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属国家重点保护水域之一。多年来,由于没有协调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重开发轻保护,乱引外来鱼种,酷渔滥捕、网箱养鱼,围湖滩养鱼,守量开发利用水资源,水环境污染等,导致洱海生态环境恶化,蓝藻暴发。文章从战略的高度,提出洱海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策:1恢复生物多样性。2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途径3治理污染。  相似文献   

2.
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与水环境变化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与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湖泊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该文利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和相关统计、调查数据,计算了2006年~2014年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测度了农业面源污染与洱海水环境变化的关联性.研究揭示:1) 2014年流域农业污染的总排放量为8 303.63 t,折算成等标排放量COD、TN和TP分别为325.85、1371.29和420.10 m3/a,表明TN为污染超标的主要影响因子;2) 畜禽养殖关联度为0.71,种植业关联度为0.63,表明农业发展整体对洱海水环境影响较大,其中,大蒜、水稻、牛、猪的关联度分别为0.70、0.69、0.74、0.74,贡献率分别为9.35%、10.90%、35.09%、13.19%;3) 从空间分布看,海北片区的三营镇、右所镇、茈碧湖镇为流域重点污染源区,且流域主要污染物的增减变化具有一定的空间非均衡性.据此,探讨了未来洱海流域基于水环境保护的农业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目前洱海流域地区蔬菜生产现状,采用对比分析方法,找到了影响洱海流域蔬菜生产的障碍因素和蔬源莱生产活动对洱海的负面影响因素,并提出解决这些影响因素的对策措施。对发展洱海流域地区自然经济,保护洱海,治理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按照经济和环境的发展规律,今后的10—20年是我国农村面源污染的高速增长期,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村地区,尤其西部地区进行面源污染控制难度非常大。为解决控制非点源污染,治理水环境的难题,云南省科技厅与大理州政府于2002年共同出资238万元设立了《洱海湖滨地区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控制技术试验示范》项目,面向全国招标。该项目要求归纳农村面源污染的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控制技术的研究试验示范,以总结寻求出一套技术可靠、经济实用、有效可行,宜于在洱海流域推广应用的农村面源成套控制对策及工程技术。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大理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组成的项目联合体最终中标。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7年—2017年洱海流域水环境数据,以水污染排放总量、排放结构、排放时空变化表征洱海流域水环境污染的综合特征,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探究洱海流域水环境污染部门、污染地区与水环境变化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1)2007年—2017年,洱海流域污染等标排放量呈现“先增后降”趋势,TN是洱海流域主要污染物.2)2007年—2017年,洱海流域水环境污染主要来自面源污染,其中畜禽养殖污染排放量平均占比达53.17%,是流域主要污染部门.3)2007年—2017年,洱海流域等标污染排放量时空分布不均、空间差异缩小,高排污区集中分布在海北地区,与2007年相比,2017年高、低排污乡镇均有所减少.4)2007年—2017年,洱海流域各污染部门与洱海水质变化具有较强的关联度,关联度总体呈“阶段性波动”特征.5)2007年—2017年,洱海流域各乡镇污染排放与洱海水质变化具有较强的关联度,关联度最强的三个乡镇为:上关镇、湾桥镇、海东镇.据此,提出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的水污染“结构减排”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业面源污染是导致洱海富营养化的重要污染源,本文建立了考虑环境、经济和生态效益的面源污染控制技术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包括总磷、氨氮及化学需氧量去除率、建设及运行成本、技术稳定度、管理方便度和生态协调性等。同时,应用层次-灰色关联分析法,在洱海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初筛的基础上,对备选技术进行综合关联度评判,获得最优方案。评价结果表明:生活污水污染控制备选方案中,土壤净化槽最优;在畜禽养殖污染控制备选方案中,基质化栽培最优;在农业径流污染控制方案中人工湿地最优。  相似文献   

7.
经对洱海湖滨区畜禽生产及其粪便污染与利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针对生产中存在问题,提出控制污染加快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有效措施,为洱海湖滨区农田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回顾并总结近年来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做法和效果.经过近5年的持续努力,太湖水环境治理已经取得初步成效,蓝藻暴发减弱,湖体水质得到改善,湖泛基本消失.实践证明,目前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采取的控源治污、打捞蓝藻、生态清淤、调水引流措施是行之有效的.认为对于太湖这样的浅水型湖泊污染治理,控源是基本思路,转变发展方式是必由之路,生态清淤是有效措施,促进河湖良性互动是必要途径,正确把握湖泊的生命规律是重要课题;由于太湖污染的长期积累,太湖已形成的“藻型生境条件”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变,加之现有的入湖污染仍远超湖体允许的纳污能力,一旦温度、水流、光照等外部条件适宜,太湖蓝藻生态危害仍然可能大规模暴发,太湖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9.
大理洱海藻类植物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4年4月和10月,我们在洱海采集了藻类植物标本96号。经观察鉴定,计有藻类植物7个门,9个纲,20个目,35个科,74个属,139个种及变种。其中,蓝藻门15种,甲藻门2种,金藻门3种,硅藻门35种,绿藻门83种,裸藻和轮藻门各有1种。显然,种类最多的是绿藻,洱海浮游藻类的个体数量干季每升为355500个,湿季每升为341000个。洱海属于富营养型湖泊,对洱海的水质污染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由于富含营养物质氮、磷的污水排入水体,引起富营养化的污染现象,是导致蓝藻过量繁殖的主要原因;并论述了若不及时治理受蓝藻污染的水源会带来的种种严重后果;最后提出一些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蓝藻爆发后南太湖水域浮游生物及富营养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南太湖近岸水域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2007年5月底太湖蓝藻爆发后该水域浮游生物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及富营养化状况.结果表明,测区内鉴定有浮游植物243属种隶属于7个门,其中蓝藻数量最多,绿藻次之,铜绿微囊藻为优势种;浮游动物175属种隶属于4个门,各站点种类分布较为均匀.调查区域内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略高于浮游植物,平均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623和1.703,多样性程度低.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分析表明,调查水域有不同程度富营养,呈由东至西(幻溇港至新塘港)富营养程度递增趋势,新塘港达中度富营养,湖心区水域富营养程度高于支流入湖口水体;说明南太湖水域水体的富营养污染可能主要受到蓝藻大规模爆发的西、北太湖的影响,而从湖州市各支流水系进入的富营养污染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洱海流域(大理地区)水源的抽样调查,了解洱海流域水源中铅、锰的含量。方法:选择洱海流域主要的入湖河流、洱海表层水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水样中铅、锰的含量。结果:洱海流域中锰的平均含量为0.013 6mg/L,而铅的平均含量为0.828 0mg/L;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比较,锰的合格率为100%,铅的超标率为100%。结论:洱海流域中铅含量严重超标,存在潜在危险性,给相关部门防止铅在洱海湖泊内发生生物蓄积提供一定的依据,从而为居民提供健康的饮水环境。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离洱海下游水体中的肠道致病菌噬菌体,了解肠道致病菌污染情况。方法:通过噬菌斑法从洱海下游水体中分离和鉴定各种肠道致病菌噬菌体。结果:成功分离出了痢疾杆菌噬菌体、伤寒杆菌噬菌体、乙型副伤寒杆菌噬菌体、大肠杆菌噬菌体4种肠道致病菌噬菌体。结论:洱海下游水体存在痢疾杆菌、伤寒杆菌、乙型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污染,提示需进一步加强大理周边生活污水排放的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14.
从人类学和民俗体认系统的角度对电视系列片《洱海》中的环保意象表达得失进行讨论,提出洱海的重新书写,既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人文地理与历史问题。提出对当下洱海的书写与表达,应当从“自然的洱海”与“文化的洱海”两个层面上来进行。  相似文献   

15.
在汾河景区水体三个蓄水池采集到蓝藻5科、23属、43种及变种,三个蓄水池的蓝藻植物在种群和数量分布上各不相同,并且在不同季节也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文章首次报道了新疆米泉市和吐鲁番部分地区的蓝藻植物3属11种1变种。以上12种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新纪录,这些结果是2004年5月10日至9月23日和2004年3月18日至8月21日之间在22处24点采集的24号水样标本鉴定所获得。  相似文献   

17.
以灯心草、菖蒲、金针菜、香茶菜4种乡土植物为试材,制成植物浮床,研究4种植物对洱海水体中氮、磷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4种植物在洱海水体中能保持较强的生命力,试验结束时,其生物量均有显著增加,增长量表现为香茶菜〉金针菜〉菖蒲〉灯心草。4种植物对水样总氮(TN)、总磷(TP)、均有明显的去除效果,4种植物对洱海水体TN的去除率均在65%以上,灯心草、菖蒲、金针菜、香茶菜对水体中TN的去除率分别为69.8%、80.03%、72.60%和85.08%,远高于对照组的去除率(37.10%),4种植物对水体中TP的去除率分别为74.39%,80.04%,72.88%和78.01%,去除率同样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表明,4种植物对洱海水体均有很好的净化效果,可在今后净化洱海水体水质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Erhai Lake is a large lake with important climatic significance in Yunnan Province, southwest China. The multi-proxy sedimentary records from Erhai Lake indicate the 9 stages of climatic changes with the alternation of warm-dry and cool-wet during the past 8000 a. The variations of Asian monsoon systems were the main cause for the climatic changes in southwest China. The warm-dry period was coincident with the intensification of India monsoon and North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Pressure, and the cool-wet corresponding to weak of India monsoon and its main rain belt moving back to southwest China.  相似文献   

19.
对大庆市大龙虎泡、红旗水库、黑鱼泡、东湖水库不同水体进行了浮游藻类的采集及分类鉴定;利用浮游藻类的生物量、优势种以及藻类群落组成等指标评价了水质。结果表明:四水体有浮游藻类6门,即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裸藻门、黄藻门、甲藻门;四水体的优势种均为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水体均出现富营养化。根据研究结果,应对四水体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以改善水体富营养化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