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守成小说呈现出明显的“民间”价值追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书写民间的风俗礼仪和美好人性,对抗工具理性对人性的扭曲和压抑;认同“不规范”的民间文化,质疑和反思现代主流启蒙话语;表现民间神秘文化和原始信仰,挑战理性思维和科学万能。文化守成小说的这种民间价值倾向,是作家极力以审美现代性来为工具理性现代性进行纠偏的努力,也是对建构朴素和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渴望和追求。  相似文献   

2.
“文化寻根”小说有着复杂的文化与文学本源,存在着不同乃至截然相反的文化价值取向,并对八十年代乃至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汪曾祺的故里风情小说所营构的是一个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礼俗社会”。这是一个传统的社会模式,身处其中的人们主要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来规约自己的行为,同时,他们又极其重视相互之间的情感。这个社会的和谐有序与文革时期的动荡不宁形成强烈的比照。正是在这种特定的时代语境下,汪曾祺文化守成的意义被凸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4.
该文论述了小说教学中应采用人物分析、情感体验和审美评论三种方法来帮助学生提高小说阅读的审美层次,进而帮助他们提高对人生的感悟。  相似文献   

5.
寻根文学是当代文学从启蒙立场转向多元化立场的重要表征,受到了世界文化寻根、反殖民主义以及文化启蒙各种思潮的影响,因此在表述和评价民族文化时产生价值分野,形成反思型、乡恋型和互补型这三种文学形态。其中,反思型寻根文学延续了新时期的文学启蒙立场,用启蒙理性烛照民族文化,带有明显的乡怨和乡愁意味;乡恋型寻根文学受到了世界寻根文学和反殖民主义潮流的影响,歌颂乡土中国和传统文化,带有明显的反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色彩;而互补型寻根文学则游走于两者之间,既正视乡土中国的痼疾,又彰显民族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寻根小说的创作摆脱外在各种政治、历史、社会意识包袱的羁缚,开始了"回到文学自身"的本真实践,然而其创作中的大量景象描写却呈现了"神秘"化铺染的图貌,就其文化品质而言,这种不成熟的"神秘"写作技法主要涵含了"非理性"化回潮、媚俗化倾向、平面化堕落以及奇诞化追尚等特征。  相似文献   

7.
寻根文学经历了由文学寻根到文化寻根的嬗变 ,在寻根文学的嬗变中 ,其自身存在着文学与文化 ,对传统文化的皈依和批判 ,以及对政治的远离与回归的内在矛盾和冲突 ,造成寻根的文学的内在缺陷 ,从而使寻根文学在盛极一时之后便难以为继  相似文献   

8.
"寻根小说"是作家把握世界在思路上的调整,这一思路的基本取向是作家将对社会生活、对人的观察和思考放置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从文化学的角度进行客观的、整体的把握,剖析"异人"形象及其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9.
寻根文学是指80年代中期出现在当代文坛上的以"文化寻根"为思想艺术追求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种类。主要代表作有:阿城的《棋王》、韩少功的《爸爸爸》、莫言的《红高梁》等。文章结合寻根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品,对其不当之处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0.
当代寻根小说中有许多魔幻“神秘”的景象描写,但大多都是为“神秘”而“神秘”,没有上升到庄严、“神圣”的艺术境界.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神秘”相比,寻根小说的代表作家韩少功、李杭育、王安忆和张炜的创作里都有诸多“神秘”之失.  相似文献   

11.
韩少功的寻根小说是对民族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反思与批判和对民族文化中消极心理的揭露与批判,并通过阿Q与丙崽的对比体现对批判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寻根小说作为当代文学神秘潮的先声,其神秘元素已然大面积出现,然而就“神秘”景象描写走向“天人合一”之“神圣”的艺术向度而言,却基本上出现了为“神秘”而“神秘”、偏离传统“宇宙情怀”艺术旨趣的弊病。  相似文献   

13.
鲁迅小说中的民俗描写是其创作题材的一个重要方面,鲁迅以冷俊的目光,透过这些具体的民俗世相,对旧民俗民风、礼仪制度、伦理道德、文化意识等进行了深刻的透视、揭露和批判。揭示了传统民俗的劣根性。  相似文献   

14.
中篇小说《南方的葬礼》是广西作家潘大林在对故园的深情回望中完成的一次文化乡愁之旅。小说所蕴含的文化乡愁体验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因为这种"文化乡愁"是与全球化"现代心态"相伴而生的现代人和现代社会的普遍心理症候之一。《南方的葬礼》的文化乡愁体验主要体现在对家族渊源的追溯和对传统习俗的扬弃上。这与那些固守狭隘的地域观念来回望故园的做法相比,《南方的葬礼》的可贵之处在于小说显示出一种自觉的文化反思品格。  相似文献   

15.
寻根文学作为80年代中期一个重要的文学思潮,其实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寻根文学在启蒙问题上的理论与创作实践的错位以及寻根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本身的模糊性与暧昧性仍是一个值得重新探讨的问题,对寻根文学的重新思考将对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潘大林的《穿过丘陵》与沈从文的《边城》无论是在取材或是布局、风格等方面均有着较为相似的地方,但这种相似并非是简单的仿效,而是同中有异,在个别地方如叙述角度、象征意象与情感渲染方面甚至可以说是对《边城》的丰富与超越。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路翎在"十七年"中小说创作的"知识考古"分析,探讨路翎在共和国成立这一新的话语背景中所面临的困顿状态,不断被边缘化的过程与宿命,在现实政治规训中无奈的退守,以及他在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执着坚持的人格力量。从而以路翎为标本,见证一代知识分子无处安放的青春,在政治与时代面前失语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路翎在“十七年”中小说创作的“知识考古”分析,探讨路翎在共和国成立这一新的话语背景中所面临的困顿状态,不断被边缘化的过程与宿命,在现实的政治规训中无奈的退守,以及他在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执着坚持的人格力量。从而以路翎为标本,见证一代知识分子无处安放的青春,在政治与时代面前失语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19.
论文着重分析北村基督教小说创作的二重困境:一是对现世的绝对否定,无疑把他小说创作的图景限定在某个狭小的范畴内,缺少和现实生活的互动关系;二是理念的先行,导致小说结构模式的雷同。对此,文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的乡土小说以大量的民俗活动展开矛盾冲突,在日常生活和民俗文化的交融中,以民俗化的称谓、肖像描写和方言来刻画特定时代中特定人物的性格,这对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刻画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促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