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李金坤 《武陵学刊:社会科学版》2012,(6):103-108
作为中国文学浪漫主义源头的屈骚,其诗歌意境的营造主要借助于自然形态、社会形态、历史形态、神话形态这四大精神家园之媒介,在诗人溯古探今、上天入地的不息追寻中,强烈抒发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固持操守、忠君爱国的深厚感情,从而形成具有崇高、悲壮、凄怆意蕴的屈骚意境审美特征。屈骚意境,经过杜甫的潜心揣摩与自然融通,形成了其诗所蕴含的崇高悲壮、沉郁顿挫风格的意境之美,从而使其诗歌别具骚雅之魂魄而焕发出空前的艺术生命光彩。 相似文献
2.
3.
新移民作家严歌苓在其文学创作中,更青睐于对悲剧的写作。因严歌苓兼具中西方文化的深厚修养,使其在悲剧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悲剧审美特性:一、“冷静忧伤”的悲剧书写;二、“卓别林”式的悲剧语调;三、诗意与悲悯交织的悲剧意境。 相似文献
4.
辛弃疾和屈原都是中国古代文坛上的卓越诗人。屈之骚赋多含幽怨之作,而辛弃疾正因为在许多方面与屈有着相似性,故其词作受屈骚之熏陶较深,在接受的同时,其作品也呈现一种中国古代传统“怨”诗的色彩,并表现出自己的悲剧性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5.
贾宝玉体现了曹雪芹的悲剧感受.<红楼梦>的价值在于写了美的毁灭,是真正的悲剧.<红楼梦>的悲剧美在艺术上表现出朦胧美、意境美和诗意美. 相似文献
6.
从传统文化的整体高度观照,屈原悲剧精神是中国悲剧精神的典范,它继承了儒道精神又超越了儒道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除儒道释之外的极其重要的支点. 相似文献
7.
屈原和司马迁分别是战国末期楚国和西汉武帝时期的文学家。他们身上都弥漫着深沉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集中体现在他们的悲剧命运和他们对待悲剧命运的态度这两个方面。屈原的悲剧是乱世之悲。司马迁的悲剧是盛世之悲。两人的悲剧实质上都是源于个人人格与黑暗势力的冲突。面对悲剧命运,屈原选择了自沉汨罗,以死“殉道”;司马迁则选择了忍辱著书,用生“矢志”。他们都在“发愤”中发泄了自己的情感,并最终寻求到了各自的解脱。 相似文献
8.
9.
悲剧意识是林徽因小说共通的特征,追根溯源,这不仅和她个人破碎的童年记忆有关,还受到集体记忆.即西方浪漫主义作家创作的影响。她的小说深刻展现了人物背后的社会悲剧和人物自身的命运悲剧这两种悲剧形态,并善于运用纷繁的意象营造一种感伤氛围,增强人物的悲剧色彩,从而使文本具有独特的审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辛弃疾和屈原都是中国古代文坛上的卓越诗人.屈之骚赋多含幽怨之作,而辛弃疾正因为在许多方面与屈有着相似性,故其词作受屈骚之熏陶较深,在接受的同时,其作品也呈现一种中国古代传统"怨"诗的色彩,并表现出自己的悲剧性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1.
辛弃疾和屈原都是中国古代文坛上的卓越诗人。屈之骚赋多含幽怨之作,而辛弃疾正因为在许多方面与屈有着相似性,故其词作受屈骚之熏陶较深,在接受的同时,其作品也呈现一种中国古代传统“怨”诗的色彩,并表现出自己的悲剧性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2.
左利利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24(5):56-58
《离骚》是一首不朽的抒情长诗,但它更是一种崇高的艺术——悲剧.《离骚》这首抒情长诗充分地展示了悲剧人物屈原突出的人格与当时恶劣社会环境的剧烈冲突,表现出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的崇高的美. 相似文献
13.
悲剧之美——论海明威文学作品创作中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是一个极具悲剧意识的作家,从他的成长环境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分析其悲剧意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海明威的悲剧意识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明显的体现;但海明威的作品之所以震撼人心,其根本原因在于作者在精神诉求方面将浓烈的悲剧色彩与无畏的行动精神相结合,从而产生美学意义上的崇高之美。 相似文献
14.
浅谈电影艺术中的悲剧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爽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3(5):93-96
从对悲剧起源的寻求出发,探析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的内涵,通过对影片进行个案分析,结合电影艺术的特点,探讨、品味电影中的悲剧美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伍联群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1)
本文通过对窦娥三大悲剧的成因及其特征的分析和探讨,着重从美学的角度论述了窦娥这一不朽形象的悲剧美的体现,及其在时空上表现出来的永恒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悲剧是在社会冲突中产生的,而一切社会冲突却并不是都具有悲剧性,只有在一定历史时期,善与恶两种社会力量进行不可调和的斗争,在斗争中恶势力暂时压倒了善势力,善势力在为自己开辟道路的斗争中,付出了严重的代价,这样,才具有悲剧性。 相似文献
18.
熊元义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5,27(1):53-59
黑格尔总结和概括了三种悲剧冲突类型,但他提倡悲剧表现两种对立的理想或“普遍力量”的冲突和调解,而冲突的解决就是使代表片面理想的人物遭受痛苦或毁灭。悲剧人物作为个人虽遭到毁灭,他所代表的理想却不因此而毁灭。所以悲剧的结局是一种灾难和痛苦,却仍是一种“调和”或“水恒正义”的胜利。 相似文献
19.
《还乡》的悲剧艺术魅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还乡》是托马斯·哈代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悲剧性作品。作者以一种凝重,忧郁而惆怅的笔调,描写了爱敦荒原上的“现代人”与亘古不变的荒原的激烈碰撞,演绎了一幕惊天地泣鬼神的人生悲剧,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武俊丽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0(2):110-111
元散曲作品作为精讲篇目被选入中师教材,如何引导学生去领悟它的魅力。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扣紧元散曲浓烈直露、真挚感人的情感表达方式来赏析,其次是颇具匠心的意象选择,再次是直白明朗、音韵和谐的语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