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用室温电解法制得的二氧化锰在弱酸性溶液中对稀土离子进行吸附实验,得到的数据符合Frumkin等温式。求出了标准摩尔吸附吉布斯函数、标准摩尔吸附熵和标准摩尔吸附焓。p.z.c.和i.e.p.的测量结果表明发生了特性吸附。二氧化锰分子骨架上有OH基团连接是产生特性吸附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磁性氧化铁/活性炭复合吸附剂的制备及性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得到磁特性和吸附性能比较好的吸附材料,把活性炭的吸附特性和氧化铁的磁特性结合起来制成复合吸附剂,在随后的吸附饱和后用一个简单的磁选工序从介质中分离出来.制备了磁性流体和超细磁粉,并与活性炭进行复合,加入不同的活化剂制成活性炭/磁性氧化铁复合吸附剂.进行了磁力、Fe含量、BET表面积测量以及XRD衍射分析.通过用碘吸附值法测定吸附剂的吸附性能,运用线性回归法得到吸附等温线.研究结果表明,所得到的复合吸附剂不仅具有磁性,而且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pH=7.2,离子强度为2.0×10~(-3)mol·dm~(-3)的条件下,测定了十二烷基笨磺酸钠和溴代十六烷基吡啶在海泡石上的吸附等温线,并讨论了它的吸附特性。根据吸附等温线计算了标准偏摩尔熵变和标准偏摩尔焓变随吸附量变化的数值,同时根据其变化规律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离子在海泡石表面上形成半胶团结构的基本形貌和条件。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纳米氧化铁对水溶液中钍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吸附行为受溶液pH值的影响较大,钍初始浓度为20 mg/L、pH 4.0时吸附率达到95.7%。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吸附率下降。在研究范围内,纳米氧化铁对钍的吸附动力学特性可采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进行描述,其吸附等温线数据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热力学分析表明,钍在纳米氧化铁上的吸附是一个自发的吸热过程。  相似文献   

5.
氧化铁/二氧化硅多孔凝胶玻璃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硝酸铁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工艺制备了含氧化铁多孔的二氧化硅凝胶玻璃,分别制备了不同含铁量的凝胶样品,均可获得均匀的溶胶和凝胶。研究了热处理温度和气氛与氧化铁物相的关系。采用XRD及DTA分析,并对材料中的物相进行了鉴定。对部分样品进行了SEM形貌观察。  相似文献   

6.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稀土元素(La、Ce)掺杂改性的纳米氧化铁,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AS)测定pH值的变化及掺杂的稀土元素对吸附重金属离子Pb2+的影响。根据Pb2+在样品表面的吸附数据,运用W inSGW软件拟合计算出相应的络合平衡常数。结果表明:La、Ce的掺杂提高了纳米氧化铁的比表面积及表面吸附容量,得出的络合平衡常数均为10-1.2,而相应的表面电容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皮胶原纤维具有特殊的纤维状结构和化学反应特性.以皮胶原纤维为模板,将三价铁负载在胶原纤维上,再经550℃高温煅烧制得多孔氧化铁吸附材料,并以罗丹明B、酸性嫩黄G为吸附对象考察了其对水体中染料的吸附性能.研究表明,多孔纤维状氧化铁对阴离子染料酸性嫩黄G有明显的吸附作用,但对阳离子染料罗丹明B难以产生有效的吸附.在酸性嫩黄G的最适吸附pH=3.0和T=303 K的条件下,0.05 g的多孔纤维状氧化铁对初始质量浓度为400 mg/L的酸性嫩黄G的最大吸附量可达174.17 mg/g.在303~323 K范围内,温度变化对酸性嫩黄G的吸附有明显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酸性嫩黄G的吸附量增大,吸附平衡符合Langmuir方程;吸附动力学数据表明,该吸附材料对酸性嫩黄G的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速度方程;在对多孔纤维状氧化铁进行解吸—再吸附实验后发现,该吸附材料的再生性能十分优良,可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PSA制氧设备的性能,设计了一种Ω形阶梯径向流吸附床.以Fluent 16.0为计算平台,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该吸附床的流场、浓度场、制氧特性和床层穿透时间等参数的变化规律,并与传统的Π形径向流吸附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同样条件下,与Π形床相比,Ω形阶梯径向流吸附床的穿透时间显著延长,流动不均匀区显著缩小;Ω形阶梯径向流吸附床成品气O2的摩尔分数可达91.8%,Π形床仅为87.1%.在吸附阶段,两种吸附床内O2的高摩尔分数区外形存在明显差异,Ω形阶梯径向流吸附床内O2的高摩尔分数区以近圆杯状向前推进,Π形床则以长圆锥状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9.
应用X射线光电子谱(XPS)技术,研究了贵州岩溶地区红土中方解石及氧化铁矿物表面化学特征及吸附机理。方解石及氧化铁矿物表面XPS图及碳元素结合能区域的高分辨XPS分析表明,方解石及氧化铁矿物表面和整体之间在化学成分、状态和结构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矿物表面的这种非均匀性特征,是矿物表面化学反应的重要动力学起因。方解石及氧化铁矿物等地表矿物表面对元素的选择性吸附和解吸作用的表面化学反应是造成岩溶环境中许多元素迁移、富集及污染的重要机理。  相似文献   

10.
从吸附分子间侧向相互作用出发,基于Temkin吸附等温式,运用统计热力学方法,提出了摩尔吸附分子间相互作用能的概念及求解方法,分析了吸附分子相互作用对油膜极化电阻(或油膜防护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考察了常用润滑添加剂的最大油膜极化电阻和摩尔吸附分子间相互作用能.研究表明:添加剂摩尔吸附分子间相互作用能越小,则含该添加剂油膜的油膜极化电阻越大,油膜对金属腐蚀的防护性能越好.图2,表1,参8.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研究铁-铬天青S-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的分光光度性质。在PH6.15-7.20形成的络合物是稳定的,在655纳米处有最大吸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是1.4×10~5l·mol~(-1)·cm~(-1)。铁的浓度在0~10.0μg/25ml范围内,其校正遵守比耳定律。该法灵敏、简单和快速。可用于测定某些纯金属、合金和纯试剂中微量铁。  相似文献   

12.
在氧化铁红生产过程中加入氧化硅等,作者从实测的动力学数据确定氧化铁红几种生产工艺动力学方程。同时证明:生成普通氧化铁红的化学反应微观上是单分子反应;而生产包膜氧化铁红的化学反应微观上是双分子反应。  相似文献   

13.
—株G~-球形趋磁细菌的发现与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玄武湖水域发现一株 G- 球形趋磁细菌 X W - 1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菌体在地磁场的作用下,快速北向游移,平均游动速率约为0 .14 m m/s ,该菌株对磁场的作用极其敏感.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在每一菌体的细胞壁上镶嵌了12 颗左右的磁小体,磁小体的大小和形状均匀一致,每颗磁小体长约60n m ,宽40nm ,x 射线能谱测试分析表明,磁小体为铁的氧化物.  相似文献   

14.
铁元素是自然界中常见的微量元素之一,其在溶液中存在亚铁离子、三价铁离子两种价态。为了准确地定量测定亚铁、三价铁及总铁的含量,探索出一种改进的菲啰嗪(Ferrozine)法。二价铁和Ferrozine反应生成紫色络合物,其在562 nm处有最大吸收峰。利用该特点,可以直接测定二价铁含量,以盐酸羟胺为还原剂,将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后,即可测定总铁含量,进一步计算出三价铁含量。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准确测定游离二价铁及总铁,测定结果和ICP-AES法的结果吻合,同时三价铁计算结果和黄血盐测定三价铁的结果吻合;并且该方法可用于预测分散在水相的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的铁含量,与ICPAES法相比,校正系数约为0.85。因此该方法适用性广,操作简单而经济,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高梯度磁选法分离红土中氧化铁矿物基础上,运用穆斯堡尔谱学方法对红土中氧化铁矿物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建立起红土中氧化铁矿物分析流程和研究方法体系。研究表明,红土中氧化铁矿物主要有针铁矿、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氧化铁矿物沿红土剖面分布的规律性,记录了成土环境和古气候的周期性变化特征,具有重要的环境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硫铁矿烧渣硫酸浸出液与氨水反应制备的Fe(OH)3胶体为前驱体,采用水热法合成不同形貌的氧化铁粒子。在中性介质中考察反应温度、物质的量比(n(Fe2+)/n(Fe3+))、水热体系总Fe浓度及晶种量对水热法氧化铁物相、形貌和粒径的影响。采用X线衍射仪、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及选择区域电子衍射对水热产物物相和形貌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230℃,n(Fe2+)/n(Fe3+)为0.1以及水热体系总Fe浓度为1.25 mol/L和晶种量为2 g时,水热产物为片状α-Fe2O3粒子;控制上述其他条件不变,当温度在140~260℃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水热法产物由α-FeOOH相向α-Fe2O3相转变,α-Fe2O3粒子形貌由球形向小圆饼状和片状依次转变;当n(Fe2+)/n(Fe3+)在0~0.12时,随着n(Fe2+)/n(Fe3+)的增加,水热产物由α-Fe2O3相向α-Fe2O3和Fe3O4相转变,α-Fe2O3粒子形貌由球形逐渐向片状转变,其粒径由小变大;当水热体系中总Fe浓度为0.625 mol/L和1.875 mol/L时,水热法氧化铁分别为不均一形貌和球形;当没有加入晶种及晶种量为6 g时,水热...  相似文献   

17.
The appropriate content and distribution of sinter moistur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ranulation of iron ores.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s of porosity, size distribution, and particle shape on the water absorption rate (WAR) of four types of iron ore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immersion method and capillary water absorption method. In addition,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water absorption process in iron ores was unraveled. It is found that the WARs of iron ores decrease quickly with the increase in water absorption time at the initial stages of water absorption. With further increase in absorption time, the WARs decrease gradually, until near 0. Iron ores with higher porosity, smaller particle size, and plate-like structure have the higher WARs. Compared with pores in the single-particle iron ore, voids among particles in the multi-particle iron oxid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at the initial stages of water absorption. The water absorption mechanism of all single-particle and multi-particle iron ores analyzed in this study includes four steps, wherein the first three step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sinter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18.
对铁帽型含金复合矿煤基直接还原过程的铁氧化物行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将矿粉配入添加剂及煤混合压制团块直接还原-磁选分离-含金尾矿氰化浸出新工艺.采用该工艺处理某铁帽型含金复合矿,可直接从矿石中提取金和海绵铁两种产品,并用粉晶X射线衍射对其反应机理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直接还原过程中,不仅包含铁氧化物的还原相变,同时还存在铁氧化物同其它氧化物之间的固相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