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比兴"是一个富有包孕性和可阐释性的核心范畴,对其认识人们经历了由原初两种各不相同的诗体到诗歌表现手法和诗的特征等几个阶段,并进而发展为诗歌发生、创作、本体、接受和批评等各种"比兴"思想或观念。王一川提出的"感兴修辞"理论其实就是中国古代文论"比兴"理论在其"内在理路"上的发展与当今后现代语境下个体化理解的创造性出场。  相似文献   

2.
"失语症"与"巴列塔"是对当下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两个阶段的形象概括,并由此生发了中国古代文论在现代转型中所面临的严峻学理困境.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生存空间进行梳理,在文化焦虑的压抑下秉承中国古代文论的人文意蕴旨归,促使中国古代文论的精深理路成为一种"在场"的、"在路上的"言说是我们当前的紧迫重任.中国古代文论有必要在自身的论阈中彰显"人文"的矛盾张力,以"合和"范式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呈现给我们一个真实的"人文"世界.  相似文献   

3.
儒家诗学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资源一直影响并制约着中国文论的发展,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中国古代文论的创造性转化是不彻底的。王国维以"本真人格"为汇通"文如其人"说、"赤子之心"的内在依据。同时,他又根据尼采的"血书"论,突破了传统"人格"中国家和人民的内涵而上升到生命人格的高度。他将儒家诗学和西方的相关理论相结合,对中国儒家诗学的现代转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传统法律文化是法治现代化的特定的语境。只有以正确的态度与策略审视和对待过去,才能建构起法治现代化的大厦。“礼”是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一把锁钥。进行“礼”法关系的研究有其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重生的生态文化根系与天人关系的生态场域的形成,促生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生态叙事维度.以"原道"为理论基点,实现礼、天、心三者合一,中国古代文论在历史传承中以礼化、天化、心化的共生态势建构起了自身的生态理论体系.文本自洽、言说制衡、情志分合、诗人作诗、境界至上是对中国古代文论生态叙事的逻辑展开,中国古代文论的生态叙事策略所体现出来的整体性发展理路、独特的致思方式与理论品养等,都对当下的理论建设与转型极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和审美中是否有个“审丑”问题?其效应如何?这是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现代化进程中不能忽视的问题。研究文学审美的问题,人们可以尽情发挥;研究“审丑”,似乎就受到种种禁忌。从主体隐秘情感的宣泄,自我审美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对此进行探索,对文学理论研究领域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学界普遍对中国近代以来的文论“失语症”讳莫如深的时候,国内一些睿智的学者开始致力于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清理和转换,这项工作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但是我们认为仅靠中国古代文论的清理和转换是无法实现中国实现中国文论话语的重建的。还有一个必要的环节就是西方文论的中国化,文章对西方文论中国化的前提条件、理论实质和深层动因作了深入的分析,并期望通过倡导西方文论的中国化来实现以我们民族文化与文论为主的文论话语重建。  相似文献   

8.
"文气"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应用较为广泛而其涵义又较难准确把握的一个术语,对它的正确理解不但是对中国古代文论中有关"文气"理论进行现代转换和继承的前提,也是全面了解古代文论的内在精神和思维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论与西方文论的基本关系是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2014年4月11日-13日在曲靖师范学院召开的“当代西方文论与中国文论建设”研讨会上,学者们展开了广泛的讨论,认为西方文论为中国当代文论提供了重要资源,在中西文学理论交流、融汇过程中,中国文学理论不断发展;中国当代文论应更多关注中国文学现实,植根于中国多民族文学土壤,汲取更多的本土文学元素,努力追求并实现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论是具有风格化特色的文论。其风格化特色的涵义是:(一)文论方式体现出艺术风格的特点;(二)风格专论达到较高境界。这使中国古代文论在思维方式、内在构成及文风等方面具有了重要特色与价值。其中蕴含着中国古代哲学、宗教、政治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文章学理论在唐代以前就初具规模。“言志明道”说明了社会生活乃至阶级属性对文章功能的干预作用;“缘情尚文”则显示了文章的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纵观整个古代文论,“言志”与“缘情”、“明道”与“尚文”始终处于对峙发展之中.本文试以秦汉隋唐文论的状况分析为基础,找出文章理论双轨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接受诗学史”是由我主持申报并获立项的200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以西方现代接受美学和阐释学为理论参照,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对中国古代文论中蕴涵着的极为丰富、极有价值的接受诗学思想进行系统的清理和阐释,对中国古代接受诗学发生、演进的历史过程及其发展规律作出全面的归纳和总结,对中国古代接受诗学所蕴含的理论价值和现代意义进行深入的发掘,为建构有民族特色的当代形态的文艺学寻找有价值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3.
原初意义上的互文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现象,传统的影响与渊源研究将其作为必不可少的方法论工具。但自从巴赫金的复调、对话与狂欢理论提出后,克里斯特娃对其进行了革命性改造,由此,互文性成为现代文论的一个重要概念,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都在极端的意义上对它进行了阐发。本文试图旧瓶装新酒,对俄罗斯的后现代主义与修辞学中呈现的互文性两极的“先例现象”与“戏仿”做窥豹一斑的梳理与解读,并试图揭示20世纪后半期俄罗斯语境中互文性的理解运用与法国为代表的欧美语境中互文性概念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4.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以其“心性”论思想作为理论基础,不仅首创性地提出了理解活动中阐释者主体意识的问题,而且将理解规定为阐释者与诗人之间人伦心理的会通,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意义生成方式。这一命题在后世的经籍阐释特别是文学阐释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在多个层面上具有和当代文学解释学理论对话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作为北美重要的汉学家,刘若愚在对中西诗学共性的找寻过程中首先十分清醒地看到了存在于中西文论之间的哲学和理论差异。他关于形上理论、决定理论和表现理论的论述最具中西比较的眼光,渗透着其对于西方文艺理论中关于模仿等再现理论的独到理解。刘若愚对"再现"理论的借鉴和转化对中国文论的汉学架构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通常认为,以群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和蔡仪主编的《文学概论》为代表的现行文论教科书,在理论框架上,“基本上是苏联三十年代的老框框”,缺乏民族特色,“并没有把中国古代文论的精华融进内容中去”,因而要打破框架,“建立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笔者认为现行文论教科书的理论体系,在表层上的确是苏式框框,但在深层结构中却有足够的民族特色。现行文论教科书并不缺乏通常所理解的民族传统或民族特色。因而,那种意欲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论体系的主张,至少在方法论上是无的放矢的。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中之“科学”不能只从science的意义上来理解,也不能只在线性的进化论立场来理解“发展”,否则使全面协调可持续与统筹兼顾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在理论上成为不可能。从德语Wissenschaft和中国古代哲学语境下的“科学”来重新阐释科学发展观思想的存在论视域,同时牵引出“发展”也不能只是线性的进化论式的投放自身,而是对自身的存在有着某种持守的发展观,进而阐述在这种意义上的科学发展观内容之各个方面均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对曾几诗歌理论的系统研究在古代文论研究中是个盲点。其诗歌理论核心是“活法”说-“参”、“悟”、“圆”。曾几的诗歌理论是对吕本中的“活计”说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德国著名汉学家、文学理论家、美学家卜松山先生的新著《中国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一书,从"外部视角"对中国古代美学、文论进行了独特的审视:在思想史大背景下叙述美学、文论史;跨文化的比较视角;现代阐释学的考察理路。该观察方式表现出了一些与中国学者书写的中国美学、文论著作不同的、有新鲜感并极富启发性的要素,能够帮助照亮中国在此类研究中的某些"盲点",并以这种方式推动中国学者与西方同仁富有成效的交流。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当代近一百年的文论史上,钱谷融先生是为数不多的能够超越时代意识形态拘同,探寻文学的艺术魅力内在生成理路的理论家之一。“文学是人学”学说的论断,融会了明清心学中的人学思想资源和西方逻辑智慧,辩证了主流艺术反映论,从而完成了我国对文学的审美属性及其来源的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本土言说。该学说的提出,也标志着在文学领域里中国传统人文学术迈向现代人文学术过程中一座桥梁的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