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密度泛函B3P86方法,对H(D)、C、O采用6-311++G**,对Pd采用相对论有效势SDD基集合进行理论计算, 得到PdH(PdD)、PdCO、H2、D2、CO等分子的平衡几何和离解能。利用电子-振动近似理论,分别计算了在不同温度下Pd与氢、Pd与氘、以及Pd与CO反应的平衡常数及平衡分压。进而利用同时反应的热力学理论,研究Pd与H2、D2、CO同时反应的平衡组份、平衡分压力及其排代效应和相互耦合竞争效应。  相似文献   

2.
应用密度泛函B3P86方法,对H(D)、C、O采用6-311++G~(**),对Pd采用相对论有效势SDD基集合进行理论计算,得到PdH(PdD)、PdCO、H_2、D_2、CO等分子的平衡几何和离解能.利用电子-振动近似理论,分别计算了在不同温度下Pd与氢、Pd与氘、以及Pd与CO反应的平衡常数及平衡分压.进而利用同时反应的热力学理论,研究Pd与H_2、D_2、CO同时反应的平衡组份、平衡分压力及其排代效应和相互耦合竞争效应.  相似文献   

3.
针对 TiCl_4 在氧中燃烧获得TiO_2 的管式反应器特点,建立过程的热力学研究方法,导出系统平衡温度和平衡转化率计算式,推定反应表观频率因子。对年产 1000 t工业试验规模的反应系统进行计算,得出不同边界散热条件下反应流动过程的 TiO_2 平衡转化率和介质平衡温度,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这一方法避开反应动力学等过程机理的复杂因素,更适用于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4.
利用从头算方法,对多通道反应体系Cl CH2ICl的反应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在MP2/3-21G(d,p)水平下,优化了反应物、络合物、产物和过渡态的几何构型,并对得到的平衡几何构型进行了简谐振动频率分析.在相同水平下,以过渡态为出发点,通过内禀反应坐标理论计算了反应的最小能量路径.并且在QCISD(T)/MIDIX高水平下进行了单点能量校正.结果表明:反应存在6条可行的反应通道,其中生成ICl和CH2Cl的通道为主反应通道,其他反应通道为次要反应通道.  相似文献   

5.
原始几何图案主要装饰在黑陶和印纹陶上,运线流畅,色泽单纯,明快谐和。在艺术的处理上,已初步的体现出多样统一、对比调和、平衡对称等特点。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审美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几何图案的装饰也随之变化,不管是艺术瓷还是日用瓷,几何图案的都有看广泛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硝基烷烃互变异构的量子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MNDO方法研究了硝基烷烃分子中α-H原子的[1,3]迁移反应,用Pulay方法优化了反应物和产物的平衡几何构型,算得了反应途径,获得了过渡态,由虚振动模式对过渡态进行了确证。计算了该反应的热力学参量,进一步谁了该反应发生的可能性及和反应历程。  相似文献   

7.
利用从头算方法,对多通道反应体系Cl十CH3I的反应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在MP2/3—21G^**水平下,优化了反应物、络合物、生成物和过渡态的几何构型,并对得到的平衡几何构型进行了简谐振动频率分析.在相同水平下以过渡态为出发点,通过内禀反应坐标理论,计算了反应的最小能量路径.并且在QCISD(T)/MIDIx高水平下进行了单点能量校正,对反应分子静电势拓扑图及各反应通道反应能垒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反应存在4条可行的反应通道,其中氢提取反应通道生成HCl和CH3I为主反应通道,其他反应通道为次反应通道;CH3I中的H原子被Cl原子取代后,使碳氢键变得更为活泼.  相似文献   

8.
利用从头算方法,对多通道反应体系Cl+CH3I的反应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在MP2/3-21G**水平下,优化了反应物、络合物、生成物和过渡态的几何构型,并对得到的平衡几何构型进行了篱谐振动频率分析.在相同水平下以过渡态为出发点,通过内禀反应坐标理论,计算了反应的最小能量路径.并且在QCISD(T)/MIDIX高水平下进行了单点能量校正,对反应分子静电势拓扑图及各反应通道反应能垒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反应存在4条可行的反应通道,其中氢提取反应通道生成HCl和CH2I为主反应通道,其他反应通道为次反应通道;CH3I中的H原子被Cl原子取代后,使碳氢键变得更为活泼.  相似文献   

9.
醇胺法碳捕集工艺解吸塔能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吸塔的能耗是评价醇胺法的重要技术指标。针对解吸塔反应精馏的特点,在MESH方程(质量平衡方程、相平衡方程、摩尔分数归一化方程、能量平衡方程)中加入反应项建立平衡级静态模型,得到与再生能耗相关的直接因素,定性分析这些因素对再生能耗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生能耗主要集中在解吸塔内升温吸热和解吸化学吸热过程,且MEA浓度、塔底压力等参数对能耗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等反应规律的学科,若想在数学教学中了解图形的变化规律,就需要运用到几何直观。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几何直观能够借助图形对题目进行描述,通过利用几何图形的特点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并解答问题,将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几何直观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1.
用AM1和MNDO两种分子轨道计算方法,对可作为Mannich反应胺组分的13个化合物分子的平衡几何(构型)进行了能量梯度全优化计算,所得结果彼此相符,与已有的一些实验数据也很一致。本文对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采用唐敖庆提出的HMO模型.算得[1,3]б同迁移过程中分子轨道能量及系数随反应坐标变化.但对反应坐标入=0.5时出现的偶然简并性相应的前线轨道,采用陈志行等的系数.对过渡态的分子几何,采用MNDO全几何优化计算结果.加上其它分子几何及原子轨道补充暇设.绘制了反应过程中分子轨道界面图.  相似文献   

13.
采用矢量分析方法讨论了空间任意力系矩式平衡方程相互独立的几何条件,首先给出了空间直线之间线性相关的几何条件,然后推导出空间力系六矩式平衡方程对取矩轴之间几何关系的限制条件,并指出力矩平衡方程相互独立的充要条件是取矩轴所在直线一定线性无关。  相似文献   

14.
固体复合材料中残余甲醛萃取及分析方法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顶空 -气液平衡原理 ,探讨了固体材料中残余甲醛的萃取条件及其影响萃取率的主要因素 (温度、平衡时间、样品几何尺寸等参数 ) ,确定了萃取的最佳条件 ,实现了固体复合材料中残余微量甲醛的高效萃取 .针对甲醛的两种分析方法 ,对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的原理、衍生反应和应用性进行了系统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 :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和HPLC的测试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 ,方法检测限均为 0 .5mg·kg-1.在相同加标条件下 ,前者的加标回收率为 :91.4 %~ 10 0 % ,后者则为 :95 .8%~ 10 3% .实际应用时应根据样品特点及实验室的仪器条件合理选择分析方法 .  相似文献   

15.
应用二次组态相关(QCISD)方法,采用D95(3df,3pd)基组对SiH分子和SiH2分子的结构进行优化,得到了它们的平衡几何构型和谐振频率.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SiH分子的Murrell-Sorbie势能函数,在此基础上导出光谱数据和力常数;并通过多体展式理论导出SiH2分子的势能函数,正确地反应了其平衡构型特征.  相似文献   

16.
用从头算CCSD(T)方法和aug-cc-pVTZ基函数对MgH2分子的结构进行优化,得到其平衡几何构型和谐振频率.根据原子分子反应静力学原理得到可能的电子状态和基态分子的离解极限.并用多体展式理论导出MgH2基态分子的解析势能函数.  相似文献   

17.
MgH2基态分子结构与势能函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从头算CCSD(T)方法和aug-cc-pVTZ基函数对MgH2分子的结构进行优化,得到其平衡几何构型和谐振频率.根据原子分子反应静力学原理得到可能的电子状态和基态分子的离解极限.并用多体展式理论导出MgH2基态分子的解析势能函数.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单阐述了用自由能最小化方法来计算复杂反应体系平衡组成的原理。在数学上采用了线性化迭代方法,即把极值化列出的非线性方程组近似为线性方程组进行迭代求解。用BASIC语言设计了计算程序,对甲烷造气反应体系上机运行,给出了不同温度下平衡组成及组成温度关系曲线。最后对复杂反应体系平衡计算中解的唯一性、初始平衡估计值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苏波  钱若军  林智斌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7,41(11):1335-1337,1347
为求解索杆体系在成形过程中存在的几何位移,系统地研究了几何位移计算理论.分别根据余能原理和虚功原理,导出了发生几何位移时系统的变形协调方程和等价不平衡方程,构成了几何位移求解的理论基础;归纳了求解几何位移的3类约束条件:松弛条件,定量约束条件,定向约束条件.几何位移的求解可归结为根据系统等价不平衡方程不断修正几何位移模态、使之满足系统变形协调条件和约束条件的迭代过程.算例分析表明,所研究的理论可准确计算出系统形态变化中的几何位移,实现对索杆体系的成形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UHF/6-31G(d)水平上,优化了Si2H4 →Si2H2 H2小分子反应的反应物、产物及其过渡态的几何构型;同时用高斯计算程序,得到了该反应的内禀反应坐标(IRC),从而确定了反应的具体路径,并得到了该反应的活化能;最后运用对Mulliken电荷分布的方法确定了反应物和产物中的电荷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