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刘三姐文化表现形态主要是传说、歌谣和民间信仰,与之相关的戏剧、影视、商品和旅游等则是其衍生物。刘三姐是壮族中古时代壮汉文化融合产生的文化英雄,刘三姐文化是在壮族民歌文化基础上,融合中国南方各族群娱乐浪漫文化因子共同打造的狂欢文化偶像。刘三姐不仅是壮族,而且是中国文化,乃至东方狂欢文化的一种标志性符号。  相似文献   

2.
营建刘三姐文化基地促进宜州市旅游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宜州市作为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里,系刘三姐文化的发源地,文化底蕴丰厚.在立足于宜州市的旅游资源现状的基础上,认为宜州市发展旅游业应避免与桂林的旅游模式相雷同的格局,打好"刘三姐"牌,对城区及各个旅游景点要以刘三姐文化作为主线进行合理规划和包装,并加大推销力度,使宜州市的旅游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同时提出营建刘三姐城等开发构想.  相似文献   

3.
刘三姐文化具有多重价值取向,其生态审美价值中的精神价值即知识价值、道德价值、宗教价值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终极关怀的意义。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与全人类普遍关注"生命共同体"如何共生共荣的当今时代,研究刘三姐文化中的生态审美之精神价值,继承和弘扬刘三姐传统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往对刘三姐山歌文化的解读,学术界多从历史的时间的维度进行,这固然可以多少触及到其流传原因,但固守这种维度的直接后果就是很难揭示出刘三姐山歌文化的深层底蕴。而空间观念的引入,则为刘三姐山歌文化的深层底蕴的解读提供了一个有力维度。其实作为壮民族文化代表的刘三姐山歌文化就是壮民族及其地区文化空间建构和认同的巨大隐喻,其生命力与流传至今且经久不息的真正原因,都可从空间这一维度得到解读。  相似文献   

5.
壮族有一种可称为崇智的文化根系 ,表现为对智慧、灵活、机敏的企盼和崇拜 ,这种文化根系在壮族的古代神话中有一系列的原始意象 ,以后又发展成为歌圩这类智慧文化的绿荫和形成刘三姐智慧型的典型形象 ,以至形成壮族特有的文化生态景观。  相似文献   

6.
刘三姐是广西民族文化的形象象征,是文化交流的一个符号象征,是广西民众记述传统文化和审美特征的一个互动符号。刘三姐主要是通过语言传播的形式,利用中介因素互动、人际互动,在社会不断内化的过程中来完善自身和寻求创新,以适应客观实际的需要,逐步形成为广西民族文化的代表符号。  相似文献   

7.
刘三姐山歌文化为壮民族建构了一个巨大的身份、民族和文化的非对抗性的认同空间,这一文化认同空间决定了壮民族与中华民族的血脉联系及和平共处的历史与现状。它不仅是刘三姐山歌文化富有生命力的深层底蕴,亦为解决当今世界的国家、民族、地域的文化冲突和祖国的统一大业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作为壮民族的文化代表之一的刘三姐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是与壮民族的文化空间建构与文化认同分不开的。刘三姐山歌文化现象的深层底蕴其实就是壮民族及其地区文化空间建构和认同的巨大隐喻,她的形成与流传过程就是壮族独特的“他者文化空间”、“身体文化空间”、“公共空间”、“认同空间”、审关及其他空间的建构和认同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9.
对生态文化的一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适应、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所积累和形成的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体系。它包含了这个民族围绕环境与人的生存而形成的宗教信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和风俗习惯等整体文化系统。生态文化的创新在于能够按照生态规律的要求,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积极地反映生态系统运行的特性,引导自然-社会-文化复合系统向和谐稳定和繁荣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刘三姐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时间,其形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壮族歌圩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刘三姐形象的性质特征、发展演变及其现代审美意义等。  相似文献   

11.
生态旅游被认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并将成为21世纪国际旅游的主流.刘三姐故乡宜州市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是自然环境和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优势突出,为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该文针对宜州市旅游开发现状和资源优势,从提升经营者和开发者的文化素养、绿色营销策略以及区域旅游合作等方面提出了生态旅游的开发对策,以提升宜州市的旅游市场竞争力,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校园的山地生态适应性规划理念注重顺应环境、塑造环境、强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其目的在于减少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合理利用山地环境,提高校园文化品质的同时降低维护费用,期望构建一个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型校园.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巴南校区总体规划充分发掘了山地自然环境和艺术文化的潜力,秉承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的理念,通过"一轴、一环、五空间、六分区、八景点"的功能区规划,以及对总体规划、景观环境、路网构建、建筑设计等方面的生态适应性应用研究,在山地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及校园文化的塑造方面进行了实践性探索.  相似文献   

13.
校园生态文化是全新的校园文化,它强调校园生态环境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和谐发展的关系,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既要重视客观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又重视主体人的主观意识方面的培养。高校学生党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校园文化的主要特质。在德育工作中,起着重大的作用。深入探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校园生态文化内在的联系,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的一个紧迫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民族地区在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经济法律制度,要从构建和谐的政治与法律制度入手,研究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特殊性。在构建和谐社会时,要充分认识到民族个性、生态理念、文化因素等特殊性。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经济法律制度,应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完善基本的法律制度,以营造有利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法治环境。我国民族地区经济法律制度,以执行好现行有效的法律为手段,通过努力营造好的执法环境,追求好的执法效果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与灵魂。一座城市的繁荣与发展,总是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支撑和引领。芜湖的文化建设应立足于自身的基本情况和现有优势,借助一系列建设文化强市的对策与建议,达到建成“文化强市”的目标,真正创建一个和谐而具有文化底蕴的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