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把刚体视作不变质点组,应用质点及质点组力学的定理及定律,就可以得到刚体运动规律.因此,刚体力学中的规律实际上是质点组力学在“质点间距离保持不变”条件下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静止与运动     
研究质点匀速圆周运动及其失去向心力,质点作匀速直线运动。用向心力和几何画法推导质点匀速圆周运动作用力:F= cosαm v2 /R;质点匀速直线运动作用力:F= m v2 进而实现质点从静止到匀速直线运动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白秀英  姚远 《河南科学》2012,(10):1423-1426
根据GR稳定场的Kerr度规,由引力场质点重力加速度的逆变分量推导Kerr场质点的重力加速度逆变分量的球坐标精确表示式.结果表明,Kerr场中质点的重力加速度不仅与场源的质量、单位质量的角动量及质点在场中的位置有关,而且与质点的速度有关,这正是GR效应在Kerr场中质点运动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质点动力学普遍定理包括动量定理、动能定理、角动量定理。对于常质量质点,已在理论力学中详尽讨论过。本文就变质量质点运动的一般情况,即变质量质点运动过程中同时有质量并入和质量分离的情况,对上述定理加以讨论。对变质量质点的普遍定理,通常是把中心质点及并入、分离质点看作一质点系来推导的。本文是把它们看作质点组,从常质量点动量出发,类似于常质量质点组普遍定理的推导,得出变质量质点的动量定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n维欧氏空间E~n中有限质点组的转动惯量平面,得到有限质点组的转动惯量平面具有以下性质:E~n中有限质点组的转动惯量平面通过该质点组的质心,且由质点组相随矩阵的特征向量所确定。此性质推广了文[1]、[2]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区别于中心势场中质点圆形轨道稳定性问题的一般研究方法,文章直接由质点运动微分方程出发导出了中心势场中的质点,在其圆形轨道附近做微小振动的微分方程,进而得出了其轨道稳定性条件和质点做微振动的周期公式,并讨论了较为常见的势场中质点运动轨道的稳定性问题,这种研究方法更为简洁,但物理内容却较为丰富.  相似文献   

7.
在经典力学中,“惯性力”这一术语是在两种不同意义下使用的。达朗伯原理中的惯性力是这样定义的(在本文中都以质点为例):当质点受到力的作用改变其原来运动状态时,由于质点的惯性产生对外界反抗的反作用力称为质点的惯性力。在这种定义下,惯性力是质点作用于迫使其改变运动状态的施力物体上的力。惯性力的作用点并不在质点上。  相似文献   

8.
给出变质量质点的狭义相对论性四维协变方程,阐明了其物理意义。该方程对相对论情况和经典情况,变质量质点和常质量质点都适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质点运动连续性公理。定义质点的无穷小空间螺旋弧运动为质点的瞬时运动。瞬时运动的性质由质点的速度、加速度及其时变率所组成的三脚形(用(,,)表示)的性状所决定。由质点运动连续性公理导得力的连续性定理及关于质点运动轨迹的三个定理。这些定理说明力的连续性,表明没有连续变动之切线的曲线及曲率(为有限值)不连续之曲线(例如圆弧及其切线所组成之曲线)都不是质点运动之轨迹。这些重要性质改度了某些力学现象的通常解释。  相似文献   

10.
应用非惯性参照系中质点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一般非惯性参照系中质点组的动量定理。其特殊情形即是惯性系中质点组的动量定理。运用非惯性参照系中质点组的动量定理可以方便处理非惯性参照系中的一些复杂问题。  相似文献   

11.
考虑颗粒间多种相互作用机理及颗粒碰撞后的凝并与反弹机制,建立声凝并微观动力学模型,对大粒径外加颗粒及两个邻近的亚微米细颗粒之间的声凝并微观行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双模态颗粒声凝并行为主要表现为外加颗粒仅与一个细颗粒发生凝并,以及外加颗粒先后与两个细颗粒发生凝并,声尾流效应、重力沉降作用是双模态颗粒声凝并的重要机理。随着外加颗粒初始位置与波节间距的增大,外加颗粒与较近细颗粒的平均凝并时间变化很小,两者形成的团聚体与较远细颗粒的平均凝并时间显著缩短;外加颗粒距离波节很近时,其仍能与较近的细颗粒发生凝并。对于外加颗粒与较近细颗粒以及两者形成的团聚体与较远细颗粒的凝并,随着外加颗粒直径的增加,平均凝并时间显著缩短,凝并概率先增加而后趋于恒定。  相似文献   

12.
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模型对超细分级机进料管内的气固两相流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引入颗粒浓度分布不均匀度,建立了颗粒分散性的评价方法,对比分析了导流片数量、尺寸、间距分布形式、入口风速、入口固体浓度、粒径对颗粒分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导流片的添加能提高颗粒的分散性;随着入口风速的提高,颗粒分散性逐渐提高,当风速大于13.6m/s时,分散性变化不大;随着入口固体浓度的增加,颗粒分散性降低;随着粒径的增加,颗粒浓度分布不均匀度增加,颗粒的分散性变差,当粒径大于50μm时,颗粒分散性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3.
泥沙颗粒团沉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有的泥沙沉速公式大多适用于单颗粒泥沙沉降的情形,基于前人对单颗粒泥沙沉速规律的研究成果,利用试验测得不同泥沙颗粒团在水中沉降时的沉速数据,引入泥沙颗粒团特征粒径及附加粒径2个因子,对多个广泛运用的单颗粒泥沙沉速公式进行了修正.用修正后的公式计算得到的泥沙颗粒团沉速与用试验测得的泥沙颗粒团沉速较接近,可推广运用到计算泥沙颗粒团在水中的沉降速率.  相似文献   

14.
针对凸多面体颗粒,提出了基于最小投影的粒径评估方法,并与体积评估法和垂直于最小惯性主轴的最小包围正方形评估法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利用基于最小投影的粒径评估法对道砟颗粒进行粒径评估,并建立了单一粒径级配和指定宽粒径级配的道砟颗粒堆积体,分析了不同颗粒级配对道砟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最小投影的最小包围矩形粒径评估法比体积评估法和最小包围正方形评估法更精确;道砟初始堆积密度为1.55g·m-3时,宽粒径级配颗粒的轨枕累积沉降值比单一粒径级配的轨枕累积沉降值要小,而且级配单一的大粒径颗粒的轨枕累积沉降值要比级配单一的小粒径的轨枕累积沉降值要大.  相似文献   

15.
对290A Mev12C诱发乳胶核反应黒径迹粒子、灰径迹粒子、重电离粒子和簇射粒子的多重数分布、发射角分布进行研究,并与其他能区高能重离子诱发乳胶核反应的结果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黒径迹粒子,灰径迹粒子及重电离粒子平均多重数和耙核大小有很强的关联,而簇射粒子平均多重数与耙核大小的关联度很小;黒径迹粒子的发射角分布基本趋于各向同性,但向前的略高于向后的,灰径迹粒子发射角分布遵循指数规律,簇射粒子发射角分布于超前方向.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异质摩擦界面点接触弹流润滑模型,利用MATLAB对其进行数值仿真,研究了颗粒脱黏对接触区域油膜厚度和压力分布的影响,并分析了异质材料内部的最大剪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形式的颗粒脱黏均会增加颗粒分布区域的油膜厚度,其中颗粒上方脱黏的作用最为明显;随着颗粒埋布深度的增加,其脱黏对于膜厚的影响逐渐减小,高弹性模量颗粒脱黏对油膜厚度变化的影响小于低弹性模量颗粒脱黏;颗粒发生脱黏后,油膜压力会在油液移出颗粒分布区域时产生激增,严重影响点接触弹流润滑性能;颗粒脱黏会在颗粒靠近脱黏区域的两侧形成很大的剪应力,从而导致异质材料产生裂纹甚至断裂等进一步失效。  相似文献   

17.
发动机燃用乳化柴油的颗粒粒径分布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台涡轮增压柴油机燃用纯柴油和乳化柴油时的颗粒数量粒径分布、总颗粒、核态颗粒及聚集态颗粒数量和体积浓度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燃料为纯柴油E0和E10,E15及ED乳化柴油.试验结果表明:发动机燃用乳化柴油时,颗粒数量粒径呈单峰或双峰对数正态分布,数量浓度峰值出现在粒径为10~20nm;与纯柴油E0相比,核态颗粒数量和体积浓度增大,聚集态颗粒数量和体积浓度减小,而总颗粒数量浓度增大、体积浓度减小.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自主式粒子群优化模型,进一步完善了经典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学习机制,提高了粒子学习的自主性。在该模型的基础上,针对自主选择共享信息问题,提出了一种学习榜样自主获取的粒子群优化算法,该算法粒子依据自身的内在特征合理地选择学习榜样,充分地利用了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有效抑制共享信息的流速。对常用单峰多峰基准函数进行了测试,验证了该算法的效率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以赤铁矿为研究对象,通过浮选试验、扩展的DLVO(EDLVO)理论和凝聚动力学研究了粒度分布(粒径小于18μm的微细粒比例)对赤铁矿浮选的影响.浮选结果表明赤铁矿的浮选回收率与粒度的大小和分布有关,粗粒(粒径大于18μm)赤铁矿的粒度较大时或粒度分布均衡时(微细粒与粗粒含量接近)浮选回收率较高.EDLVO理论计算表明微细粒赤铁矿与粗粒赤铁矿之间存在吸引力,且吸引力的大小与粗粒粒度正相关;凝聚动力学分析表明粒度分布均衡时颗粒间的凝聚速率较大.这是粒度分布对赤铁矿的浮选回收率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一个带有非线性温度依赖界面动力学的颗粒生长数学模型,分析颗粒界面的演化及其形态稳定性.利用渐近展开方法,获得颗粒生长的渐近解以及界面扰动的变化率.当界面动力学增加时,界面动力学过冷减小,颗粒增长速度也减小,非线性温度依赖界面动力学使得颗粒界面生长倾向于稳定.与忽略界面动力学的情形比较,非线性界面动力学显著减弱了球颗粒的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