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油茶害虫名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福建省油茶害虫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并查阅了大量文献,记述我国油茶害虫、害螨290种,分属2纲9目62科。从分类系统看,以鳞翅目害虫(99种)、同翅目(94种)为多,各占34.62%和32.64%,并列出了每种害虫的中文名称、学名、油茶产区的分布,为控制油茶害虫的发生与危害提供相关的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2.
福建各茶区常见的天牛类害虫有黑跗眼天牛(Bacchisa atritarsis Pic)、四脊茶天牛(Trachylophus sinensis Gahan)、油茶红翅天牛(Erythrus blairi Gressitt)和楝树天牛Aeolesthes indula(Newman),其中黑跗眼天牛和四脊茶天牛以闽北武夷山区发生较普遍,油茶红翅天牛和楝树天牛以害油茶为主,亦偶害茶树。由于我国过去对天牛幼虫形态没有深入研究,上述幼虫种间区别较困难,往往需要长期饲养到成虫才能确切鉴定,给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实现油茶果实尺寸及大小分布的快速获取,提出一种基于相机拍摄的油茶果形状特征参数批量化提取方法。【方法】首先将采摘油茶果摆放于含刻度尺的背景板,利用相机快速获取油茶果图像并进行校正;然后利用Mask R-CNN模型对图像油茶果进行快速检测计数,根据生成的掩码采用椭圆拟合法统计油茶果特征参数(长轴长、短轴长、面积、周长)的像元个数;最后结合背景板刻度尺计算的像元大小,获取油茶果特征参数,同时利用实测值进行精度验证。【结果】Mask R-CNN模型的平均识别准确率和召回率分别为99.55%和91.19%,测度值为95.22%,满足用于统计油茶果形状特征参数的要求。对油茶果面积的估测精度最高,决定系数(R2)、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999 0、10.75 mm2、14.88 mm2;其次为周长和长轴长,短轴长的估测精度最低,其R2、MAE、RMSE分别为0.864 7、3.15 mm、3.74 mm。【结论】该方法实现了油茶果采摘后的快速准确计数以及形状特征参数的批量化提取,可为大量果实特征参数的快速准确检测提供参考,为指导油茶果实分级和快速测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6个油茶优良无性系种子脂肪酸组分与含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索式提取法提取了6个油茶优良无性系种子的脂肪,6个无性系GLR-CY3号、4号、27号、53号、56号、166号种子粗脂肪含量分别为其干重的39.13%、42.71%、44.69%、60.18%、48.07%和50.60%。再进行甲酯化处理,并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6个无性系种子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研究结果表明,油茶优良无性系种子中脂肪酸的主要组成是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在油茶中的含量很高;6个无性系种子中油酸、亚油酸、亚麻酸3种不饱和脂肪酸在脂肪总量中的含量分别为166号(90.16%)>4号(89.81%)>53号(89.12%)>27号(88.69%)>3号(88.47%)>56号(83.61%);茶油是非常优质的食用和药用资源;6个油茶优良无性系种子脂肪酸的比较同时也可为油茶的选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研究产自贵州、湖南和江西10种油茶籽仁含油率及其脂肪酸组成,为油茶选育与推广提供参考。采用索氏抽提法和气相色谱法分别检测样品的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油茶籽仁含油率为26.79%±0.16%~54.98%±0.76%,其中,浙江红花(ZHH)油茶籽仁含油率最高,贵州松桃正大(岑软)油茶(GCR)最低;油茶籽油中含有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其中,油酸是主要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0.82%±0.26%~84.13%±0.14%,引进品种(HYZ)油茶的油酸含量最高;亚油酸含量为4.62%±0.29%~16.2%±0.23%,GCR的亚油酸和α-亚麻酸含量最高;10种油茶籽油的棕榈酸含量为8.29%±0.04%~13.92%±0.26%;硬脂酸含量为1.38%±0.02%~2.80%±0.10%。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呈负相关,二者之和介于84.67%±0.19%~89.28%±0.04%。这些结果为油茶选育与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油茶枯为研究对象,研究油茶枯中油茶皂素和油茶多酚的综合提取工艺。采用醇-水提取,以得率为考察指标,考察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及乙醇浓度对油茶皂素和多酚得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优综合提取工艺。实验结果表明:油茶皂素及多酚的最优综合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2h、提取温度80℃、料液比1∶12、乙醇体积分数60%,在此工艺下,油茶皂素的得率为15.26%,油茶多酚的得率为0.52%(以山奈酚计)。  相似文献   

7.
低温对两种油茶的生理生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西油茶和湖南油茶为试验材料,研究在温度梯度下,两种油茶幼苗叶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油茶中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等抗氧化物酶的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1)温度使两种油茶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有所下降,但影响不明显.(2)低温处理后,广西油茶过氧化氢酶活性在20℃时最高,湖南油茶过氧化氢酶活性在15℃时最高;两种油茶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在20℃时最高;广西油茶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在15℃时最高,湖南油茶过氧化物酶活性在10℃时最高.  相似文献   

8.
以油茶壳为原料,氯化锌为活化剂,采用微波活化制备油茶壳基活性炭。通过测定活性炭的碘吸附值,探究了氯化锌活化剂质量浓度、微波辐照时间、活化剂浸渍时间对所制备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并将制得的最优活性炭进行铀吸附实验,通过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能谱分析(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EDS)、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FTIR)对油茶壳基活性炭进行表征,探讨其吸附铀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采用700 W的微波功率,当氯化锌活化剂质量浓度为300 g/L,活化剂浸渍时间为24 h,微波辐照时间为90 s时,所制得油茶壳基活性炭碘吸附值为769.9 mg/g;在溶液pH=6、初始铀质量浓度为5 mg/L、油茶壳基活性炭投加量为1 g/L、吸附时间为6 h时,油茶壳基活性炭对铀的吸附率为98.75%,铀的吸附量为4.94 mg/g。油茶壳基活性炭对U(Ⅵ)的吸附是一种以物理吸附、活性炭表面的-COOH、-OH等官能团与铀酰离子的络合作用并存的吸附方式。  相似文献   

9.
油茶熊蜂授粉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从欧州引种、在中国繁殖生产的熊蜂,为几个品种的油茶进行授粉试验,探索熊蜂为油茶授粉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在油茶花期试验地释放熊蜂,并给不同品种的油茶授粉。【结果】(1)熊蜂为油茶授粉后,不同品种之间坐果率差异较大,其中‘湘林210号’和‘长林4号’的坐果率和产量显著高于对照,而其他品种差异不显著;(2)熊蜂为油茶授粉的效果受蜂巢与树之间的方向影响较大,蜂巢东南方向的坐果率分别明显高于西北方向;在设置的范围内不同距离上熊蜂为‘湘林210号’和‘长林4号’授粉后坐果率大多差异不显著,仅‘湘林210号’在5 m处的坐果率显著高于30 m处的坐果率。(3)熊蜂为‘长林系’(多种长林品种混合)、‘湘林210号’和‘长林4号’油茶林授粉后,果实产量分别比对照显著提高72.39%、61.20%和28.39%。【结论】熊蜂不仅可以为油茶授粉,而且大幅度地提高了一些品种的坐果率和果实产量。  相似文献   

10.
油茶实象为油茶的主要害虫之一。广西植物研究所曾于1965年提出用金银花诱集其成虫的可能性,继而在1966年和1967年间又对白背桐诱集该虫的情况作了观察,发现这两种植物有良好的诱集效果。据观察,在野外可诱集油茶实象成虫的植物,除了金银花和白背桐外,尚有其它四种植物,但诱集力不及这两种植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深度学习方法开展基于叶片的油茶品种识别研究,开发油茶品系图像识别技术,为油茶品种鉴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自然光照条件下生长的11个油茶品种叶片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完整、无明显病虫害的叶片,以白色硬纸板为背景,利用智能手机对叶片的正、背面进行图像采集,通过可用性筛选去除无效图像,构建图像数量为2 791张的油茶叶片品种数据集,采用深度学习网络(GoogLeNet、ResNet)对11个油茶品种的叶片图像进行识别研究。【结果】GoogLeNet和ResNet网络均能满足基于叶片的油茶品种识别要求,总体识别准确率、召回率的调和平均值(F1)分别达94.0%和80.7%;其中GoogLeNet网络识别效果更好,平均准确率、召回率、多分类模型指标宏观F1(Macro F1)和微观F1(Micro F1)分别为94.1%、94.0%、94.0%和96.9%,其对油茶品种编号1和编号8的识别召回率高达100%。【结论】深度学习网络(GoogLeNet、ResNet)能够实现基...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新鲜油茶(Camellia oleifera)花粉为材料探究油茶液体授粉花粉液的配制方法,为实现无人机的辅助授粉提供可能。【方法】以广西广泛种植的“岑软2号”和“岑软3号”油茶新鲜花粉为材料,通过测定花粉液中花粉浓度与花粉生活力来确定最优的油茶液体授粉花粉液的配方。【结果】当花粉液中的黄原胶、蔗糖和硼酸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04%,10%和0.015%时,“岑软2号”和“岑软3号”油茶花粉的稳定性与生活力可以得到最有效地保持。【结论】最优油茶花粉液配方为油茶无人机辅助授粉提供了可能性,并可一定程度上解决因花粉资源限制而导致的油茶坐果率低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油茶基因组微卫星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油茶基因组约10%覆盖度的DNA序列进行微卫星查找,共获得11 344个重复单元长度为1~6碱基的微卫星。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这些微卫星序列分析发现:在油茶基因组中长度为二核苷酸的微卫星重复单元最为丰富,占27.1%;在单碱基重复和二碱基重复这两种类型中,最主要的优势重复单元分别是A/T以及AT/TA、AG/TC。三碱基、四碱基、五碱基重复类型中,(AAN)n、(AAAN)n和(AAAAN)n为对应的优势重复单元,这些优势重复单元中富含碱基A和T。油茶基因组中变异程度高的微卫星(长度≥20 bp)约占11.7%。分析还发现,除单核苷酸重复微卫星外,油茶基因组微卫星长度的变异速率与重复单元长度呈负相关,即油茶基因组中长度较短的微卫星变异速率较快,而较长的重复单元变异速度较慢,相对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14.
ISSR在油茶品种鉴别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子标记技术是准确鉴别油茶品种的重要手段之一。以湖南、湖北两省主要油茶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66个油茶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揭示了各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并对其进行了有效鉴别。结果表明:从100条引物中筛选出6条引物对66个油茶品种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获得了121条可以统计的扩增产物,其中多态性条带数(NPB)为112条,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2.56%(PPB),平均等位基因观察值为1.933 9,平均有效等位基因为1.650 9,基因多样性指数即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369 8,Shannon信息指数为0.541 7,说明油茶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根据扩增图谱条带的有无、多少和不同引物提供的谱带类型组合对供试油茶品种进行了鉴别。  相似文献   

15.
通过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整理了危害我国杉木的害虫名录(二),主要包括昆虫纲(Isecta)鞘翅目(Coleoptera)害虫18科101属142种。并列出每种害虫的中名、学名和分布省份,为杉木的鞘翅目害虫的监测与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信阳市油茶园灯下昆虫群落多样性及动态,于2015年5月-2016年10月采取诱虫灯诱集的方法对信阳市油茶主要产区昆虫群落开展系统调查.结果表明:信阳市油茶园灯下昆虫共9目55科120种,主要以鳞翅目和鞘翅目昆虫为主,占总科数的60%,占总物种数的69.17%;为害油茶的主要优势种为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螺纹蓑蛾Clania crameri、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茶蓑蛾Clania minuscula等; 6、7、8月三个月份为油茶园昆虫活动的高峰期,Shannon多样性指数2016年整体上要高于2015年,2015年为6月份最高,达4.1067,2016年为7月份最高,达4.3994,均匀度指数波动也较为平稳,2015年为6月份最高,达0.8213,2016年为8月份最高,达0.9337.本研究为该区域油茶害虫的监测预报与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普通油茶染色体制片技术优化及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染色体是种内品种变异的遗传物质基础,明确普通油茶主栽品种染色体倍性及核型特征,可为育种和栽培中品种配置提供依据。【方法】以普通油茶3个主栽品种(‘华硕’、‘华鑫’、‘华金’)的扦插苗和实生苗根尖为试材,对油茶染色体制片技术实验进行优化,对3个品种进行核型分析。【结果】①改良的去壁低渗火焰干燥法更适合普通油茶染色体制片,根尖以0.002 mol/L 8-羟基喹啉预处理5~6 h,1.75%纤维素酶和1.75%果胶酶酶解120 min,蒸馏水后低渗30 min,制片效果最佳。②3个品种扦插苗染色体数目均为2n=6x=90,为六倍体,而3个品种的实生苗染色体数目为90、87、85和75等。③对扦插苗根尖细胞中期分裂相进行核型分析可知,‘华硕’、‘华鑫’核型都为2A,‘华金’核型为2B,核型公式分别为2n=90=63m(3SAT)+27sm(‘华硕’)、2n=90=58m(SAT)+32sm(‘华鑫’)、2n=90=64m+26sm(SAT)(‘华金’),核型不对称系数分别是61.73%(‘华硕’)、61.13%(‘华鑫’)、61.44%(‘华金’)。【结论】优化的去壁低渗火焰干燥法更适合于普通油茶染色体制片,‘华硕’、‘华鑫’、‘华金’均为六倍体,而其实生后代会发生倍性分离。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普通油茶的倍性与核型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2011~2014年对井冈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毛竹林内害虫进行初步调查,发现有毛竹害虫8目48科108属127种。按多样性来看,鳞翅目最高(包含15科39属52种),占全部种类的40.94%,其次是半翅目(包含9科30属32种)和鞘翅目(包含7科17属20种)。从危害部位来看,叶、杆类害虫为主,占害虫总数的88.19%。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害虫危害较小,仅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青脊竹蝗(Ceracris nigricornis)、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刚竹毒蛾(Pantana phyllostachysae)等危害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探讨小果油茶农家品种间的进化关系,对小果油茶农家品种的花粉形态及其与果实主要经济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并初步分析了小果油茶农家品种与其近缘物种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小果油茶农家品种的花粉形态、极面观、赤道面观相似,均具有山茶属花粉的种属特征,但花粉粒表面纹饰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品种间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小果油茶农家品种花粉粒极轴长(P)和P/E值(E赤道轴长)分别与果横径、果纵径、单果质量、果皮厚度、鲜果含油率、出仁率等果实主要经济性状间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与其他性状相关不显著。与36个山茶属物种花粉相比较,发现小果油茶农家品种的花粉粒大小与连蕊茶组、短柱茶组、糙果茶组、瘤果茶组、毛蕊茶组、原始山茶组、古茶组、金花茶组及茶组的大部分种相差甚远,但与油茶组和红山茶组的大部分种相似,表明小果油茶与油茶组和红山茶组的大部分种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20.
通过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整理了危害我国杉木的害虫名录(一),计7目47科110属151种。其中昆虫纲(Isecta)146种,包括直翅目(Orthoptera)4科10种、等翅目(Isoptera)3科27种、半翅目(Hemiptera)14科49种、鳞翅目(Lepidoptera)20科57种、双翅目(Diptera)2科2种和膜翅目(Hymenoptera)1科1种;以及蛛形纲(Arachnida)蜱螨目(Acarina)3科4属5种。并列出每种害虫的中名、学名和分布省份,为杉木害虫的监测与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