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40℃时用单烷基磷酸萃取剂P538从硫酸钠酸性溶液中萃取Ni(Ⅱ),提出其萃取机理如下:经计算,该萃取反应的萃取平衡常数为87.57。本文还讨论了40℃时,Ni(Ⅱ)在各种稀释剂如煤油、苯、环己烷、正己烷、甲苯中的分配比D和溶解度参数δd之间的关系式为lgD=-0.247δd2+4.062δd-17.410。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TBP-nC7H16-HNO3 萃取体系在25℃和1大气压下的分配平衡。萃取剂 TBP的浓度变化范围为 5%-100%(V/V)。用 Pitzer公式计算了水相硝酸的活度系数,应用诸热力学关系特别是 Gibbs-Duhem关系由实验结果导出了有机相中四个组分(溶解水、正庚烷、萃取剂和萃合物)的活度系数,从而求出了萃取反应的热力学平衡常数Kao六个萃取剂浓度下独立求得的平衡常数值很接近,可以写作Ka=0.26±0.03。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在稀释剂甲苯中石油亚砜(PSO)、二正辛基亚砜(DOSO)、二(2-乙基己基)亚砜(DEHSO)、十二烷基对甲苯基亚砜(DTSO)、2-乙基己基对甲苯基亚砜(EHTSO)、二苯基亚砜(DPSO)等亚砜类化合物对铀(Ⅵ)的萃取,其萃取能力按PSO>DOSO>DEHSO>DTSO>EHTSO>DPSO的顺序变化.求出了萃取反应的焓变,考察了硝酸浓度、萃取剂浓度、盐析剂浓度、络合阴离子(C2O2-4)浓度、温度对萃取平衡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Eu(Ⅲ)在有机萃取相中,5D0→7F25D0→7F1两个跃迁的荧光峰高及比值作为研究Eu(Ⅲ)配位层组成和结构的探针。研究了TBP,DBP,P204与P507等4种有机磷萃取剂和Eu(ClO4)3,Eu(NO3)3两种铕盐水溶液的萃取物的荧光光谱。发现萃取剂直接取代内配位层中水的能力不强,在萃取物中很可能形成外配位层,表现为荧光受到内层水分子的强烈猝灭。利用阴离子对Eu(Ⅲ)亲和力的差别,用NO3-先行取代或从有机萃取物中取代内层的水分子,可观测到荧光的明显增强,表明内配位层[组成与结构的变化。这一现象有可能用作改进萃取剂设计和萃取工艺时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有机过氧化物(BPO)分别与含叔胺基结构的药物(如利福中,奋乃静,水杨酸毒扁豆碱,硝酸毛果芸香碱)组成的引发体系,在40℃的温度下引发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HEMA)聚合的放热过程,并与纯BPO、BPO-DMT体系引发HEMA聚合的放热过程比较。实验表明:(1)有机过氧化物与药物引发体系的引发机理与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的引发机理相似,其引发活性比BPO-DMT体系的低。(2)有机过氧化物与药物引发  相似文献   

6.
三官能团含磷萃取剂1,2-二苯甲酰基-乙基-二苯基氧化膦(DPDBEPO)的合成①马立群谭民裕甘新民(兰州大学化学系,兰州730000)磷酸三丁酯(TBP)是稀土、铀、钍的有效萃取剂.它具有在水中溶解度小、价格低廉、在高酸度介质中不分解等优点.但这...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β-二酮类螯合萃取剂1-苯基-3-甲基-4-二氯乙酰基吡唑酮-5(HPMD-CP).在氯仿介质中,研究了HPMDCP与二苯基亚砜(DPSO)萃取Nd(Ⅲ)的性能,应用对应溶液法原理(TCS),考察了两种萃取剂在有机相中的缔合行为,解释了出现反协萃效应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以磷酸三丁酯(TBP)为萃取剂,分别用正辛醇、氯仿、四氯化碳、石油醚和环己烷作为稀释剂萃取邻甲苯酚(o-cresol)稀溶液.系统研究了络合萃取剂对邻甲苯酚溶液的相平衡分配比;试验了萃取剂浓度、稀释剂种类、盐效应以及溶液pH值对萃取平衡分配比的影响;利用红外光谱测定了负载有机相中萃合物的结构,定性分析了络合萃取过程.  相似文献   

9.
有机过氧化物与药物体系引发烯类聚合反应的热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有机过氧化物(BPO)分别与含叔胺基结构的药物(如利福中,奋乃静,水杨酸毒扁豆碱,硝酸毛果芸香碱)组成的引发体系,在40℃的温度下引发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HEMA)聚合的放热过程,并与纯BPO、BPO-DMT体系引发HEMA聚合的放热过程比较.实验表明:(1)有机过氧化物与药物引发体系的引发机理与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的引发机理相似,其引发活性比BPO-DMT体系的低.(2)有机过氧化物与药物引发体系,能在40℃温度下引发HEMA聚合成型,聚合过程放热较为平稳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同稀释剂中,2-乙基己基膦酸单(2-乙基己基)酯从硝酸介质中对Zn(Ⅱ)的萃取,其萃取能力在不同稀释剂中按正己烷〉四氢化碳〉苯〉氯仿的顺序变化。萃取平衡常数与稀释剂的极性参数DP、S间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1-苯基-3-甲基-4-(α-呋喃甲酰基)-5-吡唑酮(HA)单独萃取Y(Ⅲ)及其与二苯亚砜(DPSO),磷酸三丁酯(TBP)或三辛基氧膦(TOPO)协同萃取Y(Ⅲ)的行为。确定了萃合物的组成分别为YA_3,YA_3·DPSO,YA_3·TBP和YA_2(NO_3)·2TOPO.算得萃取平衡常数分别为:logK_(A(HA))=-6.86,1ogK_(AB(HA+DPSO))=-3.89,logK_(AB(HA+TBP))=-2.53和logK_(AB(HA+TOPO))=5.13.  相似文献   

12.
从热力学德文希尔理论出发,指出关系P/χ=Ps/C可作为提高铁电晶体的热释电材料优值M(P/ε)的一条途径,即通过提高其自发极化强度Ps来提高其材料优值M(P/ε),并生长出了用大极性分子尿素改性的TGS晶体-UTGS、DUTGS、LUTGS和DLUTGS.测试结果表明,这些晶体的自发极化强度Ps和材料优值M(P/ε)均比纯TGS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不同萃取剂对含Ni(Ⅱ)有机相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同分异构体二(2-乙基己基)磷酸(D2EHPA)和二(1-甲基庚基)磷酸(DMHPA)以及D2EHPA+DMHPA/正庚烷(C7H16)部分皂化后萃取NiCl2溶液的有机相聚集态及FT-IR光谱.结果显示,萃取剂烷基R的结构变化对萃取体系的存在状态及微观结构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用HDEHP并以正庚烷为稀释剂从存在大量的Ag(Ⅰ)和Cu(Ⅱ)的硝酸溶液中萃取In(Ⅲ)。研究了In(Ⅲ)在两相之间的分配比与酸度、HDEHP浓度及In(Ⅲ)含量的关系。用不同浓度的盐酸从有机相中反萃取In(Ⅲ),并测量了In(Ⅲ)的回收率。从回旋加速器内靶装置上,用α粒子辐照的镀银靶物质中,分离出高纯度、无载体的 ̄(111)In,并制成了 ̄(111)InCl_3注射液。  相似文献   

15.
放射性核素^111In及^111InCl3注射液制备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用HDEHP并以正庚烷为稀释剂从存在大量的Ag(Ⅰ)和Cu(Ⅱ)的硝酸溶液中萃取In(Ⅲ)。研究了In(Ⅲ)在两相之间的分配比与酸度、HDEHP浓度及In(Ⅲ)含量的关系,用不同浓度的盐酸从有机相中反萃取In(Ⅲ),并测量了In(Ⅲ)的回收率,从回旋加速器内耙装置上,用a粒子辐照的镀银靶物质中,分离出高纯度、无载体的^11In,并制成了^111InCl3注射液。。  相似文献   

16.
以三-((2-(N,N-二乙基乙酰胺基)氧基)乙基)胺为萃取剂,用1,2-二氯乙烷做稀释剂,在苦味酸-硝酸介质中对U(Ⅵ)萃取,主要研究了稀释剂对萃取效率的影响,萃取剂浓度、苦味酸根浓度对U(Ⅵ)分配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邻氯苯酚为萃取溶质,以正辛醇为稀释剂,研究了萃取剂种类及浓度、水相平衡pH、邻氯苯酚初始浓度等因素对萃取平衡的影响;提出了同时考虑萃取剂络合作用和稀释剂物理萃取作用的分配比的表达式;并用傅立叶红外光谱对萃取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磷酸三丁酯(TBP)主要通过氢键缔合与邻氯苯酚的中性分子发生络合反应而进入有机相,萃取剂浓度和体系的pH是影响络合萃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三羟甲基丙烷(TMP)单烯丙醚(MATMP)、双烯丙醚(DATMP)的合成方法及其在不饱和聚酯(PE)气干型改性应用。当选择5%摩尔量的四丁基溴化铵(TBAB)作相转移催化剂。50%NaOH,反应温度90℃,无溶剂的条件时,产物含21.3%MATMP、73.8%DATMP和4.9%三羟甲基丙烷三烯丙醚(TATMP),总收率为84.5%。该产物用于PE树脂气干型改性,能抗空气中氧的阻聚作用。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二(2,4,4,-三甲基戊基)膦酸(CYANEX272.HA)从硫酸介质中革取锌(11)的动力学,提出界面区域内化学反应控制机理;考察了磷酸三丁酯(TBP)对萃取的影响,观察到TBP对CYANEX272萃取锌有明显的动力学加速作用.认为TBP与CYANEX272的分子缔合物2HA·TBP直接参与动力学过程,使萃取传质受一个活化能低的相内反应控制,导致萃取过程加速,这一动力学协同过程必然伴随热力学协同萃取现象.  相似文献   

20.
磷酸三丁酯萃取酚类的机理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测得磷酸三丁脂萃取苯酚和间甲酚的平衡等温线,表明TBP具有很高的萃取分配比,探讨了盐析效应,采用双对数斜率法和连续变量法分别测得TBP与苯酚,间甲酚的萃合物的组成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