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安徽省鹞落坪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类型及其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地处大别山腹地主峰分水岭的主段,植物种类丰富,计有野生种子植物1298种,572属、141科。植物区系起源古老、特有现象明显。区系成分以温带为主,兼为温带和热带,亚热带的双重性质。植被类型多样,该区自然植被主要有5个植被型。8个植被亚型,24个群系。  相似文献   

2.
地史上,广西森林植物的发展有两个重要的时期:一是三迭纪末期至晚白垩世早中期裸子植物繁盛时期,二是晚白垩世晚期至第三纪被子植物迅速发展时期.随着森林植物区系的变化,森林植被相应地发生了变迁.广西森林植物发展过程中,一些种类可能是现代森林植物始祖的原始类群,而使广西有可能成为森林植物起源和繁衍的关键地区之一.同时,保存着许多古老的森林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3.
大别山植物区系的特点和森林植被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别山植物种类丰富,古老,孑遗植物较多,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联系广泛、特有现象明显。森林植被的主要类型有: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山地矮林和针叶林。本文对大别山森林植被现状进行了生态评价,并对其合理开发利用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4.
广西是我国植被类型较丰富的省区之一,开展《广西植被志》研编意义重大。本文在全面总结广西植被调查研究历史的基础上,将植被调查研究的进程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0-1980年,第二阶段为1981-1999年,第三阶段为2000年至今。对《广西森林》《广西植被志要》和《广西植被(第一卷)》中的植被分类原则、等级、分类结果及各分类系统的特点进行分析比较。在遵循《中国植被志》的研编标准及规范的基础上,提出《广西植被志》的研编方案,建议以植被型组独立成卷,即可分为6卷:森林卷、灌丛卷、草丛卷、沼泽与水生植被卷、农林植被卷、城市植被卷。其中,森林卷可分为6册,即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分册、落叶阔叶林分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册、常绿阔叶林分册、季雨林和雨林分册、竹林分册;灌丛植被、草丛植被和沼泽与水生植被各独立成卷;农林植被卷分为两册,分别是农业植被分册和林业植被分册;城市植被独立成卷。此外,加上第一卷总论,《广西植被志》可由7卷13册组成。对建立10个植被信息数据库及广西数字植被大数据平台提出初步方案。《广西植被志》的研编及出版必将推动广西植被生态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广西植被类型及其分类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植被是地球上最为敏感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在减缓气候变化和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本文全面、系统地介绍广西植被类型及其分类系统,为植被保护、研究和利用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通过对已发表记载有广西植被类型以及作者近60年来对广西植被的调查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按照《中国植被》一书的植被类型的划分原则、单位和系统,编制成广西天然植被类型分类系统和广西人工植被类型分类系统。【结果】广西天然植被可分为4个植被型纲,26个植被型组,722个群系;广西人工植被分为5个植被型,20个植被亚型,298个群系(组合)。在722个天然植被类型中,森林植被类型占63%,竹林4%,灌丛10%,草丛6%,水生植被17%;在298个人工植被类型中,用材林占28%,经济果木林20%,城市园林植被29%,农作物植被17%,人工沼泽和水生植被6%。【结论】广西植被共有1020个类型(群系),是我国植被类型最丰富的省区,在全国植被保护、研究和利用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青城山森林植被种子植物属的区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青城山风景区森林植被种子植物属的植物区系成分十分复杂,区系起源古老,特有和珍稀淑危植物种类丰富,温带成分和热带亚热成分相互交触,反映了青城山森林中种子植物属分布区类型的过滤性。  相似文献   

7.
叶铎  吴溪玭  罗应华  吴庆标  严理  温远光 《广西科学》2014,21(5):514-524,533
【目的】全面了解广西植被资源保护现状、受威胁原因及保护空缺,为制定广西植被资源保护策略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全面收集广西植被资源信息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和空缺分析,揭示植被资源保护现状及受威胁原因。【结果】植被保护成效显著:建立了较完善的植被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78个,面积达145.90万hm2,占广西国土面积的6.17%;这些自然保护区保存了广西40大片原生性最好的天然阔叶林,保护了广西90%的野生动植物种群和80%以上的森林植被类型,保护了全区19.8%的自然湿地和70%的重要湿地。植被保护现状:天然植被退化的严重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一些特有、珍稀植被资源尚未得到有效的保护,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对天然植被保护的约束压力加大,天然植被缩小、人工植被扩大,植被的生态功能下降。植被受威胁的原因主要是:人口过快增长、城市化和土地开发、森林火灾、病虫害、气候灾害、桉树人工林的无序发展、湿地开垦与污染等。植被保护空缺仍然较大,有66种森林、17种竹林、72种灌丛、45种草丛、120种水生植被尚未得到有效保护。提出了广西植被资源保护的重点区域和重点保护类型。【结论】广西植被资源基本得到保护,但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尖锐,构筑国土生态屏障和经营优质生态资产的任务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8.
结合蟒河保护区二期工程的实施,于2009年到2011年对保护区的植被进行了考察.通过考察知该区森林植被良好、植物种类丰富,植物区系古老成分较多、区系成分复杂,植被类型主要有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和落叶阔叶灌丛三类.  相似文献   

9.
泡草湾林区位于荥经县境内,处于断横山脉的北段,地形复杂,水源条件较好,植物种类丰富,森林茂密.我们对该区森林植被的生态、组成及类型等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划分出4个森林植被带,10个主要森林群落类型,为该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城市为对象编制植被志或植被图有助于城市尺度上的植被管理与保护.我国的植被分类体系主要是以自然植被为主体构建的,且大多集中在全国尺度上或省域尺度上,不适用于城市尺度上的植被分类.并且,强人为干预下形成的植被一直未出现学界公认的分类体系,给城市植被的研究带来了诸多不便.本文基于“起源-干扰-功能”为基本原则的综合型城市植被分类体系,按照植被起源和受人为干扰程度将城市植被分为自然植被、次生植被和栽培植被.栽培植被依据其功能类型进一步划分为人工林地植被、景观绿地植被及农业植被三大类型.下级单位参照1980年《中国植被》的分类系统,并结合新近《中国植被志》编研提出的3个初步纲领性文件,进而构建城市植被分类系统,并对城市植被分类的原则和标准在上海地区进行了应用尝试,以期进一步构建一个兼具学术科学性和应用操作性的城市植被分类体系,为后续城市植被志的编撰,以及城市植被的认知、保护、建设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平潭县植被的基本类型及其分类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平潭县植被分类的原则与依据,植被分类的单位和系统。根据中国植被分类的原则和单位,将平潭县被划分为10个植被型、24个群系、69个群丛。  相似文献   

12.
从地带性植物群落生活型谱讨论安徽植被带的划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安徽省境内各个不同典型地带性植物群落生活型谱的统计结果,提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与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的分界线,位于叶集、六安、舒城、巢湖至马鞍山一线;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的分界线,位于叶集、六安、舒城、庐江、铜陵、宣城至广德一线,这两条线恰与安徽省干湿度 K= 0 .9 和1200m m 降水分布线相一致。在皖西叶集至舒城,两条植被地带分界线是重合的;而在江淮东南部地区,两条植被地带分界线之间出现了一定宽度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的植被过渡带  相似文献   

13.
讨论了陆面国土生态环境评价的综合测度问题,探讨了其内函,分级体系和应用价值,分析了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及应用RS,GIS技术快速,简捷测试绿度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4.
贵阳黔灵山的植被类型及其分布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黔灵山位于贵阳市的西北部.这里植物种类繁多,植被类型复杂.本文将黔灵山的植被类型分为4个植被型组,13个群系组,14个群系和24个群丛组.黔灵山众多的植被类型,其分布规律主要受着4个因素的支配和影响:1.地带性因素影响植被的分布;2.母岩和土壤的性质影响植被的分布;3.不同的地形部位影响植被的分布;4.人为活动影响植被的分布.  相似文献   

15.
西南区自然区划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西南区(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市)是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地域分异最明显的地区.山地、高原占了绝对优势,这一特点在西南区地域分异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地貌这一非地带性因素对其它要素如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有着深刻的影响,以致地貌类型的界线常常就是各级自然综合体的界线.本文以地貌为分区的主要依据和指标,将西南区分为6个区、21个小区,并简述了各区的主要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16.
ERS-1 WSC data were obtained by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he distributive characteristics of radar backscattering coefficient image of China land surface are analyzed and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presented. The capability of ERS-1 WSC data for monitoring land surfaces i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dar backscattering coefficient images can reveal the natural landform features of China land. Using the WSC data can discriminate six types of major land coverage, including evergreen vegetation and snow-covered region, vegetation and crops, mountains, grassland, desert and grassland, desert. On the whole, the radar backscattering coefficient image of China land is the synthesis of the vegetation map and terrain map. Statistical study of the typical terrain shows that the radar backscatter coefficients of China land range from ?29 dB to ?5 dB. The lowest value corresponds to the deserts of Badain Jaran, Takla Makan, and Tengger. The highest value corresponds to snow-covered regions of Himalaya Mountains and Tianshan Mountains.  相似文献   

17.
包兰铁路沙坡头段防护体系近地面流场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地形和流场实测,研究了包兰铁路沙坡头段铁路防护体系近地面流场沿NNW-SSE方向的变化.结果表明,由于地形变化以及人工植被和草方格的存在,防护带内等风速线沿风向呈逐渐变疏和抬高的趋势,各高度的风速总体上呈递减趋势,风速放大率为负;沙丘迎风坡风速放大率为正,流动沙丘迎风坡风速放大率高于固定沙丘迎风坡.沙丘背风坡2.5m高度内风速放大率总体为负.防护带内的固定沙丘背风坡气流通体减速,各高度的风速放大率全部为负,平均为一1.48%/m.防护带内地表空气动力学特征发生变化,其中沙丘迎风坡地表风速廓线接近于对数率;人工植被带地表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显著高于流沙区.  相似文献   

18.
《科学通报(英文版)》1998,43(23):1950-1950
ERS 1 WSC data were obtained by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he distributive characteristics of radar backscattering coefficient image of China land surface are analyzed and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presented. The capability of ERS 1 WSC data for monitoring land surfaces i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dar backscattering coefficient images can reveal the natural landform features of China land. Using the WSC data can discriminate six types of major land coverage, including evergreen vegetation and snow covered region, vegetation and crops, mountains, grassland, desert and grassland, desert. On the whole, the radar backscattering coefficient image of China land is the synthesis of the vegetation map and terrain map. Statistical study of the typical terrain shows that the radar backscatter coefficients of China land range from -29 dB to -5 dB. The lowest value corresponds to the deserts of Badain Jaran, Takla Makan, and Tengger. The highest value corresponds to snow covered regions of Himalaya Mountains and Tianshan Mountai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