个树种重要值,分析了种群胸径分布和主要树种在100 m2尺度下种群的空间聚集强度指标、种间联结系数与显著度。【结果】在紫金山针阔混交林区,重要值前7位的马尾松、栓皮栎、朴树、紫薇、短柄枹、椤木石楠、黄连木是主要树种; 除马尾松外,其余主要树种的幼苗、幼树数量均多于大树数量,属于进展种群。各主要树种种群的空间格局均属于集群分布,聚集强度大小为椤木石楠>紫薇>短柄枹>栓皮栎>朴树>马尾松>黄连木; 建群种马尾松空间格局随进展演替趋于随机分布。主要树种种群之间的总体关联性呈不显著正关联。7个主要树种构成的21个种对关联性中,13个呈不显著正联结,1个呈极显著正联结,以及7个呈不显著负联结,其中正联结多集中在地带性乡土树种之间。【结论】紫金山针阔混交林正向含有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过渡。  相似文献   

15.
【目的】阐明矢竹矮秆稳定变异体——平安竹纤维形态学特征并初步阐释其变异机制。【方法】利用石蜡切片及数量统计学方法进行显微观测与数据分析; qRT-PCR分析基因相对表达量; UPLC/GC-MS法测定赤霉素含量。【结果】平安竹竹秆不同部位纤维长度、长宽比及壁腔比显著小于矢竹; 但其宽度与腔径值显著大于矢竹; 而其不同部位纤维壁厚值虽小于矢竹,但差异不显著。平安竹地下茎纤维在长度、长宽比、壁厚及壁腔比上显著小于矢竹,但其宽度与腔径值则显著大于矢竹。形态解剖学分析显示,平安竹地下茎纤维细胞形态变异出现于节间活跃生长阶段。赤霉素及细胞壁与细胞骨架相关基因表达量分析结果表明,赤霉素信号途径在平安竹节间生长起始阶段即受到抑制; 而其细胞壁与细胞骨架相关下游功能基因则在其伸长早期与活跃阶段显著低于矢竹; 赤霉素含量分析也证实各赤霉素含量早在平安竹节间伸长起始阶段就低于矢竹。【结论】赤霉素信号途径受抑导致其下游细胞壁与细胞骨架组织相关基因下调是最终导致平安竹纤维细胞生长异常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多品种海棠初花期物候特征,探究花期与温度的内在联系,并在品种水平上揭示花期稳定性差异及变化规律。【方法】使用67个海棠品种的4年初花期物候数据对多品种海棠初花期稳定性进行分析,并使用多年的气象数据对多品种海棠初花期群组物候标准偏差(σ)的计算结果进行研究。【结果】2014—2016年多品种海棠初花期日期顺序与2013年的初花期均有较高的相关性。晚花期品种的σ值大于早、中花期σ值。早花期品种群与中花期品种群的σ值和开花前一年10月1日至12月1日期间小于6 ℃的天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晚花期品种群σ值与开花前一年10月1日至开花当年2月1日期间小于4 ℃(P<0.05)及开花前一年10月1日至开花当年3月1日期间小于4 ℃(P<0.05)的天数呈显著负相关。【结论】低温对于海棠初花期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一方面,早、中花期品种相对于晚花期品种而言对低温需求更大,且休眠时间限制更加严格;另一方面,晚花期品种间初花期顺序的稳定性更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寻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大叶榉树生境地的群落类型及群落结构,综合分析大叶榉树分布群落所在的环境特点,解释大叶榉树的生态学特征,明确影响大叶榉树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和群落特征,以期为大叶榉树种群恢复及浙江森林质量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包含3 420余个样地的浙江省生态监测样地数据库,经关键词搜索筛选出21个含有大叶榉树分布的样地,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及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对浙江省大叶榉树生境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与排序。【结果】TWINSPAN结果显示浙江省大叶榉树生境所在的群落可分为8个类型。大叶榉树在研究区群落内的分布主要以阔叶林群落和杉木群落为主,21个样地中阔叶林群落达15个,杉木为主的群落为6个,但大叶榉树未出现在以马尾松为主的群落中。群落中主要出现了杉木、枫香、甜槠、大叶榉树、化香、木荷、香樟、白栎、柏木、山合欢等优势树种,其中杉木的重要值达到20.5%。在样地CCA排序图中8个群丛呈现一定的聚集分布,第1排序轴主要体现了海拔与枯落物厚度对群落及物种分布的影响,第2排序轴主要反映腐殖质厚度与坡度对群落及物种分布的影响。物种CCA结果显示:与大叶榉树生境选择最接近的树种是榔榆、黄连木、黄檀、化香、白栎,影响上述树种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枯落物厚度和坡向。蒙特卡罗检验结果表明,影响浙江大叶榉树群落分布最主要的环境因子是海拔,其次为腐殖质厚度、坡度和土壤质地。【结论】浙江省森林中以白背叶、枫香、香樟、麻栎等树种为主的群落和杉木群落可作为大叶榉树种群恢复的载体。影响大叶榉树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海拔、腐殖质厚度、坡度等条件。大叶榉树与榔榆、黄连木、黄檀、化香、白栎等树种对生境的选择趋于一致,在生态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大叶榉树可与这些树种尝试混交造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刚毛柽柳(Tamarix hispida)植物络合素合酶(phytochelatin synthase,PCS)基因ThPCS1的镉胁迫应答功能.[方法]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对刚毛柽柳ThPCS1基因进行克隆;通过BioEdit、MEGA 5.0等软件对ThPCS1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