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西欧各国在中世纪后期就先后完成了统一,而德意志直至近代仍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严重阻碍了德意志各邦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因此,实现统一,成为德意志邦国迫在眉睫的问题。在德意志诸邦中,普鲁士邦国通过废除农奴制、积极推进工业发展、改革税制、建立关税同盟等措施使普鲁士脱颖而出,成为德意志地区经济实力最强大的邦国,为普鲁士统一德国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2.
“第三帝国”(德语为das Dritte Reich),现特指1933至1945年德国纳粹统治时期。 德国自公元919年正式立国到纳粹统治之前,在其历史上曾有过两个帝国,即“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和“德意志帝国”。前一帝国从公元962年萨克森王朝鄂图一世在罗马让教皇给他加冕称为“罗马皇帝”起,至1806年哈布斯堡王朝皇帝弗里德里布二世因败于拿破仑被迫放弃“罗马皇帝”称号止。后一帝国从公元1871年俾斯麦统一德国,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起,至1919年帝国霍亨索伦王朝在11月革命中崩溃,德皇威廉二世逃往荷兰止。 希特勒把他所建立的法西斯统治称作“第三帝国”。《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书作者称希  相似文献   

3.
1845——1846年,是马克思认识论思想的重要转折点,马克思写于布鲁塞尔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提纲》、《形态》)就是这个转折点的代表作.由于当时英、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已取得胜利,而德国还处于封建的普鲁士王朝的统治下,迫切需要进行改变现状的革命运动,使得积极参加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能够适应现实的需要而提出科学的认识论.同时,由于马克思和恩格  相似文献   

4.
第三帝国     
“第三帝国”是希特勒的党徒对他们法西斯独裁统治下的德国的称呼。他们称“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九六二至一八○六年)为“第一帝国”,称一八七一年由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建立、一九一八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后垮台的德意志帝国,为“第二帝国”。希特勒继承“第二帝国”  相似文献   

5.
新生活运动是蒋介石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企图以中国固有的儒家文化掺和西方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某些生活方式和德意志法西斯精神从思想上完成统一的一次尝试;是配合国民党的政治、军事政策,加强地方统治与反共、反人民的辅助手段;抗战时期也在客观上支持了抗战。其在民国史研究领域是应有一席之地的。  相似文献   

6.
刘怡 《世界博览》2009,(19):19-19
1848~1849年的普鲁士革命是一个酝酿已久的必然性事件,但其过程却显得格外离奇。长达数年的失业和普遍经济困难令大部分农民以及手工业者愤愤不平,野心勃勃的黑格尔派知识分子忙着煽风点火,鼓吹树立人民主权、建立全德宪法国家。至于强硬、保守的贵族党,形成了一种不负责任的浪漫主义情结,认为与民众之间的“协商”是有合理性的,也是重新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国家所必需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忧郁而脱离实际,认为城市里充满了反政府分子,农村却是忠诚而可靠的,他决心通过制宪与这些“忠实的奴仆们”重新建立信任关系。  相似文献   

7.
维也纳会议所确定的"正统主义""均势原则"等原则决定了德意志内部非官方的统一力量遭到镇压,不可能领导运动,自下而上的道路行不通。而普奥两邦的争霸也使联邦统一成为不可能实现的选择。而维也纳会议对于领土的划分却在实际上有利于普鲁士成为一个更加纯粹意义上的德意志邦国,领导德意志统一成为可能。总的来说,维也纳体系决定了由普鲁士来担负统一的领导角色。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在德国-丹麦战争、普鲁士-奥地利战争中和德意志最终统一的过程中,俾斯麦利用他纵横捭阖的外交手段达到了他希望达到的效果,使他的外交手段成为一种艺术。俾斯麦正是通过自己的外交艺术使得德国统一并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9.
俾斯麦就任普鲁士首相期间 ,德意志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国家的统一。他作为国家统一的代表者和领导者 ,顺应了历史潮流 ,审时度势 ,对内采取“铁血政策”,坚决制止阻碍德国统一的强大的国内反动势力 ,对外采取既联合又进攻的策略 ,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 ,消除了他们对德国统一的干涉 ,进而达到了统一德国的目的。尽管统一后的德国还保留着普鲁士的封建势力和军国主义传统 ,但统一毕竟是一个进步的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10.
德国如何吸引和培育优秀科技人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国一向具有重视人才的传统.19世纪初叶,当拿破仑的军队迫使德国陷入崩溃的边缘时,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却对一群刚刚从哈勒大学逃出来的教授慷慨陈词:"我们的国家可以用精神上的力量来弥补物质上的损失,你们是德意志存在和强大的理由".  相似文献   

11.
拿破仑战争是德意志“除旧布新”的良药,拿破仑战争影响下的德意志内部改革则使其强大起来,伴随拿破仑战争传播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使德意志民族意识迅速觉醒,德意志民族真正崛起了。  相似文献   

12.
回顾德意志历史,整个18世纪普鲁士四处征战,扩充领土;19世纪中叶,"铁血宰相"——俾斯麦通过三次王朝战争解决了德国历史上长期悬而未决的统一问题;20世纪德国两度成为发动世界大战的元凶。尤其是在纳粹暴政期间,法西斯主义曾给德国乃至世界人民带来空前灾难。透过德意志这部"军号和战鼓"的历史,不难发现这一切无一不与军国主义传统有关。因此,本文探讨军国主义传统的演变过程,并最终走向末路,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德国的历史和现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复杂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的实质是丹麦和德意志民族主义者为争夺两公国的归属问题。它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1800——1852年为第一个阶段,发生了1848——1849年第一次普丹战争,1852年伦敦协定规定丹麦王位继承人,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在丹麦国王统一领导下各自与丹麦联合;1863—1878年为第二个阶段,1864年发生了第二次普丹战争和1866年普奥战争。第二次普丹战争使丹麦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和劳恩堡交给普奥两国共管,普奥战争使奥地利放弃与普鲁士共治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的权利,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基本解决;1919——1945年为第三个阶段,一战后凡尔赛和约规定在石勒苏益格北部和中部举行全民公决以决定其归属,石勒苏益格北部重归丹麦。1945年丹麦政府主动放弃收回石勒苏益格南部的机会,石勒苏益格南部仍归属德意志,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最终解决。  相似文献   

14.
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着意志品质偏低, 道德意志薄弱的现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高校道德教育应以培养锻炼道德意志为开端, 从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等多方面去强化道德意志教育的实践性。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出有坚强道德意志、优良道德品质的跨世纪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5.
波兰的历史充满着异国统治的奴役和血泪,因而也充满着爱国志士的英勇斗争和壮烈牺牲。波兰于十世纪末形成封建王国。在1772年、1793年和1795年三次被它的邻国帝俄、普鲁士和奥地利瓜分。第一次,普鲁士侵吞了格但斯克一带,奥地利吞噬了波兰南部,帝俄占有了白俄罗斯地区。第二次,虽然史称三国瓜分,实际上奥地利正忙于对付法国,没有参与其事。第三次,三国把波兰领土分割完毕,波兰遂亡国。  相似文献   

16.
太阳能驱动蒸发的出现为水的净化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设计兼备光热性能与光降解性能的太阳能驱动水处理材料逐渐成为水处理方向的研究热点.本文中合成普鲁士蓝,并考察其光热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普鲁士蓝有优异的光热性能,计算光热转换效率为73.73%.以亚甲基蓝为污染物模型,以H2O2为氧化剂,考察普鲁士蓝在太阳光照射条件下对亚甲基蓝的降解性能.实验发现在2 h内,亚甲基蓝降解完全.因此,普鲁士蓝有望作为太阳能驱动水处理材料,在太阳能污水净化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形态>)中,马克思通过时"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论述了(一般)意识形态理论.在本质上,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一整套思想体系,虚假性是其主体特征.<形态>基本上是在这层否定意义上来展开意识形态批判的,这层涵义一般被命名为意识形态的经典定义.<形态>的意识形态概念是复义的,之后马克思的研究重点逐步转向世俗的经济生活,意识形态批判逐渐发生理论转向,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话语空间和启发.  相似文献   

18.
德意志民族化是在内部分裂落后、外部面临强大压力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在营造、传播和普及民族文化而构建起文化民族主义观念基础上,最后完成政治统一而实现的.德意志民族化模式是后起民族国家民族化的典型模式.后起民族国家民族化所面临的环境、所经历的过程和采用的方式都和德意志民族化相似.德意志民族化模式存在的弊端也同样在其他后起民族国家民族化中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19.
泛德意志民族主义宣扬生存空间,种族主义和战争万能的理论,为德国发动帝国主义战争,建立大德意志帝国制造理论依据。其所谓“世界政策”是它的集中政治表现。各政党朝着泛德意志民族主义方向发展和泛德意志民族主义组织的不断出现是它的组织表现。泛德意志民族主义标志着近代德国民族主义完全走向反动,它推动德国走向帝国主义战争之路。  相似文献   

20.
约自14世纪起,德意志和中欧的商业贸易开始步入繁荣期,并在之后的两个世纪里一度成为欧洲的商业中心之一。在商业贸易兴盛的同时,德意志和中欧的各类手工业和采矿业也迅速发展,工业经济亦步入繁荣期。但约自16世纪末期起,德意志和中欧的工商业经济开始衰弱。这一方面是因为汉萨同盟的商业贸易缺乏有力的工业支撑,且贸易特权逐渐丧失;另一方面是新航路开辟引起的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严重打击了德意志和中欧的工商业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