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 Edwards)又名河蟹、螃蟹、毛蟹、大闸蟹。分类学上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该属中最为常见的有4种,分别为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直额绒螯蟹和狭额绒螯蟹。其中以中华绒螯蟹的个体最大,经济价值最高。我国的河蟹按不同的水系可分为长江、辽河、瓯江、闽江、珠江和黄河等种群,其中以江苏的阳  相似文献   

2.
螃蟹档案     
名称:"河蟹"通称"螃蟹",也称"毛蟹"、"绒螯蟹"。科名:方蟹科纲名:甲壳纲体貌:头胸甲方圆形,一般长达6—7厘米以上,褐绿色。螯足强大,密生绒毛;步足长而侧扁。习性:穴居江河湖荡的泥岸内。秋末冬初成熟个体迁移到浅海中交配繁殖。卵于翌年3—5月孵化。蟹苗从海中迁入淡水,发育而成幼蟹。  相似文献   

3.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 Edwards)又名河蟹、螃蟹、毛蟹、大闸蟹。分类学上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  相似文献   

4.
为了获取中华绒螯蟹群体遗传多态性的基本数据,寻找合适的遗传标记区分不同种类及不同水系的河蟹种群,采用微卫星DNA分型技术,对江苏地区两个地理种群(本地种与荷兰种)的中华绒螯蟹共计140个样本,通过DNA提取、PCR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检测的方法,进行了两个微卫星基因座(Esin 67和Esin 87)的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本地种与荷兰种的两个微卫星基因座均有较好的多态性;在Esin 67基因座中,本地种和荷兰种绒螯蟹均有8个等位基因,两组的最高频率等位基因均为8重复序列;在Esin 87基因座中,本地种绒螯蟹有9个等位基因,荷兰种有7个等位基因,两组的最高频率等位基因均为9重复序列.同时中华绒螯蟹荷兰种这两个基因座的杂合度和多态性信息含量均高于本地种.这些结果提示了江苏本地的绒螯蟹可能受到其它地区河蟹的种质污染,基因多态性下降,因此需要加强对种质资源遗传变异的深入研究,以便采取措施对河蟹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5.
绒螯蟹主要有新绒螯蟹属(Neoeriocheir)和绒螯蟹属(Eriocheir)两个有效属,新绒螯蟹属仅有狭颚绒螯蟹(N.leptognatha)一个有效种,绒螯蟹属有直额绒螯蟹(E.recta)和日本绒螯蟹(E.japonica)两个有效种,日本绒螯蟹有日本绒螯蟹指名亚种,日本绒螯蟹中华亚种和日本绒螯蟹合浦亚种3个不同的地理亚种.分布在我国大陆的是日本绒螯蟹中华亚种和日本绒螯蟹合浦亚种.中华绒螯蟹在我国大陆被按水系分成南方组与北方组,组内水系间为同种不同地理种群.利用RAPD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鉴别出中华绒螯蟹的中华亚种和合浦亚种,各种群间的鉴别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绒螯蟹属的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绒螯蟹的亚种、种及属的划分和界定进行了讨论 ,介绍了绒螯蟹属的研究简史 ,以及近几年在绒螯蟹可持续利用研究和该属通过形态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在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  相似文献   

7.
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sinensis)俗称河蟹、毛蟹。隶属于甲壳纲 (Crustacea) ,十足目 (Decapoda) ,方蟹科(广义 ) (Grapsidae ,s.l.) [1] 。主要分布于以中国为主要分布地的远东地区 ,以及欧洲北部沿海各国和北美洲。是最重要的经济甲壳动物之一 ,也是我国最具增养殖前景的一种蟹类。对它的研究较为广泛 ,曾有学者在光镜下描述过中华绒螯蟹的形态 ,并记录过其触角的特征 ,但专门研究其触角的报道则无[2~ 6] 。本文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中华绒螯蟹成体的触角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观察研究 ,并且和其…  相似文献   

8.
河蟹又称中华绒螯蟹,是我国的水产珍品。不仅国内人民爱吃,也是出口创汇的紧俏货。为了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河蟹现已基本上作到人工养殖。但养殖蟹的质量远远不及野生蟹,因此保护河蟹自然资源仍然是十分重要的任务。要有效地保护河蟹资源,就必须掌握河蟹的生活史。河蟹的一生是十分复杂的。分布在我国江南一带的野生蟹每当秋冬之交,成熟的雌雄个体陆陆续续到达长江和钱塘江等河口浅海去交配。雌蟹产出许多受精卵,卵并不落入水中,而是堆积抱裹在“蟹脐”(蟹的腹部)之内。这时的母蟹便钻入海底泥沙内,不吃不动,静待卵的孵化。到第二年春  相似文献   

9.
杨思谅 《大自然》1989,(4):10-13
每当丹桂飘香,秋菊怒放时节,我国沿海及通海河川沿岸城镇,河蟹纷纷上市,为人们增添了一道美味佳肴.我国人民嗜蟹由来已久.宋朝付肱在他的《蟹谱》总论中写道:"蟚蚏者,二月三月之盛出于海涂,吴俗尤所嗜."唐朝陆龟蒙也有"药杯应阻蟹螯香,却乞江边采捕郎"诗句,似乎已到了嗜蟹如命的地步.人们对蟹的这种嗜好,究其原因,大概除了蟹肉鲜美之外,还在于河蟹上市时间"合适".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常把持螯观菊咏螃蟹当作一种雅趣."红楼梦"第38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衡蕪讽和螃蟹咏"对吃蟹、观花、咏诗作赋的场景作了极生动的描绘.如今,我们虽然不必附庸风雅,也来个咏诗作赋,然而,当这天高气爽时节,三五朋友相聚,蒸上几只螃蟹,对着怒放的秋菊,也来个持螯赏菊话螃蟹,这未尝不是一种难得的乐趣.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陆绒螯蟹线粒体16SrDNA序列变异与分子鉴定标记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选取了中国大陆东部6个水系合计110个绒螯蟹个体,通过DNA序列测定和PCR/RFLP分析,对线粒体16S rDNA部分片段的序列变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401bp的16S rDNA片段中,合浦绒螯蟹(Eriocheir japonica hepuensis)与中华绒螯蟹(E.j.sinensis)之间存在3~4个固定的碱基替代;合浦绒螯蟹的闽江、九龙江和南流江种群之间未发现碱基变异,表现为1种单元型(C型);中华绒螯蟹长江和辽河的种群中,有1个固定的碱基替代,表现为A,B两种单元型.单元型之间的碱基变异反映了绒螯蟹地理种群之间的遗传歧异.经Dra I酶切形成的16S rDNA酶切片段差异,为2个亚种的鉴定提供了一种准确、简捷的DNA分子标记.对长江水系部分水域绒螯蟹的分子鉴定提示,长江下游至长江口以中华绒螯蟹的2个单元型为主,但已混有合浦绒螯蟹的单元型.在江苏、安徽渔场中的饲养种群分别属于单元型A型和B型.16S rDNA的PCR/RFLP差异可作为正确鉴定中华绒螯蟹和合浦绒螯蟹的分子鉴定标记;16S rDNA片段中1个固定位点的碱基替代可作为区分中华绒螯蟹两种单元型的分子鉴定标记.  相似文献   

11.
合浦绒螯蟹Eriocheir hepuensis 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野外调查和养殖试验观察确知合浦绒螯蟹的成体及各期幼体的形态构造均介于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之间,是绒螯蟹属的一个物种,故将其学名由“日本绒螯蟹合浦亚种”改为“合浦绒螯蟹”(Eriocheir hepuensis) ,该蟹个全大,生长快,繁殖力强,生长周期短,是一个优良的绒螯蟹新品种。  相似文献   

12.
中华绒螯蟹(河蟹)是一种珍贵的水产品。人工养殖河蟹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创汇率高等特点,是一种优良的水产养殖品种。1981年~1987年在省、地水产主管局的统一步署下,丽水地区有关市、县在瓯江中上游人工放养了3068.8公斤蟹苗。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经过反复试验,试验成功急流浅滩插网捕蟹技术,1982年~1987年共获河蟹46.74万公斤。本文仅就瓯江河蟹资源增殖问题作一简要报道。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辽河和长江两水系的中华绒螯蟹酯酶和乳酸脱氢酶的同功酶进行了研究,发现在肝脏、肌肉组织中两者均有差异,从遗传学角度为两地河蟹的区别提供可参考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4.
绒螯蟹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绒螯蟹属在形态学、遗传学和育种学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同工酶、RAPD和mtDNA技术在绒螯蟹群体遗传学中的应用,提出遗传学分类标准的建立是绒螯蟹属分子分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螺原体是一种个体极小、形态多变、没有细胞壁的非常特殊细菌,它们20世纪70年代首次在植物和昆虫体内发现,有些是农作物(玉米、柑橘等)和有益昆虫(蜜蜂)的致病菌.从患有"颤抖病"的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中分离到的螺原体是首次从水生甲壳动物中发现的新型病原,命名为中华绒螯蟹螺原体(Spiroplasma eriocheiris sp.Nov),它是"颤抖病"的致病菌.这一发现将人们对螺原体的分布由陆地扩大到水域.除河蟹外,螺原体对其他经济水生甲壳动物也具有广泛的侵染性,如克氏原螯虾(俗称小龙虾)、凡纳滨对虾(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日本沼虾(俗称青虾)中也相继发现了螺原体.经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分析、交叉感染实验以及超微病理学特征比较等方面的研究,最终确定这些不同宿主来源的螺原体与引起河蟹"颤抖病"的螺原体为同一种类,表明该种螺原体可以在不同的水生甲壳动物物种之间进行交叉感染和传播.为了有效防控螺原体引起的虾蟹疫病,不仅需要开展病原的生物学特性和其致病机理的研究,而且需要建立一个从快速诊断到实时监控再到有效防治的综合防控技术,本综述对这一新型虾蟹病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6.
中华绒螯蟹螺原体是一种引起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的新型病原微生物,对中华绒螯蟹养殖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本文研究了螺原体的一个特有蛋白——螺旋蛋白所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和小鼠RAW264.7细胞的免疫反应.克隆和原核表达中华绒螯蟹螺原体类螺旋蛋白SLP25后,用以感染中华绒螯蟹和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宿主免疫相关基因或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类螺旋蛋白SLP25刺激后,中华绒螯蟹的抗脂多糖因子、酚氧化酶原、消极素轻链和Peroxiredoxin 6等基因的mRNA表达量变化显著;RAW264.7细胞内的TNF-α、IL-1β和IL-10等基因的mRNA表达量变化显著,而TGF-β1和CD40的mRNA表达量变化不显著;同时RAW264.7细胞内P38和ERK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变化显著,而JNK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变化不显著.通过本文的研究表明类螺旋蛋白SLP25可以引起宿主广泛的免疫变化,进而证明其是重要的毒力相关因子.  相似文献   

17.
大通湖水域河蟹体长、体重及头胸甲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养殖环境对河蟹生长特性的影响,对大通湖水域中湖泊和池塘养殖的河蟹体长、体重及头胸甲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种环境下雌雄河蟹头胸甲长、宽、厚与体重均存在密切的线性相关性,且湖泊河蟹其相关性(0.821 4~0.903 3)比池塘河蟹(0.898 8~0.945 7)要稍高;同环境下,母蟹头胸甲宽、厚与体重相关性均比公蟹高,公蟹头胸甲长与体重相关性比同环境下母蟹高。因此,河蟹部分生长特性与养殖环境、性别与其环境相互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中华绒螯蟹育苗传统亲本选择投放关键参数(亲本"公3母2",选择投放雌雄性比2~3:1)的科学性,通过设置不同性比的交配实验,对中华绒螯蟹交配前后的生殖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在该体系下(本文代表雌雄性比为3:1组),交配后与性比1:1组一样,纳精囊内始终存乳白色精液精荚等雄性产物,抱卵个体并没有出现诸如性比5:1组中纳精囊中因缺乏精液精荚而流产现象。随着性比的提高,各组无论雄性输送还是雌性纳精囊中储存雄性产物的量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震荡,但整体呈下降趋势。前期观察发现:这些差异可能主要与中华绒螯蟹随机交配及雌蟹未产卵之前可以多次与同一或不同雄蟹交配的生殖策略有关。因此,该参数充分兼顾了中华绒螯蟹生殖的生物学特性,保障了雌蟹交配个体均能成功抱卵,具有相当的精准性,同时这也解释了多年以来中华绒螯蟹育苗单位始终采用该参数而没有出现精子限制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大闸蟹系我国高等甲壳动物,因其两螯钳上密生绒毛,故又称为中华绒毛螯蟹。大闸蟹作为水产珍品,以其独特、鲜美的口味,丰富的营养,广谱的食性,养殖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具大的市场潜力和很高的经济价值而驰名大江南北,深受广大消费者和养殖户的钟爱。养殖大闸蟹一是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等特点;二是养殖周期短、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饵料来源广、养殖技术简便,在池塘、湖泊、水库、河流、稻田等水域均可养  相似文献   

20.
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线粒体COI基因片段的序列比较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以相应引物PCR扩增了黄河口中华绒螯蟹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基因(COI)片段,PCR产物经T载体连接之后进行了克隆、测序,得到709bp的碱基序列,其A,T,G,C含量分别为34.41%,27.93%,20.03%和17.63%。并比较它与珠江流域中华绒螯蟹COI序列和日本绒螯蟹COI序列的差异,发现黄河口中华绒螯蟹与珠江 流域中华绒螯蟹COI序列完全相同,而与日本绒螯蟹差异非常明显,709或658(不计引物)位点中核苷酸差异数为32,核苷酸差异率为4.51%或4.86%(不计引物),其中25个位点为转换,7个位点为颠换。作者倾向于支持存在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或它们为同一种的两个地理亚种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