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不仅介绍了鲁迅在提倡和发扬现代戏剧艺术方面曾作过的大量工作,同时阐述了他对戏剧艺术的独特见解,涉及到戏剧的许多根本问题,如戏剧的社会功用,戏剧和生活的关系,表演和欣赏等,至今仍可以给人们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2.
所谓“戏中戏”,是指一部戏剧中又套演该戏剧本事之外的其他戏剧故事、事件;它不失为剧作家笔下惯用的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戏剧创作技巧、手法。本文主要从“戏中戏”之功用、剧作家热衷使用“戏中戏”之根源、中外剧作家使用“戏中戏”之异同性等几个方面,就“戏中戏”在中外戏剧中的运用这一饶有趣味的问题进行理论性探究。  相似文献   

3.
笔者认为写意精神的实质是“得意忘象”,其表现在书画实践方面就是经过长期的书画实践而最终达到“墨戏”的状态,而进入“墨戏”状态的一个表征就是在技法上达到“松”的境界。从而做到忽略人物的细枝末节而直取内在精神,创作出所谓的“写意雕塑”。吴教授只不过把笔墨换成了泥巴,由平面变成了立体,但其写意精神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从比较的角度,阐明康德与席勒喜剧观念的区别与联系。两位美学家都看到了喜剧与游戏、自由的内在关联,而具体的阐释和结论却迥然有别。康德注重笑作用于人的心理和生理机制的娱乐性功能,他所抽象出的笑的心理模式,揭示了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心理错位,同时也带有形式主义的倾向。席勒强调喜剧艺术通过独特的途径为人提供精神自由和完善人性的社会作用,将喜剧的任务确定为在人们心中产生和维护心灵的自由,并为此提出了可资借鉴的创作主张,同时他还揭示出喜剧性事物自身的矛盾及其与社会环境的矛盾。二者理论发现的意义不仅在于他们所构成的互补,更在于后者对前者的超越及其对后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可表演性"作为戏剧翻译的准则是西方戏剧翻译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围绕苏珊·巴斯奈特在"可表演性"问题上的立场变化,剖析了巴斯奈特戏剧翻译观的形成过程、前后主张以及立场变化原因,力图揭示巴斯奈特戏剧翻译观的构建基础、理论缺陷以及对中国译学理论研究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浅谈中国画的“写意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写意”是中国画所强调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方法或观念。中国画中的写意性 ,自从它一千多年前形成起 ,就贯穿整个中国画领域。一开始提出 ,并不是针对我们今天说的写意画 ,而是针对当时的工笔画。是针对工笔画的工 ,工笔画的写实性 ,强调工笔画应该注意写意性。倒是文人的加入绘画 ,倡导写意并身体力行 ,写意画才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一、何谓“写意”中国画尚写意 ,宋·苏东坡说 :“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 ,观其意气所到耳。”元·黄公望也说 :“画 ,不过意思而已。”所谓“意”即画前酝酿于画家胸中之“意象”,它包含着画家在形象思维…  相似文献   

7.
王富祥 《科技资讯》2010,(3):210-210
随着西方文艺理论的引进,中国画从传统的笔墨、构图、图式中解脱出来,融入西方现代理论和艺术语言,具有很强烈的观念化倾向,当下中国画创作,呈现出异彩纷呈,但真正在精神内涵层面对中国画的革新与推进是有限的。意象尽管在个人样式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但仍然掩盖不了内容的空洞与苍白。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戏剧中的悲剧不同于西方悲剧,它体现的是一种悲情的特点。悲情在中国古代戏剧作品主要表现为剧中主人公大多是社会结构和伦理道德体系中的弱煮,同时戏剧冲突在戏剧的结尾处往往被处理为“大团圆”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张平 《科技资讯》2010,(13):225-225
该文是通过对写意和水墨的关系的论证,来说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是怎么表达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作为戏剧语言之一的宾白在剧本构成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但在实际创作中,“宾白”却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李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创作和对家庭戏班悉心教诲的丰富经验,在理论上大力提高宾白在剧本中的地位、提出宾白创作中的几个标准以及对宾白创作的具体办法,形成了他的“宾白”论。  相似文献   

11.
从三个方面:用料法;用笔法;水点法论述粉彩写意法。  相似文献   

12.
王彤 《皖西学院学报》2011,27(3):98-100
孔子"诗可以观"之"观",隐含有某种神秘色彩。古人观诗,可以获得超出诗歌本身的神秘内涵。从"观"的起源开始,论述其神秘色彩的原因,同时指出它与"诗可以兴"及儒家天命观的重要联系。  相似文献   

13.
始于悲情 终于团圆——浅析中国古代戏剧的悲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戏剧中的悲剧不同于西方悲剧,它体现的是一种悲情的特点。悲情在中国古代戏剧作品主要表现为剧中主人公大多是社会结构和伦理道德体系中的弱者,同时戏剧冲突在戏剧的结尾处往往被处理为“大团圆”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在创作过程中,动机激发着构思、推动传达。戏剧作者萌生创作动机,就很难抑制下去。但动机通常非常复杂,是多种动机的结合。无论潜在动机还是显在动机,其间都有丰富的内观察活动在起作用。“内观察”训练对戏剧创作者来说非常必要,不但便于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而且还会使内观察内容不断丰富、认识不断深化。一旦作者进行构思和表达,他的内观察便会异常活跃,创作作品就不会发愁找不着材料了。  相似文献   

15.
中国贵族的品评属于一种“泛品评”。虽没有足够的明确性但表达了社会上层对戏剧的评价和观念,其戏剧观往往渗透、影响到戏剧发展本身及其他各阶层的戏剧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戏剧的整体风貌。他们的批评主要分为“公众性品评”和“个人性品评”。“公众性品评”关注戏剧的社会公众效应,旨在树立观念范式,以阶级的共同利益为批评最终目的。“个人性品评”则以个人喜好为出发点,以个人情趣是否与戏剧契合作为品评切入点,不关心社会公众效应却能表现出个人真心实意。本文以元杂剧为例分析各时代贵族的戏剧观。  相似文献   

16.
工笔画的写意性及其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笔写意”是工笔画的重要表达手法,工笔画的写意性主要通过自由的表现形式,诗词、金石入画,丰富的绘画处理手法等几个方面得以表现。  相似文献   

17.
刘永业 《科技信息》2009,(18):351-352
牡丹花是我国的国花,深爱我国人民的喜爱,本文通过探讨写意牡丹技法如何更好地表现出牡丹的天生丽质,雍容华贵,从花头、叶子、茎、干、配物、构图等方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清朝期间,民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民窑青花更是孕育出了无数璀璨夺目的代表作品,尤其是在康熙至雍正年间发展至一座新的艺术顶峰。在当时众多民窑青花艺术形式中,写意成为创作者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爽朗的笔法使得这一时期的青花山水作品蕴含了浓郁的文人气质。本文通过对清三代写意青花山水的笔法分析和研究,总结出该类陶瓷绘画的用笔枝法及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9.
陈怀志 《科技信息》2010,(4):160-160,162
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刘勰的《文心雕龙·通变》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文学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本文试图从"通变"观提出的时代背景、两者关系;"通变"思想的来源;文学历史建构中的继承和创新;通变观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等方面阐述刘勰的"通变"思想。  相似文献   

20.
李勇 《科技资讯》2010,(11):242-242
每位作家都会选择一种文化立场来观照和构筑笔下的世界,从而形成其不同的写作观。在"五四"时期乡土小说作家中,鲁迅和沈从文代表了文化启蒙和描写乡土诗情的两级,论文从两位作家不同的艺术追求及作者相同的写作对象迥异的写作目的等方面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