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科玄之争"与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是21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从这一视角反思20世纪初期的"科玄之争",便有了一种特殊的历史意义."科玄之争"作为一种文化象征,预示了此后中国文化发展的重大主题在中西文化的冲突融合中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现代性转换.当代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之路必须在这种大文化背景下展开,要解决好中西文化的沟通、科学与人文的融会和个体与人类的统一这样一些关键性课题.  相似文献   

2.
"宾兴"是中国尚贤文化的重要体现."宾兴"依托国家选才制度、地方迎送礼仪和民间助考基金三条主线,呼应而行,充分彰显了以人才为本位的中华优秀传统和文化实践.  相似文献   

3.
康熙亲政的半个世纪,中西文化冲突主要表现为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遭际.康熙对西方文化既有亲和致用心态又存“体““用“矛盾的心态,当西方文化之“用“危及封建清王朝之“体“时,即行禁止,他对“扬汤之争“和“礼仪之争“的处理反映了他这种复杂变化的心态.中国在康熙时代的中西文化碰撞中由初始的开放趋向封闭,终未能涵化出一种新型的文化,中国没有主动地走向近代化,从而落伍于世界近代化潮流.  相似文献   

4.
礼仪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礼节文明规范,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中西方文化在日常交际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礼仪形态。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以及民族主义的差异是中西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用"和而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中西礼仪文化差异,承认和尊重差异,探寻礼仪文化的互通性,有助于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对他文化的适应力,从而提高交际效率。  相似文献   

5.
康熙亲政的半个世纪,中西文化冲突主要表现为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遭际。康熙对西方文化既有亲和致用心态又存“体”“用”矛盾的心态,当西方文化之“用”危及封建清王朝之“体”时,即行禁止,他对“扬汤之争”和“礼仪之争”的处理反映了他这种复杂变化的心态。中国在康熙时代的中西文化碰撞中由初始的开放趋向封闭,终未能涵化出一种新型的文化,中国没有主动地走向近代化,从而落伍于世界近代化潮流。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秦初的学派之争及焚书坑儒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指出焚书坑儒事件反映了秦王朝极端的思想专制政策,不仅终止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也加速了秦王朝本身的瓦解.  相似文献   

7.
当代历史哲学正在经历着从"语言"到"经验"的转向.历史固然是具有文学和美学的性质的文本,但文本之下埋藏的是其经验根基.而神话思维所依托的,正是基于经验的感知逻辑.经验转向化解了"真实性"与"话语"之争,使得历史不仅在"史实"和"表述"的意义上可能是我们的神话,在"经验"的意义上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8.
以诗书礼乐为主干内容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礼"或者说礼仪文化,其作用至大至微、至精至深,于个人层面具有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于社会层面具有纯化风习、氤氲祥和的作用。与之相联系,中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礼仪文化的助推与提升。旅游礼仪中的礼是外在得体之"形"与内在仁和之"神"的统一,二者互为表里与相互作用,它们共同彰显与追求的应是一种特有的旅游过程中的"致和"精神。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诸多主顾关系失谐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归结为礼仪文化缺席而导致的"违和"现象。因而,弘扬旅游礼仪中的传统仁爱精神与进行恰当的旅游礼仪规范对于解决这些业内乱象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疗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有悠久历史的世界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本研究拟从理论层面来研究探讨学校体育礼仪教育的功能、价值、原则,为更好的探讨学校体育礼仪教育的基本理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各国风俗大不同办案时不能使用"可能"和"大概"的字眼,要准确,细致。礼宾官了解和熟悉来访国宾的生活饮食习俗很重要。世界上各国和民族的习俗和礼仪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把自己的习俗和礼仪当做神圣不可侵犯的财富加以维护和崇敬。不同的礼俗都凝结着不同民族的感情和文化。礼仪受宗教、文化、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不同国家,习俗不同,礼仪有异。  相似文献   

11.
咸丰朝以降,晚清官方的泰山祈雨(雪)礼出现了明显的变异.这一祈雨礼不再配有皇帝亲撰的祝文,从而在国家礼仪体系中逐渐被边缘化.由于泰山祈雨的结果不能及时如愿,清廷开始试用西方传来的农业灌溉技术,由此开启了泰山从神圣走向世俗的去魅之路.然而,从此泰山祈雨礼逐渐沦为地方官员借以谋取私利的工具,遮蔽了“礼治”体制承载的君恩与公义.晚清泰山祈雨礼呈现的“去魅”与离心,表明“神道设教”之道难以应对当时中国面临的实际困境,而政治文化信仰的陨落隐然成为晚清“礼治”的深层危机.  相似文献   

12.
张之洞作为晚清的一位思想家,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他的中西文化观,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由于其阶级的局限性,他强调以中学为主,辅以西学,调和中西学的方法则是"会通",以西学来补中学.这一思想理论的提出,在晚清的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由于这种思维模式本身的矛盾性,它不可能达到张之洞所要达到的目的,即"正人心"和"开风气".  相似文献   

13.
《佛说王忠庆大失散手巾宝卷》讲唱家庭伦理和因果报应,由明末南无教教团中的民间艺人编写。它完全按照民间教派宝卷的形式演唱,但内容主要不是宣传教义,而是宣扬因果,劝善惩恶。这一宝卷对研究清及近现代北方民间念卷和宝卷的源头、形成及其演唱形式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水浒传》中的“将”字语义和用法呈多样化,与明末白话小说《三言二拍》和现代汉语中的“将”字用法有不同之处,分析研究这些异同,找寻出“将”字从古代汉语的动词向现代汉语的介词发展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5.
在晚清诸子学研究中,由于西学的广泛传播、"西学中源"说的再次兴起和研究方法的内在需要,出现了"以西释子"的学术特色。其发展在晚清大致经历了从通过西学对诸子的再注解来发掘诸子中的自然科技,到阐发诸子中的现代价值观念两个阶段,出现了一系列"以西释子"的学术专著。由于这一学术特色的出现,为中国近代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推动了西学的中国化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也促进了儒学独尊地位的瓦解。  相似文献   

16.
通过梳理明末清初天主教传华史研究的历程,提出学者争议的焦点是中西文化力量强弱对比和基督教神学与中国文化能否相融两大问题,并分析围绕两大问题形成的不同意见,进而探讨其各自的理论前设,即“冲击一回应”理论与文化互动思想。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研究应注意经由“他者”认识“自我”,努力达到存异基础上的“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7.
向敏瑜 《科技信息》2008,(35):251-252
本文介绍了在晚清末期,翻译不仅作为一种文化上交流的方式,更影响颠覆了妇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翻译在中国一悠3000年的历史,是记载中国文化发展的媒介。在封建社会晚期,随着文化交流的频繁,为文化思想的碰撞和交融提供了机会,而她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工具,发挥了其显著的作用,甚至改变了中国社会对妇女地位的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18.
清末女子教育的兴盛是中西方文化撞击的产物,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清末女子教育对中国近代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9.
唐代状元刘单杂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状元刘单的最后职任应为礼部侍郎,担任过一次知贡举,去世于完成大历六年的试事之后,享年60岁左右.入仕初期当过多年安西节度使判官,此时已届中年.天宝十三载前后当过一任奉先县尉,此后曾任司勋郎中.擅长绘画.可能是浙江人,岐山只是他的祖籍.  相似文献   

20.
明末清初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国,引起了中西方文化的第一次大碰撞,对此,中国士大夫们或全面崇拜西学,或完全排斥西学。而康熙皇帝则采用了“中体西用”的方针,是“中体西用”思想的早期实践者,他对西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对传教士位委官重用,但因其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他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始终没有清醒的认识,对西学的吸收引进也往往限于内廷及皇帝周围少数一些人,未能推广流行,形成风气和潮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