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蕾 《自然杂志》1999,21(1):33-36
近年来癌症基因治疗研究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全世界已批准了l00多个癌症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而导向治疗已成为癌症基因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所谓导向治疗,是将高度选择性的基因转移与高度特异性的基因表达,或专一性基因产物活性及特异性药物活化相结合,从而将治疗基因定向转移至肿瘤部位并在肿瘤微环境中调节其表达,最终达到特异性地杀伤肿瘤细胞而又不损伤正常组织的目的.本文介绍了癌症导向基因治疗的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2.
酵母菌遗传结构的发现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首次发现了酵母菌──一种复杂微生物的遗传结构,他们绘制的遗传图能显示出酵母菌的所有基因。酵母菌是世界上一种普通的真菌,只有一个细胞。以前,科学家仅对病毒和细菌等简单微生物遗传结构进行过识别。酵母菌细胞和人的细胞在...  相似文献   

3.
基因治疗和基因药物是我们能从不断发展的基因科学受益的两大方面。但今后我们还可从中得到更多,包括新的疫苗、新的移植组织来源、甚至有一天医生还能用基因技术来延缓衰老。以下介绍几种正在紧张研究中的基因治疗方法,可能在未来几年内进入医学的主流。明天的组织制造厂虽然人体上的每一个细胞确实都拥有发育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全部遗传指令,这些指令中的绝大多数是不具有活性的。理由很充分:你总不会愿意让脑细胞去产生胃酸,或让鼻子变成肾脏吧。细胞只有在妊娠刚开始的一个短时间内才真正具有发育成为身体任何部分和全部身体的潜能…  相似文献   

4.
石磊 《世界科学》2010,(1):20-21
从最近几个月的研究趋势看,基因治疗领域似乎正在走出困境,一条光明的坦途已初现端倪。随着基因疗法成功的报道不断涌现,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人类基因疗法计划主任、美国基因和细胞疗法学会创始人之一的马克·凯(Mark Kay,下图)认为:“目前在基因疗法领域内出现的一些现象是非常喜人的”。不久前在接受《科学家》杂志采访时,马克·凯就这一领域取得的进展和仍然存在的障碍以及涉及到的伦理等问题发表了他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英国德尔塔生物技术公司的研究人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人类基因组中的血红蛋白基因提取出来,寻入酵母菌的基因组中,经发酵后产生出人类的血红蛋白。这种由酵母生产出的人血红蛋白有可能被用于严重外伤后失血过多患者的抢救和心脏病患者及癌症患者的辅助治疗。由于血红蛋白单体分子对人体有毒,故人们必须将这种血红蛋白加工成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从最近几个月的研究趋势看,基因治疗领域似乎正在走出困境,一条光明的坦途已初现端倪.随着基因疗法成功的报道不断涌现,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人类基因疗法计划主任、美国基因和细胞疗法学会创始人之一的马克·凯(Hark Kay,下图)认为:"目前在基因疗法领域内出现的一些现象是非常喜人的".  相似文献   

7.
通过基因拼接技术,大肠杆菌与酵母菌都可用作宿主而制造宝贵的抗癌药物——干扰素。但在大肠杆菌中生长的蛋白质需经提取,且常需除去有毒的副产物,因而制造干扰素的成本高昂。酵母菌虽  相似文献   

8.
《科学通报》2021,66(3):329-340
信使RNA(messenger RNA, mRNA)作为基因信息的瞬时载体,是一种多功能、灵活及安全的基因治疗手段,但由于mRNA分子的不稳定性和免疫原性,这种基因疗法最初并没有得到普及.在过去几十年里,定量与工程生物学学科交叉融合使得以mRNA为基础的基因治疗方法逐渐从概念验证阶段走向临床治疗阶段.本文从mRNA的功能结构、体外合成mRNA的设计和技术创新等方面阐述了定量与工程生物学在mRNA基因治疗中的应用.借助一些实验室和临床应用案例展示了定量与工程生物学方法指导mRNA药物设计,解决当代医疗问题.有效的工程设计方法将有助于针对各种适应证和遗传背景建立精准的mRNA基因治疗平台.目前,尽管基于mRNA的基因治疗方法在大多数适应证中仍处于预临床阶段,但各种工程与定量生物设计方法的积累可能会为新一代mRNA基因疗法拓宽道路.  相似文献   

9.
德国一位微生物学家指出 ,单细胞生物有可能成为利他主义者。他发现 ,单个的酵母菌细胞可以自杀 ,以使其处于饥饿状态的邻近细胞从它们身上吸取营养。不过 ,德国蒂宾根大学的科研人员凯·U·伏洛赫里奇认为 ,就单细胞生物来说 ,是没有从自杀者细胞那里得到明显的更大利益的。但是 ,当研究人员将激活“凋亡”的哺乳动物基因放入啤酒酿造者的酵母菌中时 ,酵母菌即明显地通过“凋亡”而消失了。酵母菌基因在这里面似乎起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且这一过程可以被来自哺乳动物的抗“凋亡”基因所停止。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单细胞生物中也被发现过…  相似文献   

10.
高分子基因传递载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黄世文  卓仁禧 《科学通报》2003,48(5):405-409
基因传递系统是基因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目前基因治疗的瓶颈. 病毒载体尽管效率高, 但是病毒载体的安全性问题限制了它的应用. 非病毒载体具有安全、易于制备等优点, 将来人们更乐于选择非病毒载体. 综述了高分子载体介导基因传递的基本原理及最新进展, 并讨论了高分子基因传递系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指用基因治病,就是把功能基因导入病人体内使之表达,并因基因的表达产物———蛋白质发挥了功能使疾病得以治疗。它的基本原理来源于人类对自身遗传机制的了解。基因作为机体内的遗传单位,不仅可以决定我们的相貌、高矮,而且它的异常将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各种疾病。基因治疗的提出最初是针对单基因缺陷的遗传疾病,目的在于用一个正常的基因来代替缺陷基因或者来补救缺陷基因的致病因素。1990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用ADA(腺苷酸脱氨酶)基因,治愈一位由于ADA基因缺陷导致严重免疫缺损的4岁女孩,致使世界各国都掀起了研究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12.
王瑶 《科学通报》1993,38(8):752-752
凝血因子Ⅸ(简称Ⅸ因子)是人体内凝血系统的重要成分之一.它的缺乏或功能缺陷可导致血友病B的发生。近年来,随着高效安全的基因转移技术迅速发展,血友病B的基因治疗已取得突破性进展,逐渐从实验室走向临床试验阶段,并已获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在血友病B的基因治疗研究中,我们构建了人凝血因子Ⅸ cDNA的双拷贝病毒载体(double-copy  相似文献   

13.
陈金中  薛京伦 《科学通报》2009,54(18):2766-2770
血友病B为一种严格的X连锁隐性遗传病, 由于其单纯的分子遗传基础和明确的临床表现, 容易观察疾病治疗的效果; hFⅨ较小的基因规模可以适用于几乎所有的常用基因载体系统. 在多种细胞均可以获得有效的表达使得基因治疗时可以有广泛的细胞选择范围, 同时也为生物工程制备重组蛋白药物提供了便利. 而且, 血友病B有天然和基因操作形成的动物模型便于治疗的临床前实验研究. 基于上述理由, 血友病B一直是遗传病基因生物治疗和重组蛋白药物制备的重要模型.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成功完成了基因治疗血友病B的临床试验, 对推进我国的基因治疗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简述我国在血友病B的生物基因治疗方面的研究情况与发展方向, 希望为基因治疗和重组蛋白药物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王毅刚  黄芳  蔡荣  钱程  刘新垣 《科学通报》2007,52(10):1107-1115
与其他病毒载体相比, 腺相关病毒(adenovirus-associated virus, AAV)由于具有宿主范围广、病原性低和携带的治疗基因表达期长等优势而成为目前最有前景的基因转移载体之一. 然而, 在临床基因治疗过程中, AAV具有广泛的宿主范围同时也导致缺乏组织或细胞特异性, 对靶细胞的基因转染效率不高, 同时也缺乏安全性. 因此, 提高重组AAV (rAAV)的靶向能力对于基因治疗成功与否非常关键. 目前, 各种不同血清型AAVs的分离、鉴定、应用以及rAAV制备技术的发展使得rAAV载体可用于更多的临床基因治疗实验. 而且, 当前针对rAAV载体各种靶向策略的研究也显示了很好的基因治疗应用前景. 这些靶向策略主要包括转录靶向、受体靶向、共价偶联靶向、各种不同血清型AAV的应用以及基因重组靶向策略等. 本文就近年来基于rAAV载体的各种靶向策略的进展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15.
去年许多人曾预言,在1985年年底前将作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可是,基因治疗学家却遭到挫折,问题出在转移基因的反转录病毒的生物学。本刊本期刊登的霍克(Hock)和束勒(Miller)的论文对发展人类基因治疗的反转录病毒载体作出了进展,但却表明基因治疗依然渺茫(注1)。该文报道抗药基因转入了人体骨髓细胞。其重要性在于这是第一次在没有感染性辅助病毒存在的条件下成功地转移了基因;而且抗药基因在被转染的细胞中表达。独具匠心地设计和构建了这种反转录病毒载体,但在技术上还有些什么问题,投入应用的前景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16.
在某种程度上修改基因并将其遗传给后代,这种技术被称为种系工程.事实上,“种系基因编辑技术”早就已经出现了.一直以来,通过基因来改变动物的手段仍然是低效并且粗糙的,以至于任何一个精神正常的生物学家都不会幻想把这种技术应用在人类身上.改组人类基因的进程现如今止步于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无法改变基因,它也不会遗传给下一代(详见后文“基因疗法能否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17.
肌肉电针介导VEGF基因治疗大鼠闭塞性血管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电针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基因治疗实验性外周血管闭塞症大鼠 ,以RT PCR及免疫组化方法观察VEGF基因的表达 ,通过血管造影技术观察VEGF基因导入大鼠体内后的生物效应 .结果显示 ,电针介导VEGF基因可在大鼠肌肉组织高效表达VEGF ,并可促进局部组织新生血管形成和侧枝循环建立 ,使血流恢复 ,为闭塞性血管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一种新的基因转移方法 .  相似文献   

18.
张立新 《科学通报》1993,38(1):76-76
基因治疗是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目前中枢神经系统(CNS)基因治疗研究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在体外将目的基因导入某种培养细胞,再将能表达这种外源性基因的细胞植入脑内;二是将带有外源基因的质粒或病毒载体直接注入脑室或脑组织。后者更直接,更方便。新近的研究表明,胆囊收缩素(CCK)是一种强效的抗惊厥物质;脑室注  相似文献   

19.
科学家预 言:也许再过若 干年,传统的医 疗手段都将被淘汰,人们将转而采用最前卫的治疗方法──基因治疗,因为基因治疗才是“治本”,并且到那时它的安全性可达百分之百…… 基因治疗。其实就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基因做手术,从根本上对疾病进行治疗,所以有人又形容其为“分子外科”。科学研究发现,人类遗传性疾病、癌症、中风、癫痫、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许多疾病均与基因异常有关。从理论上说,这些疾病都可以用基因治疗进行“治本”。 幸运的“泡泡女孩” 1990年9月,美国科学家安德森等人为一位名叫德西尔瓦的4岁小女孩成功地进行了基因治疗,挽救了她的生命。德西尔瓦出生后不久,医生便告诉德西尔瓦的父母,可爱的小女孩天生缺乏一种腺苷脱氨酶,因而免疫功能极其脆弱,或许一次普通的感冒就能夺走她幼小的生命,所以,德西尔瓦只能住在特级病房内。在这里,所有的医生和护士都小心翼翼,甚至连空气都必须经过特殊的处理。小德西尔瓦只能望着病房外的郁金香静静地开放,也许她的一生也将像这些美丽的花儿一样,静悄悄地度过。因此,可怜的她被人们称为“泡泡女孩”──不小心就会被“击破”。 尽管当时刚刚出现了一种药物可以用来缓解小德西尔瓦的症状,但是,这样的治疗并...  相似文献   

20.
遗传病基因治疗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基因治疗(gene thcrapy),顾名思义,即是指在基因水平对遗传病进行治疗,具体地说,是将正常的基因通过某种途径转入到由于该基因缺陷而患有某种遗传病的患者体细胞内,并得到良好的表达,产生患者所缺乏的蛋白产物,从而达到永久性治疗遗传性疾病的目的。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特别是DNA重组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结构基因被克隆和分析。同时明确了不少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及其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