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楚辞》的代表作,甚至后世把模仿《楚辞》的作品称为“骚体”,可见其影响之大,代表性之强。屈原死后,其作品广为流传,学者竞相研读、注疏。从西汉刘向父子始,历代不乏治“楚辞”者,清蒋?说:“论《楚辞》者,向称七十二家,古与堂又增之为八十四家。”这是蒋北就他之前说的,从蒋至今人,当有百家之多。且攻《楚辞》者,治学严谨,博引旁证,力求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蒋?的《山带阁注楚辞》,引书四百三十种,今人朱季海的《楚辞解故》引书一百七十余种,游国恩的《楚辞概论》,引书一百三十一种。尽管治《楚辞》者如此用心,但有些问题至今仍没有解决,甚至连题目的涵义也没有达成共识,更不要说对语词的诠释了。 相似文献
2.
3.
顾农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5)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指出了《离骚》中的“前后失照”之处。这是由“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二句切入的。王逸《楚辞章法》说:“‘蛾眉’,美好之人”,洪兴祖《补注》则谓“众女竞为谣言以谮愬我,彼淫人也,而谓我善淫”,似此,则——此句取以为喻之“美好之人”称“余”者,乃女也。“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又即下文之“好蔽美而嫉妒”也。上文“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相似文献
4.
《离骚》和《伊利亚特》是两部开创性的古典诗歌,分别代表了东西方两个民族文学的最高峰。通过分析比较,找出她们的异同,探待其历史渊源,以突出她们的思想内容,尤其是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及其作者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5.
康怀远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25(1):147-150
屈原的《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独特的,深远的。对执教者来说,解读《离骚》面临诸多需要搞清楚的问题,我认为最要紧的则是以《史记》为基本线索,找准疑点,解决学术问题;突破难点,挖掘思想意义;把握重点,认识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卢伟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12,(2):49-50
从《离骚》作为抒情叙事诗的角度出发,着重对其叙事性进行论述,包含叙事的结构、聚焦。以求对《离骚》做新的阐发,以补充、增加、丰富这篇"气往铄古,辞来古今"的诗作的解读范围,达到从形式进入内容的目的,增进对它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詹燕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0,(5)
《离骚》是一首诗,也是一部悲剧;其悲剧美主要体现在那位叙事抒情的主人公身上。《离骚》的主人公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有血有肉的悲剧人物,不仅体现了悲剧美的共同本质,也有自己的特色,对中国的悲剧创作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离骚》一诗,可以说是屈原的一部“自传”。屈原的一生,坎坷不平,奋斗不息,其本身就是一首悲壮的史诗,就充满着一种巨大的感染力。《离骚》真实地、具体地记录了诗人的一生。《离骚》一诗的艺术构思,完全是按照诗人一生的生活历程组织成篇的。第一大段,先由自己神圣的祖先、嘉美的名字写起,然后写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爱国热情,以及由此而遭谗被逐,最后写到意欲归隐而又终不肯。第二大段,,“女媭劝戒”,意在说明屈原被放逐后的处境——既不容于君,又不知于世。“向大舜陈词”则表现了诗人被放逐后内心所展开的激烈的思想斗争。“上下求索”写出了诗人被逐后,“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的热切希望,但又终成泡影。第三大段,写准备去国远游,而又恋恋不舍,最后只好以死来谏 相似文献
9.
<离骚>是中央音乐学院黄河教授的代表作之一,其作品以情为根,情系乐中,乐情合一,使扬琴音乐极赋内涵和深度.用黄先生的话来说:"情动未然,感悟于心."所以在他的作品中,除了对技术方面的要求之外,更多的则是把对音乐的理解,对音乐情感的感悟淋漓尽致地充分表现出来.正如黑格尔所言:"只有用恰当的方式把精神内涵表现于有组织的声音形式,音乐才成为真正的艺术."所以演奏是否成功取决于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与感悟是否到位. 相似文献
10.
11.
金道行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10,(5):1-6
本文对屈原的《离骚》进行精神分析。从香草与飞天的症候出发,探察诗人的焦虑轨迹,从而分析出掩藏于史籍的一场“《离骚》诗祸”,并通过对《惜诵》的精神分析作了印证。文章认为,“《离骚》诗祸”是中国第一大诗祸,《离骚》是屈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他的创作的分水岭。《离骚》写出了中国文人最痛苦的灵魂,却成了最动人心魄、最具个性的中国和世界最伟大的抒情诗。 相似文献
12.
林维民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1)
《离骚》:“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各家注汩字读音不少于四种:注做越笔反或于笔反(yù),如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注做(yì)音,如王力先生《古代汉语》楚辞注释;注做觅(mí)音,如马茂元先生《楚辞选》;注做骨(gǔ)音,如陆侃如诸先生《楚辞选》。⑤注音歧异如此,读者莫衷一是。至于释义,自汉王逸起,通行注本都解作“水急流貌,喻时光迅逝”,(重点号为笔者所加,下同)似乎皆无异议,其实尚有商榷之处。本文就此句“汩”字读音、释义略作疏证,并顺便对现代辞书注释读破提一点建议,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13.
《离骚》中叙事的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句法的角度研究了《离骚》叙事的结构模式,即用断续性的叙述语言代替连续性的叙述语言来打破抒情主人公活动时间的延续性,并指出《离骚》中的叙事只不过是为情感抒发提供机遇,情感把叙事纳入自己的轨道。 相似文献
14.
赵丽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7)
《离骚》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其所表现的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像和奇谲的意境呈现出了明显的巫文化的特征。本文拟从语词和巡游的描写这两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5.
齐秀春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1994,(2)
<正> 屈原自沉汨罗,以自杀表示自己执着的追求。这是一个悲剧。《离骚》所体现的悲剧意识是现实中屈原悲剧性格和悲剧境遇的反映,是可以通过经验来确定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在中国文学史上,“惊采绝艳”的《离骚》所体现的悲剧意识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早在三十年代,茅盾就曾将《离骚)和《神曲》并提.这两部作品确实有许多方面相似.本文试图探索一下两者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7.
曾宪文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4(3):51-54
中西方两位伟大的诗人屈原和但丁因其所处的社会环境、面临的政治遭遇和具有的才情学识的惊人相似,使他们的代表作品<离骚>和<神曲>在思想内容、艺术形式等方面都具有相似之处.表现在两部作品都是相似社会环境和个人遭遇的产物;都塑造了具有深刻内涵的自我形象和美人形象;都采用了梦幻文学的形式和比喻象征的表现手法.但二人所处的文化传统和个人性格气质等的差异,在这些相似之中又有一些区别. 相似文献
18.
屈原的《离骚》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使用象征手法的先河,从此形成了"香草美人"的传统。《离骚》草木意象色彩斑斓、虚实相生、尊卑有序,其象征手法的使用,为全诗形成了完整的草木象征体系。诗人以草木的世界来映射人的世界。那些尊卑有序、善恶有别的草木意象,浸润着诗人内心的灵性,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幅活生生的楚国社会政治斗争的全图。 相似文献
19.
赵丽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25(4):65-66
《离骚》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其所表现的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像和奇谲的意境呈现出了明显的巫文化的特征.本文拟从语词和巡游的描写这两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20.
许立秋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27(5):88-91
《素叶文学》坚持文学的严肃性和文学性,再现香港人由于中英谈判而显得相对复杂的心情,香港经济腾飞后香港人追求的生活方式以及严肃文学在香港的尴尬处境。香港的殖民地身份让作家们在描写香港的时候无法视而不见,隐隐在文章中透露出殖民统治的后遗症。本文以《素叶文学》前期的小说为切入点,阐述英帝国在香港实行的文化殖民政策对香港的文学、香港人的生活价值观和面对回归时的情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