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7 毫秒
1.
本文从“内蕴美”、“境界美”、“难度美”、“构造美”4个方面阐述了艺术体操艺术美的构成部分及其在展示艺术美时的不同作用。它们只有相互一致、协调起来,才能发挥综合效用。  相似文献   

2.
语文,因人文性强,教材包容的美育因素极其丰盈而魅力独特.那些生动感人的故事、感情充沛的诗歌、引人深思的寓言、启迪心扉的童话、优美动人的散文,都充满了自然美、语言美、行为美和心灵美.教师以精湛的技艺去引领学生自主地认识美、感悟美、创造美,那么文本之美的融情也就提升了学生人本的个性特质、心灵境界、价值观念,从而也就形成语文独特的魅力功能.  相似文献   

3.
审美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从和谐美、图形美、运用美、创造美等方面对在"圆锥曲线"一章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审美素质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美读”是以声传情,语文“美育”是以文传情,二者均带有内隐学习的特征,基于此,本文浅论美读在语文“美育”中的作用及实现语文“美育”的美读方法。  相似文献   

5.
化学中的美,只有通过教学过程的应用,才能把美展露出来,发挥它的感召力。化学美不仅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而且有利于掌握科学方法。因为化学美不仅包括化学知识美,而且还包括探求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美。本人就此问题,谈谈化学中的美学教学。  相似文献   

6.
"味"作为富有中国特色的鉴赏理论和接受方式,从春秋时期一直沿用至今,这和中国封建士大夫的心理状况、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味"的提倡以及人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趣味有关,"味"也经历了从文学的词采美、声韵美走向意蕴美、意境美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美是什么?这个问题提出来已有两千多年,但没有一个美学家,哲学家,评论家能够给出一个大多数人认同的定义。所以,本文将从古代对美的描述,现代对美的描述以及对美是什么的深层次总结来归纳一下美,以让大家对美是什么有一个比较全面地认识。  相似文献   

8.
“芙蓉出水”的美被认为是一种高品级的美感形式。本从主体心性的空灵、充实和艺术表达的深遥、意远两个方面阐释了“芙蓉出水”的美之美学内涵,以期对审美创作和审美欣赏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9.
徐玉诺“月亮女神”型的诗歌散发着“爱”和“美”的梦幻、浪漫气息,游离于文学研究会倡导的写实风格之外。诗人称自已有一颗“遇见悲哀便美化了的心”,但与王统照、谢冰心对“爱”和“美”的玄想相比,他笔下的“爱”与“美”浸透着更多的苦涩意味。诗文中的“她”意象则是诗人将悲哀愁苦之情美化、浪漫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10.
日本唯美派作家谷崎润一郎在文学创作上,追求传统的古典美、永远的女性美、病态的官能美,形成其具有特色的"女性崇拜"思想。对这一思想形成的过程、根源以及特点进一步剖析,并结合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作品《春琴抄》中所折射出的女性美、官能美、病态美进行对比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视角就是语言表达时依据所处的位置、立足点、出发点而形成的观察角度.视角的转换或者误判,直接影响着语义的表达或理解.古诗文中视角的巧用,使语句传达着复杂的审美体验和密集的审美信息,显示了很好的修辞效果:变化美、转义美、无限美、矛盾美.  相似文献   

12.
人本身的美分为屈原所说的"内美"与外在的美,由生物学决定的人的外在美属于自然,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的内在美属于社会,但后者已经超出了美学归属于伦理学.从美学与伦理学之学科性关系析出美与善两者不是完全整合(即无差异之同一),而是局部整合(即在差异中的统一关系)的关系.人之美的内容为善,其显现的外在形式是人们的道德行为,是直接生活现实的,这种感性显现是善的形式.作为社会美的主体,人本身包含着由自然性与社会性两大规定性因素.因此社会美表现为双外分流于外的形态,一是外向自然美分流,二是外向艺术美分流.  相似文献   

13.
汉赋“大美”的构成有美学、社会学和学的原因,汉赋从本建制、空间表述、时间拓展、精神境界等角度展现了“大美”境界,表现了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对于"美是什么"的议题,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本文就本人在练书法一事中,谈谈个人对"美"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9·11"事件后,俄美关系迅速升温,尤其是反恐合作格外引人注目。两年多来,俄美关系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曲折性。俄美在国际战略目标、具体的国家利益、反恐的态度和政策、国民的心态等方面较大的差异,决定了两国关系很难向纵深发展。合作与争斗共存、妥协与相持同在、缓和与紧张交替,仍将是俄美关系较长时期内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6.
从"审美"着眼进行小学音乐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淼 《科技咨询导报》2007,(19):197-197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小学音乐课已逐渐从唱歌型、知识能力型的模式中解脱,面向审美型发展。因此,每个音乐教师都应把对学生的审美心理培养贯穿在每堂音乐课之中,使他们都具有一定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操,并起到陶冶心灵与塑造人格的作用。本文从激发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三方面入手阐明了审美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突出地位。  相似文献   

17.
现今,人们常常谈到"美"的话题,对于"美"的认识和理解也往往各不相同.笔者从美的形成和美的规律两个方面入手,关于对"美"的感悟和界定浅谈一些个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尚中贵和的文化传统是孔子提出以“和”为美思想的重要资源。春秋末世“礼崩乐坏”的不和谐社会状况是孔子提出以“和”为美思想的时代背景。中庸是孔子以“和”为美思想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一曲歌谣,唱出了太湖碧波荡漾、山清水秀的景象.然而令人尴尬的是,曾经背负盛名的太湖,近几年却频频因环境污染和生态危害见诸媒体.无锡市民一定不会忘记2007年夏季的那一天,他们如往常一样打开水龙头,迎来的却是刺鼻的气味.蓝藻,这一原始而古老的原核生物,一夜间成为各大搜索引擎的热点词汇.  相似文献   

20.
惠芳 《枣庄师专学报》2007,24(4):102-103
孔子对音乐教育极其重视,认为能育人的音乐必须是"尽善""尽美"的音乐;具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和之美的音乐才能引领人们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