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春秋战国这样一个乱世,出现了三种颇具代表性的人,即逆时之士、隐逸之士与顺时之士。他们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逆时之士不满于现实,不愿与世沉浮,他们固守着自己的道,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隐逸之士虽然对现实不满,但不同的是,他们能够超然物外,或游于精神世界,或躬耕于田园;顺时之士与此二者恰恰相反,他们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从而成为那个时代的主角。  相似文献   

2.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较为重视法律作用和法律建设的一个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任法而治的朝代。为了与政治、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宋代的法律制度特别是民商事法律制度发展迅猛。北宋末年的统治者首先在民事诉讼方面大开越诉之禁,并且增立了越诉之法。民事法律制度的演进和诉讼规则的程序化,成为尚讼或健讼盛行不可或缺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3.
朱成华 《科技信息》2011,(27):18-18
《盐铁论》原文"今之士,今之大夫,皆罪人也"中的"今之士"在《盐铁论校注》中作"今之世"。而《盐铁论》他本多作"今之士",今认为《盐铁论校注》作"今之世",是;而"今之士",非。本文就此作简要论证,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士的人格相对独立、思想自由,造成了"百家争鸣"的兴盛景象,达到中国文化史所罕见的学术高峰。同时,士的政治阶级地位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士作为等级体例中的一个层次,渐渐的由于没落贵族和上升的庶民加入而不断壮大起来。优秀的士可以受到君王礼遇,成为座上宾,当时的私门养士、争士成风,私门中的食客也有高低之分。士的经济条件相差很大,很多士都非常穷困,这也是他们甘愿投入私门做食客以求温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战国策》中的“士”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爱国之士;清士、义士、豪侠之士;纵横策士。他们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以不同方式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6.
《战国策》中的“士”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爱国之士;清士、义士;豪侠之士;纵横策士。他们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以不同方式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7.
严复是一位游走在中西文化夹缝中的"过渡时代"的"士"。《论世变之亟》,显示了严复作为当时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比较文化学者的远见卓识。但是其根深蒂固的"士"的情结,导致了他后来精神世界贯穿一生的矛盾。他终究不是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8.
隋唐以前举士与举官合而为一.士获选。即入官,而现任官吏亦得被举。至隋文帝『罢州郡之辟,废乡里之举,内外一命,悉归吏部,』举士与举官之途队分。前者谓之荐举,后此谓之制举,故本文所论两汉选举制度,实不出荐举范围。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干部道德进行了理论解析,论述了干部道德的核心、特征及其朝代要求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0.
汉朝是中华民族的成长期,成长的痕迹体现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汉唐常常并称,除了这两个朝代的中国都属世界一号强国外,也由于这两个朝代都颇具恢弘、大度、自由的气象。唐朝的气象,源于对其综合国力的充分自信;汉朝的气象,更多原因在于其封建社会初级阶段的历史特征使之然。  相似文献   

11.
释“士”     
《邶风·匏有苦叶》:“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卫风·氓》:“于嗟女兮。无与士耽。”《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郑风·溱洧》:“士与女。”诗中“士”都指男人,非公卿大夫士之士。  相似文献   

12.
西域自汉代以来拥有两千年的发展历史,文化底蕴之深厚,令人叹为观止,而西域的历史地名则更值得深入研究.该文论述了不同时期西域的范围和西域历史地名的形成与发展.笔者通过对西域历史地名的深入研究,仿佛目睹了一个个民族的兴衰、一个个朝代的更替,这些民族迁移的痕迹依然隐现在丝绸之路的历史长河中,对此,历史地名就是一个最好地证明.  相似文献   

13.
6月下旬一个晴好的夏日,好友芭芭拉驾车,我们俩从德国南部城市弗赖堡驱车前往瑞士的苏黎世,看了—个"辽代文物展"。这个展览的全称为"辽代宝藏,辽——一个被遗忘的游牧民朝代(907~1125年)"。就在博物馆大楼的地下二层里展出。辽,是个什么样的朝代?我们  相似文献   

14.
西班牙內战爆发五周年纪念日,共和政府最末一个领袖J.尼格林博士,曾对居留伦敦的西班牙爱国之士演说,这是他在西班牙内戰结束后的第一次公开讲演。  相似文献   

15.
当百家争鸣中的那些“仁义辨智之士”正沉醉于脱离现实的政治理想追求或对自己利益的追求之中的时候,韩非以清醒的眼光洞察世事,选择法家思想作为治国之道。本文主要从《五蠹》为出发点,综合韩非的诸多著作,考察他对“仁义辨智之士”的批判以展现韩非所代表的法家思想特性。  相似文献   

16.
《论语.泰伯》云:"天下有道者见,无道则隐。"《易.上系辞》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有两种处世方式,即出仕和退隐。隐逸之士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隐逸者因为其清高的外表及高尚的情操往往使人产生崇拜之情。范晔《后汉书》中增设了一批新的类传传目,其中包括《逸民列传》。南朝梁.萧统也关注到了隐逸之士,在编纂《文选》时选取了范晔的《逸民传论》。我们试从《文选》所选《逸民传论》为出发点,结合东汉历史背景,探析范晔思想中的逸民观。  相似文献   

17.
自公元249年,司马懿施计诛灭曹爽及其党羽之后,曹魏大权落入司马氏家族手中,到公元265年,司马懿之孙司马炎代魏建晋,这段时期国家与社会都处于巨大的转型中,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任何一个新朝代都是建立在对前朝的社会制度进行批判吸收和重构的基础上,构成了这个时期丰富的社会批判思想。  相似文献   

18.
“理”“欲”之辩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命题。本文从此命题产生的根源、各朝代重要哲学家的论述及对中国人文。心态产生的影响几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9.
在俄罗斯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有两种人一直为俄罗斯人所景仰和效法。一类是“苦修士”,另一类是“维吉亚斯”——勇士。前者是以对东正教的虔诚和奉献为准则,清心寡欲,隔世潜修;而后者则以勇猛、威武、奋战、牺牲为人生最高境界,张扬国威,拓展疆土……历史变迁,朝代更迭,但“维吉亚斯”精神却绵延不绝。为此,本文作者踏上了寻访当今俄罗斯“维吉亚斯”的探索之旅。  相似文献   

20.
两汉之际及东汉时期,盗贼受崇孝行、儒士、独行之士、君臣之义等道德观的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一些善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