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赣方言与"达"、"伤"、"凌"的训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达”、“伤”、“凌”三字的训诂与赣方言的相互印证,表明在文献不足的情况下,活生生的方言在训诂上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相似文献   

2.
郭店楚简中有“刃”和“纫”两字 ,从先秦文献和音韵训诂的理论来看 ,这一字皆应读为“昵”训为“亲”。  相似文献   

3.
训诂的主要目的,在于“准确地探求和诠释古代文献的词义。”(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这是训诂学者们比较趋于一致的看法。因此,训诂这一工作,可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准确地探求和确定一个词在一定历史时期与地域的文献语言中的确切含义,弄清这个词彼时彼地义、音结合的关系和在书面上它应该用什么字,或通常用些什么字来记录。二是求得词义后,如何准确明白地诠释它,使人们能够正确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献语  相似文献   

4.
韩法良 《开封大学学报》2002,16(3):11-12,16
《前赤壁赋》中“舞幽壑之蛟龙”中的“舞”字的注释及该句的翻译似有定论。但从训诂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词义及古代汉语中中性词感情色彩的辨析,“舞”字之意应为“扭动”、“摆动”。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颜师古《汉书注》的考察,发现训诂术语“某,亦某字”的使用情况比较,复杂。经过细致研究,认为“某,亦某字”这一术语主要用来说明异体字、假借字、古今字等,有时也可以表注音,说明同源词等。  相似文献   

6.
章太炎是乾嘉汉学的殿军。乾嘉学者以“字”训“名”,将正名问题视为语言文字的训诂考据。章太炎承继乾嘉汉学的“正名”思想,并对其作系统地综合。他的正名思想一方面肯定了语言与实在的关联性,承认语言建构实在的积极作用,但反对以名为实,表现出唯名论的理论立场;另一方面他敏感地觉察出了语言所带来的思想魅惑,肯定辨析名相对于澄清思想的作用。章氏正名论内含的哲学洞见对现代中国哲学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这篇文章既谈了一些训诂的原财和规律,又对某些文章作了字、词、句,篇方面的零乱的释义和分析,既进一步分析了《察今》中“主”解作“主张”的错误,也回答了胡元楷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内容显然有些乱,故名之曰《训诂杂谈》。  相似文献   

8.
传统语言文字学是以解读文献语义为实用目的而展开的,其成果大都包含在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中。现代研究汉语言文字学的历史,无论是通史还是专科史,都应该重视历代传衍的训诂材料。分析训诂材料,需要了解古代注释的体例,以“训条”为单位,确定其训释对象、训释目的、训释内容和训释方式。“训释方式”不同于“训诂方法”,也不同于“训条”之间的关系。一般把“形训”、“声训”、“互训”、“反训”、“递训”等看作训释方式,值得商榷。利用训诂材料来研究汉语学术史大有作为.《<周礼>复音词郑玄注研究》是一个例子。该书通过对郑玄注释的全面分析,总结了古人研究复音词的经验和注释复音词的特点,为汉语词汇学和注释学提供了历史性成果。  相似文献   

9.
传统语言文字学是以解读文献语义为实用目的而展开的,其成果大都包含在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中。现代研究汉语言文字学的历史,无论是通史还是专科史,都应该重视历代传衍的训诂材料。分析训诂材料,需要了解古代注释的体例,以“训条”为单位,确定其训释对象、训释目的、训释内容和训释方式。“训释方式”不同于“训诂方法”,也不同于“训条”之间的关系。一般把“形训”、“声训”、“互训”、“反训”、“递训”等看作训释方式,值得商榷。利用训诂材料来研究汉语学术史大有作为,《(周礼)复音词郑玄注研究》是一个例子。该书通过对郑玄注释的全面分析,总结了古人研究复音词的经验和注释复音词的特点,为汉语词汇学和注释学提供了历史性成果。  相似文献   

10.
宋江的字与号中国的姓名学,是门内涵丰富的学问,这在《水浒》宋江身上,就有一定体现。比如,其字“公明”对于其名“江”字来说,便颇有些“说法”。按周礼规定,男孩生下三月,由其父命“名”;年满20,举行加冠礼,由来宾取“字”,表明他已成年。此后,为“敬其名”,外人只应称其字,而不应再呼其名。“字”的取义,一般是解释“名”的,所以,也称为“表字”。宋江的字与其名的关系,也是如此。《昭明文选》中郭恶的《江赋》是赞扬浩浩长江的“美德”的,文中说它“咨五才之并用,实水德之灵长”。唐李善引《释名》加以注释说:“江…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白族形成的历史渊源出发,考察了在此过程中“封”“邦”“白”三字与白族族名的历史渊源关系,引申订正了学界对此问题的部分误解。  相似文献   

12.
论章太炎语言文字学理论的性质及其形成的背景①万献初章太炎(1868—1936),名炳麟,字太炎;一名绛,字枚叔。浙江余杭人。早年师从俞,又问学于黄以周。他博通经史,精于文字声韵训诂之学,在使中国传统小学摆脱经学附庸地位而成为独立的语言文字学方面做出了...  相似文献   

13.
一、“声近义通”学说和“声近义通”现象 1.1“声近义通”学说“声近义通”(亦称“音近义通”或“声通同训”)作为一个训诂学上的术语,本是有清一代乾嘉学派提出的一种学说,其大意是:在古代书面语言中,一些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其义往往可以相通,因而人们在训诂的实践中,可以根据这种声义的条贯解释字义,考订字音,  相似文献   

14.
古人“文献”二字,“文”谓文字,“献”谓贤人。古代学术之传承,一赖书籍,一赖师承。经学古文一派恪守科斗旧典,注重训诂,提倡实事求是;今文一派以口耳相传,其后不得已而著书,仍注重微言大义,提倡经世致用。清代衍为汉学、宋学,“汉学具有根柢,宋学具有精微”。近百年来学者隔断传统,厌弃经典,上不能通大义,下不能明训诂。虽然古书还偶有援引,古人观念也偶有借用,但往往自说自话,字面虽同,含义却不衔接,甚至有截然相反者,实则为对古代文明的误读。误读分为两个方面:一为不明文字训诂.书体书例,乃至于不通上下句便解章义,造成对古代文献的误读;一为不通古人学术宗旨,不能知人论世。乃至于利用古人替自己说话,造成对古人观念的误读。  相似文献   

15.
古代“士冠礼”上的祝福语“字辞”是后世“名字序”这一文体的滥觞,名字序用来说明名与字的含义以及二者的关系,表达对被命名、字的人的祝福和训诫。宋代名字序的写作达到了兴盛,并一直延续到元、明、清三代。名字序从形式到内容自由灵活,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体。  相似文献   

16.
“与”字是古汉语中常用的主要介词之一。前人对“与”字的研究,往往仅从训诂的角度对其进行单一训释,而《马氏文通》则站在了语法学的高度,从语法特点、介词宾语的位置、介词宾语的省略等几方面对其语法特点和搭配功能作了详细而系统的论述,比前人大大前进了一步,对后世的语法研究特别是介词研究颇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柆、拉、啦”三字有无源流关系,在各类语辞书中一般都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康熙字典》和《中华大字典》以前的语文辞书,均未见“啦”字;虽释“柆”和“拉”,但释义不全,且不注释“拉”与“拉”二字的源流关系。现当代通行的语文辞书,一般不收释“柆”字,即使个别辞书(如《汉语大字典》)收释,也仅照引大徐本《说文》有误的释义。现当代通行的语文辞书,虽然都收释了“拉”、“啦”二字,但也不训释二字的源流关系。本文拟利用前修之说,参以拙见,试释“柆”字本义以及考证“柆、拉、啦”三字的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18.
《字诂》、《义府》的训诂成就主要体现在校勘文字、考释文字形义、辨析文字音读、解释文献词语、考证方言、解释俗语、考证名物、考证典章制度、考证用典、分析句读和分析古书文例等方面皆多有创获。黄生训诂成就的取得,与其所运用的训诂方法和治学精神及其学术根底密切相关。善于运用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和秉持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构成了该书的训诂特色;于古音、古训考究淹通是黄生的学术根底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甲骨文市字下部从丐,上部从止,两部件之间或带有点状笔画,在构形上与周秦时期的市字相吻合。从辞例方面来考察,甲骨文中的市字用来表记时段之名。马王堆汉初帛书中表时辰名的“下失”,相当于睡虎地秦简中的“下市”;西汉时期的“日失”、“日日失”之名,大致相当于秦简《日书》中的“市日”,或径可上溯至殷卜辞中的“市”和“市日”。  相似文献   

20.
郭店楚简中有"刃"和"纫"两字,从先秦文献和音韵训诂的理论来看,这一字皆应读为"昵"训为"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