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欣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10,(8):148-148
汶川大地震对建筑物损害巨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原有建筑结构设计安全设置度及抗震设防烈度低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是我们建筑结构设计及施工人员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是针对影响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主要因素、建筑结构抗震能力评估方法等内容进行阐述,并提出了提高我国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汶川地震后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儒述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2):1-7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这是自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后,中国发生的最大地震.它震级高、强度大、余震多,范围广、次生灾害大、伤亡人数多、经济损失大,给汶川地震灾区带来深重的灾难.我国西南及周边地区地处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之间,近年来地震活动频繁.2008年5月12日青藏高原东向挤压,导致龙门山冲断带向东南逆冲,撞击四川盆地,引发汶川8.0级大地震.人类对客观世界、自然环境及发展规律还认识不够;特别是对地震机理、机制,地球板块运动,以及深达数十、数百km的震源及其活动规律等,远未认识.必须加强对地震机理、机制、地球板块运动、震源活动规律及趋势的探讨、认识与科学研究;逐步提高对地震的预警与预报,预防地震及地质灾害.贯彻执行防震减灾法律条令,切实做好防震减灾及灾后重建工作.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构建和谐社会,确保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汶川巨灾震惊世界的抗震救灾实践的研究,获得对地震应急救援的科学启示种种,如抢救生命第一、信息维系生命、应急预案突破、专业紧急救援起作用、公众科学素质经受检验等。抓住种种启示,以人为本,完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就能够随时做好巨灾应急救援的准备,实现保护人民生命、减少财产损失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5·12”汶川大地震给四川灾区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当地的图书馆也遭受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如今,重建工作已经积极展开,新图书馆会在“科学规划、统筹兼顾”的前提下进行选址、设计、建设。同时,新图书馆的建设将站在全局的高度,突出功能、地位特点,加强安全管理,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建立并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相似文献
5.
汶川地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震害调查与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进一步理解汶川地震中一些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破坏原因,根据汶川地震后框架结构震害调查资料,对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所规定的抗震设计原则,对框架结构中的一些典型震害现象及其产生原因进行了总结与分析,主要包括防震缝处的震害,结构竖向刚度、强度不均匀产生的震害,框架梁、柱及节点处的震害,围护结构与填充墙处的震害及楼梯震害.在对震害现象及其产生原因详细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加强框架结构安全性的措施.所得分析结果可为框架结构抗震设计及有关的规范修订提供参考,以保证框架结构在地震中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设防目标. 相似文献
6.
王荣香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22):78-79
基于汶川地震的惨痛教训,论述了抗震设防标准与规范的修订、建设监管服务体系的全面覆盖、政府建设管理力度的加强、抗震设计、施工、城中村改造和既有建筑普查、抗震加固与节能改造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汶川地震对框架建筑结构设计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结合汶川特大地震的震害实例,对框架结构的震害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造成框架结构破坏的原因,阐述了框架结构震害的启示.对抗震设计框架结构提出相关建议:房屋建筑设计要更好实现"强柱弱梁"机制;薄弱层设计要加强;楼梯要做严格的抗震设计;条件许可,可采用隔震技术. 相似文献
8.
“5.12”汶川8级大地震,摧毁了村镇大批建筑物,造成了大批的人员伤亡,引发了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在汶川地区地质构造背景条件下,结合野外次生地质灾害和现场房屋震害的详细调研,从地震响应和破坏机理人手,分析了地震对村镇建筑地基破坏程度的影响因素,总结了汶川地震中村镇房屋建筑和地基的主要破坏模式;基于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理念提出了基于刚性地基和柔性地基基础分类的地震震害预防和缓解措施;同时从经济可行性的角度提出乡镇和城区分型而治、分区预防的系统构想.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的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礼立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1)
总结汶川地震灾害的教训,针对我国长期以来执行的"预防为主"的方针和防震减灾工作的具体实践,评价"预防为主"方针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执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讨论在众多问题,如:地震危险性评价和地震区划、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地震预报等现行防震减灾技术一时还难以彻底解决的前提下,如何贯彻防震减灾工作中的"预防为主"方针.着重指出,不论在眼前或者在将来,要彻底解决"减轻和预防地震灾害"的问题,必须依靠土木工程的方法并辅之以其他灾前和灾后的防震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10.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在中国西部的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400颗广岛原子弹,是唐山地震的3倍。汶川地震造成死亡69000多人,失踪18000多人,学生就有19065人遇难。汶川地震造成经济损失8451亿。四川省灾后重建需要1.6万亿。在沉痛中反思汶川地震,有教训,有启示。 相似文献
11.
根据都江堰市建筑震害调查结果,考虑城市空间演进及地震动作用空间差异影响,研究了汶川地震都江堰市建筑震害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首先,根据都江堰市城市区划及震害特点,空间上将沿远离山体方向划分为内环和外环两部分;然后,考虑抗震设计规范体系演进对城市震害的空间分布影响将建筑按照典型建设时期分类,对比研究了各时期建筑的震害在空间上的分布;最后,分析了城市空间演进、地形条件、场地条件以及与断层破裂距离等因素对震害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建筑的空间演进是影响震害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都江堰市早期建筑平均震害指数最大可达新建建筑的6.5倍;地震动作用的空间差异也是影响震害空间分布的重要原因,内环区域的平均震害指数可达外环的1.88倍.该研究为未来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以及震害预测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主体功能区布局以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为目的,对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及其空间布局产生重要影响.该文以形成湖北省主体功能区布局为导向,基于主体功能区与旅游发展的互动关系,分别提出了基于城镇、生态、农村,交通空间布局的旅游发展战略优化.依据湖北省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现状特点和主体功能定位,分类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旅游发展战略重点,最后提出适应湖北省主体功能区布局的旅游总体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3.
实地考察和分析了汶川地震灾害现象,将震害按照建筑的类型、结构形式等进行了归类,指出建筑的不同结构形式、跨度以及粗糙的构造搭接方式等由于受力不均匀严重地影响了整体的刚性和抗震性能.不仅底框架结构以及简易的预制混凝土构件导致整体垮塌的现象严重,非承重体构件的震害也会造成较大的生命财产损失.通过调研日本震灾调查的体系和经验,认为建筑震害的研究应以系统全面的全数调查为依据,建立一定区域的建筑受灾程度的数据库,通过分门别类(结构类别、结构形式、层数等)的统计分析,导出针对性强的抗震性能与建筑类型、结构形式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63-68
"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芦山地震在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同时,还诱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基于龙门山地震地质背景,根据已公开发表的成果,结合野外资料,对比分析了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差异,并探讨影响二者差异的因素,得到以下3点认识:(1)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发震机理不同,但汶川地震对芦山地震具有诱发作用;(2)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均触发了一系列次生地质灾害,但汶川地震触发的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在规模和持续时间上更广泛和持久;(3)水系对地表物质的侵蚀过程因地震驱动的崩滑而被加速。此外,汶川地震的震滑坡量远大于同震岩石隆升增加的山脉体积,未来几十年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将会持续进行。 相似文献
15.
基于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和新划定的3.6版汶川地震区,再次探讨了与2008年汶川地震有关的若干科学问题,包括该震是否为主震?该震、2013年芦山MS7.0地震、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之间关系?该震是否存在复发周期?该震发生前是否存在显著物理前兆?该震与紫坪铺水库之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并非汶川地震区当前地震周期主震,未来将发生MS8.0~8.3标志性地震;2013年芦山地震和2017年九寨沟地震有直接联系且均与汶川地震密切相关,两者同为下一次标志性地震前的两次显著预震;汶川地震区标志性地震及其未来主震是否存在复发周期目前尚不能作出明确判断;在汶川地震前,由于自1995年12月18日后其震源体的物理状态长期保持近似不变,故不可能观测到显著的中长期与短临物理前兆;紫坪铺水库对汶川地震孕育过程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16.
教育信息化是汶川地震灾区学校重建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重建后以绵竹遵道学校为代表的灾区学校全部安装了高端的教育信息化设施.对如何提高信息化设施的应用,促进灾区教育信息化持续、有效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汶川大地震的回顾,进行了地震灾害对建筑设计和人们心理的影响的研究,重新思考作为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和建筑设计所遵循的原则,以及建筑师身上所肩负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汶川5.12地震后,根据相关设计规范和检测鉴定标准,通过对既有建筑的结构构件强度检测、房屋倾斜测量、裂缝损伤调查、结构布置、抗震验算和构造等方面的分析,考虑各种鉴定及设计规范进行抗震及安全性能鉴定,提出鉴定结论和建议,并编写鉴定报告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依据。正确及时地做出抗震安全性能鉴定对防震减灾工作意义重大,必须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汶川地震都江堰市填充墙震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计分析了汶川地震中都江堰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填充墙的震害情况,通过对比主体结构与填充墙的震害并参照主体结构的抗震设防目标研究了填充墙自身的抗震性能.首先,统计分析了都江堰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主体结构的震害情况,结果表明主体结构满足我国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然后,将主体结构的地震反应划分为弹性反应和非线性反应两种,对比了这两种状况下填充墙与主体结构的震害,统计结果表明在这两种情况下填充墙的震害都明显高于主体结构,尤其是主体结构反应为弹性反应时,填充墙分别出现了15%和17%的严重开裂和倒塌;最后,探讨了填充墙构造措施对其抗震性能的影响,发现其现有构造措施不能满足地震作用下保持平面内完整性的作用,存在危及人员生命安全的隐患.本研究将为进一步研究填充墙地震破坏机理及其加固方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汶川地震中都江堰市多龄期建筑震害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汶川地震中都江堰市2000余栋建筑的震害调研结果,综合考虑结构类型、设计规范体系和性能退化等影响结构抗震能力的因素,对该市多龄期建筑的震害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在统计都江堰市建筑构成情况的前提下,对不同结构类型、不同用途和不同建成年代建筑的震害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引入平均震害指数着重研究结构形式及龄期对结构抗震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后多层砌体结构抗震性能显著提高;由于非结构构件抗震性能影响,2000年后框架结构震害大于多层砌体和底框结构.研究可为评估城市不同龄期建筑的抗震能力以及了解城市整体的抗震设防水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