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A+K平衡流量计是针对航天飞机的主发动机液氧测量而设计发明的一种新型流量计,与其他的差压式流量计相比,这种新型流量计具有直管段短、精确度高、压损低、适用性广等优点.针对其直管段短的这一优点,对DN50、等效直径比分别为0.25与0.70以及DN100、等效直径比分别为0.25与0.65这4种结构的A+K平衡流量计在上游安装同平面90°双弯头时所需最短直管段长度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最终给出上游安装同平面90°双弯头时A+K平衡流量计与双弯头之间所需的最短直管段长度.  相似文献   

2.
为获取上游弯头安装条件对内锥流量计的性能影响和所需的最短直管段长度,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数值仿真,对100 mm口径、等效直径比0.45/0.65/0.85的内锥流量计开展了上游单90°弯头的仿真研究。仿真介质为常温水,雷诺数范围,0.498×10~5~4.98×10~5,研究方案分基线和上游单90°弯头两类,共15组。利用平均流出系数相对误差及附加不确定度作为安装条件的主要评价标准,给出了上游单个90°弯头的直管段长度,并与国外研究结论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为获得正常测量精确度,电磁流量传感器上游要有一定长度直管段,但其长度与大部分其他流量仪表相比要求较低.90°弯头、T形管、全开闸阀后通常认为只要离电极中心线(不是传感器进口端连接面)5倍直径(5D)长度的直管段,不同开度的阀则需10D;下游直管段为2~3D或无要求;但要防止蝶阀阀片伸入到传感器测量管内.  相似文献   

4.
扰流对大口径内锥流量计性能影响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数值仿真方法,对800 mm口径、β值为0.726 8的大口径内锥流量计进行了CFD数值模拟研究。分别在内锥流量计的上、下游直管段处安装半月型孔板,通过扰流件对速度场的影响,分析内锥流量计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大口径内锥流量计流出系数几乎与雷诺数无关;如果在内锥流量计的上游5D、下游1D或更远直管段处安装扰流件,基本上不影响流出系数;若同时在上游和下游安装扰流件,此时下游的扰流件对速度场起到整流器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单弯管系统直管段振动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弯管作为管路系统的基本结构,其振动会影响管路系统的使用寿命。为了研究单弯管系统的直管段振动特性,针对管路系统的实用性,参考Davidson单弯管模型采用实验的方法建立单弯管测实验台架。通过改变压力、流量和弯管角度,获得单弯管系统直管段关键部位的应变和振幅变化规律,总结单弯管系统直管段的振动特性。由实验可知:同一工况下,90°单弯管系统直管段中点振幅分别比45°和60°的增大了约22.9%和92.3%;单弯管系统直管段最大应变发生在直管两端固定支撑处,同时直管中点应变也较大;60°单弯管系统直管段关键部位的应变及振幅相对45°、90°的更小,且波动性小,比较稳定,压强变化对其的影响也最小。  相似文献   

6.
针对圆形截面双扭管的工业输水管道中存在流动稳定性和均匀性较差的问题,基于能量梯度理论,采用数值方法,着重研究了雷诺数在6×105~1.2×106范围时,0°、90°和180°3种角度双扭管布置方式对圆形截面双扭管内部流动稳定性和均匀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相同雷诺数条件下,下游直管段12D范围内,180°双扭管的速度均匀性最好,0°双扭管次之,90°双扭管最差,压力均匀性的变化则刚好相反;90°双扭管在下游弯管处,流体所受合力在周向和径向存在较大分量,导致次流较强,其旋涡角在3种双扭管中最大;在本文计算的下游45D处,90°双扭管的旋涡角仍在10°左右,因而要达到流量计安装要求,还需要更长的直管段;在雷诺数6×105~1.2×106范围内,随着雷诺数增大,双扭管内部流动稳定性降低,压力均匀性降低,但是相对应的速度均匀性提升。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悬浮培养型BHK-21细胞的生长规律和最佳接种密度,以3.0×10^5个/mL、4.0×10^5个/mL、5.0×10^5个/mL、6.0×10^5个/mL和7.0×10^5个/mL等5个接种密度培养了悬浮培养型BHK-21细胞,绘制了细胞生长曲线和活力变化曲线.结果显示,悬浮培养型BHK-21细胞生长曲线呈“S”型,接种培养前24h细胞处于适应期,生长曲线上密度增长不大,期后细胞进入对数增长期,生长密度呈指数增长.以3.0×10^5个/mL和4.0×10^5个/mL接种培养的在120h达到最大增殖密度,分别为4.65×100个/mL和5.59×10^6个/mL,倍增时间分别为26.9h和26.7h;以5.0×10^6个/mL、6.0×10^6个/mL和7.0×10^6个/mL接种培养的在96h就达到最大增殖密度,分别为5.14×10^6个/mL、5.36×10^6个/mL和5.1×10^6个/mL,倍增时间分别为22.4h、24.1h和25.2h.各组在培养的96h以前细胞活力均在90%以上且变化较小,120h和144h时细胞活力开始下降,且接种密度越高活力下降越快.该细胞以4.0×10^5个/mL、5.0×10^5个/mL、6.0×10^5个/mL接种培养能达到较高培养密度,细胞生长快,且细胞峰值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8.
朱锐  梁芳 《科技信息》2013,(15):482-482,494
在热计量改造工程中,不满足超声热量表后直管段安装要求的情况时有发生。本文通过两种超声热量表在三种表后管段情况下的流量检测数据,分析结果差异。结果表明:表后竖直管段对超声热量表的流量测量比表后水平管段影响大一些;在不能满足后直管段时,选用表体较长、有整流装置的超声热量表可以保证良好的流量计量性能。  相似文献   

9.
张婷  陈景东  刘晓暄 《江西科学》2009,27(1):116-119
在紫外光辐照下,采用溶液聚合获得了4-丙烯酰氧基.1,2,2,6,6-五甲基哌啶醇酯(APMP)(M1)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M2)的共聚物,用’H-NMR测定了单体摩尔比分别为10/90,30/70,50/50,70/30,90/10时的聚合物结构。采用Mayo—Lewis积分法获得体系的竞聚率为0.32〈^〈0.58,0.10〈r2〈0.30;采用扩展Kelen-Ttidos方法计算的竞聚为r1=0.40和r2=0.19。结果表明,APMP与MMA溶液光共聚体系为非理想共聚体系,并且在投料比^=0.62时有一恒分点。根据竞聚率结果获得了APMP与MMA的共聚物主链结构的序列长度分布:f1=0.1时,单个APMP被MMA单元体均匀地隔开;f2=0.5时,APMP和MMA单元体在共聚物主链上的序列分布交替性比较明显。f1=0.7时,MMA主要以单个单元体分布在APMP主链中。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制冷系统蒸发器内液态制冷剂的分配均匀度和换热性能,该文提出采用雾化喷嘴代替节流阀的雾化节流方案。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对制冷剂的节流雾化特性进行模拟,分析了系统蒸发温度、冷凝温度、阀前过冷度等对制冷剂节流雾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蒸发温度、冷凝温度和过冷度的范围分别为5~15℃、45~55℃和0~8 K时,节流雾化喷嘴的出口流量在4.125~5.230 g/s之间波动,并受冷凝温度影响较大;雾化流场中约90%的两相流体处于3m/s以下的低速段时,雾化效果较好。冷凝温度升高、蒸发温度降低、过冷度减小均有利于雾化,但也造成雾化流场蒸发量不均,气流紊乱,使得湍动能边界产生剧烈波动,雾化不稳定。  相似文献   

11.
利用热重分析实验得出玉米芯气化可大致分为3个阶段:水分蒸发、挥发分析出和焦炭阶段.研究表明,当升温速率为20℃/min时,物料的最大失重率只有85.75%,在所有的升温速率中最小;当升温速率为10℃/min时,物料的最大失重率可达到97.94%.以升温速率为5℃/min的热重曲线研究玉米芯气化过程中的挥发分析状况,当温度在250℃-330℃时,气化反应属于2级反应,其拟合方程Y=-2332.3x-7.9534,活化能E和指前因子A分别为19.4kJ/mol和3.4×10^4min;温度在330℃~530℃时,气化反应属于1级反应,其拟合方程Y=-1960.5x-9.7076,活化能E和指前因子A分别为16.3kJ/mol和5.0×10^1min^-1.  相似文献   

12.
杨广亮 《科技促进发展》2010,(4):152-152,155
一、工程特点龙湖大桥位于淮河支流龙子湖(河)上,桥型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桥梁总长796m,分为三联,其中中联为440m,跨径组合为45m+2×65m+90m+2×65m+45m,两个边联分别为178m,跨径组合28m+5×30m。桥宽为35.6m,双向六车道。具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3.
通过材料设计与制备,甚长波GaAs/AlGaAs多量子阱红外探测器的峰值响应波长14.6μm,响应带宽大于2.2μm.256×1焦平面线列采用垂直入射二维光栅耦合工作模式,45K温度下,单元响应率4.28×10^-2A/W、单元黑体探测率Db*=5.14×10^9cm.Hz^1.2/W、单元黑体单色探测率Dλ*=4.24×10^10cm.Hz^1/2/W.通过铟柱与互补式金属一氧化物一半导体读出电路互连得到的甚长波量子阱红外探测器FPA(focal planearray)在积分时间100μs时,有效像元率Nef=99.22%、平均响应率R=3.485×10^6V/W、响应率的不均匀性UR=5.83%、平均黑体探测率典型值Db^*=2.181×10^8cm.Hz^1/2/w、平均单色探测率Dλ^*=8.288×10^9cm.Hz^1/2/W.器件已适合进行室温目标的热像图.  相似文献   

14.
马森 《应用科技》2011,38(1):10-13
对茶叶中提取咖啡碱的方法进行了改进,方法为:95%乙醇回流提取一水浴蒸馏回收乙醇→加M如中和鞣酸、吸收乙醇和水分→90℃左右烘干乙醇、水分→油浴180~190℃加热粗提物,咖啡碱升华→纯品.武夷岩茶生产副产品茶末、茶片、茶梗中咖啡因含量分别为:45.65±0.66(mg/g)、42.14±5.68(mg/g)、25.55±0.55(mg/g),从中提取咖啡碱率分别达到0.97±0.30(%)、0.44±0.08(%)、0.38±0.07(%).用紫外和红外光谱法定性定量,产品为咖啡碱,纯度达到80%以上.对提取条件以正交实验优选结果,主要影响因素为提取温度,最优提取条件为温度70℃、料液比1:12.5、提取时间20min.  相似文献   

15.
弯管中的气液两相流水击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 90°弯管为研究对象 ,对气液两相流水击压力波在弯管中的传播和衰减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 .实验弯管采用曲率半径与管径比R /d分别为 1.9,2 .5 ,3.2 ,3.8;含气率范围为 0~ 1.7% ;表观液速为 0 .2 3~ 1.6 4m/s .得出了弯管中内外两侧不同部位水击压力及其随含气率、流速变化的规律 .压力波在弯管中的传播与在直管中差异很大 ,弯管外侧压力明显大于内侧 ,在弯管出口与入口直管段处两侧压力相同 ,形成压力环 .压力环形状受含气率影响最大、表观液速次之、曲率半径影响最小 .经过弯管后水击压力有不同程度的衰减 .随着气含率的增加 ,压力衰减加快  相似文献   

16.
采用BP神经网络,以TiO2用量CTiO2、溶液初始浓度C0、溶液初始pH值、光照射时间t4个重要影响因素为自变量,以脱色率DC为因变量,基于Box—Behnken设计和U10(10×5^3)设计实验数据建模,对活性艳红X-3B(简称X-3B)溶液进行光催化降解模拟研究.该模型对训练集和预测集的预测结果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47和0.9905,DCExp.与DCCal.的平均相对误差MRE(%)则分别为5.96%和6.65%.表明该模型预测性能好,对X-3B光催化降解反应具有很好的模拟效果.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血根碱与人血清白蛋白(HSA)之间的结合特征.采用荧光光谱法,计算在不同温度下乙氧基血根碱与HSA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与结合位点数.实验结果显示,在290K,300K,310K时乙氧基血根碱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081×10^5L·mol-1,7.784×10^4L·mol-1,2.397×10^5L·mol-1.结合位点数分别为1.013,0.979,1.071.二者之间的主要作用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这表明血根碱与人血清白蛋白之间作用生成了无荧光效应的复合物,属静态猝灭.  相似文献   

18.
用热膜测速技术对水平管气液两相泡状流入口段中的液流速度及局部含气率分布进行了研究.实验时液流折算速度为3.5~4.0m/s,气流折算速度为0~0.44m/s.结果表明,在入口段中液流速度随液流折算速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气流折算速度的增加而分布更不均匀.含气率随气流折算速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液流折算速度增加分布趋于均匀.在本实验范围内,当实验测试段长度与管径比L/D大于109后,液流速度和局部含气率的分布随L/D的变化已不很明显,可认为达到充分发展区域.  相似文献   

19.
平行双管与同心管注汽技术是为解决水平段吸汽剖面不均而提出来的稠油水平井完井新方法。采用稳态实验方法,进行了多孔介质中稠油的渗流特征实验。在获取了零启动压力梯度拐点温度的基础上,研究了水平井双管分段注采对水平段吸汽剖面的影响。结果显示,实验测得的两种稠油油样在油藏条件下的零启动压力梯度的拐点温度分别为72℃,65℃。储层与流体物性参数、注汽方式以及注汽参数等均对双管注汽开发效果有所影响,其中水平段的沿程非均质性、注汽方式、周期注气量、蒸汽干度和盲管段长度影响较大。当盲管段长度较小时,纵向加热半径也较小,此时A、B两段注入的蒸汽发生窜通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二甲基亚砜中Ni^2+在Pt电极上的电化学性质.293K时,在0.01mol·L^-1 NiCl2-0.1mol·L^-1 LiClO4-DMSO体系中利用循环伏安法,计时电流法。计时电量法测定Ni^2+的扩散系数D0和传递系数α分别为:1.29×10^-6cm^2·s^-1和0.14;并通过塔菲尔曲线求出交换电流密度i0=7.87×10^-8A/c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