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分析了我国体育理论界争论体育本质概念的现状、实质及两个主要派别;分析了这两种派别的核心观点。认为两派不能取得共识的根本原因在于:体育本质概念之争是中西文化之争的反映.认为跨文化的视角是解决体育本质概念论争的一个可能途径,分析了西方体育精神价值以及中国封建专制漠视人的主体精神的传统,认为倡导西方体育精神,有助于恢复与激活中华文化中固有的主体性、创造性文化精神.认为体育是采用身体竞技游戏的形式,培养人的自强不息精神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2.
中国语文教育自1904年独立设科以来,围绕课程性质、目的、任务等问题展开的争论,延续了百年之久:20年代初有“形式”目的和“实质”目的之争;50、60年代有“文”、“道”之争;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有“工具性”和“思想性”之争;90年代以后又有“人文性”和“工具性”之争。虽然每次争论的时代背景、具体内容不同,但实质都是如何看待语文形式与语文内容的关系,这和世界教育史上“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之争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形式”与“实质”由两相对峙到相互消融、最终归于统一的演变轨迹,对于语文教育是否也有普遍意义呢?  相似文献   

3.
艺术体育的现有定义存在诸多不足,艺术体育与体育艺术之间并非只是简单的词语前后位置换,而是存在严肃的词位顺序、学科归属和交叉关系。从语言学、逻辑学、美学、体育学等多角度辨析艺术体育与几个相似概念,厘清艺术体育概念的各种关系,认为艺术体育广义上是指"在以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的基础上,以形塑身体之美进而引发人们产生美感为直接目标的身体活动";狭义上是指"在音乐、舞蹈、服饰等依托下,通过视听构式编排手段、姿态动作展示等途径,以获取健康和美感体验的身体活动"。  相似文献   

4.
体育——一种人类身体活动的文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介绍了中国体育概念争论的历程及主要观点,常见的体育观念主要有"狭义体育观"与"整体体育观"两种。从文化的视觉出发,介绍了体育的5个基本特征:身体的活动性、娱乐与游戏性、竞技性、教育性与文化性。运用归纳法,给出了"体育是关于人类身体活动的一种文化模式"的模式论的体育观。由此,体育的英文缩写名称就应为PPA。  相似文献   

5.
格鲁贝强调人的身体的重要性、主张人的身体是人的自然本性 ,他不仅把“人的身体”理论化 ,同时也强调“身体的个人性” ,他把“客观上的健康与技巧”当作不可缺少的教育课题 .格鲁贝把“我”作为世界的存在来把握 ,在“实体”(客观世界 )和“身体”对比的过程中 ,把身体作为“关系”提出来 ,即“我”(精神世界 )和“实体”(客观世界 )通过“身体”进行交流物体验 ,从而形成了“体育身体性”这一概念 .通过对“身体性理论”的认识旨在克服体育教学中主客观的分离 ,指出体育教育中必须做到身心的统一 .  相似文献   

6.
“体育”一词用的是身体的“体”和培育的“育”,其寓意为身体的培育.由此体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与培育人密切相关的.培育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七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即倡导“三育”学说.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德、智、体、美四育和谐发展,使受教育者在诸方面都得  相似文献   

7.
一、家庭内体育锻炼活动的必要性现代社会中,体育运动给家庭注入了无限健康活力;体育运动可以增强大家的体质,在平时生活当中有体育锻炼的意识,也能让家庭更加和谐;体育活动是一个集体运动,需要配合与协作,所以经常组织体育活动也就无形中增添了家人之间的默契与配合。关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健康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鼓励支持青少年更多地参与体育活动将有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这是众所周知的概念了。不过,由于家庭是儿童青少年长久生活的场所,儿童身体能不能有效的得到锻炼,体质如何,首先取决于家庭内的锻炼。世界上许多教育家在论述家庭内的教育任务和内容时,都主张把在家庭的体育锻炼活动放在第一位。如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就说:“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我们要能工作,  相似文献   

8.
体育教学     
体育课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进行各种身体练习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既要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也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掌握“三基”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心理健康教育了。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我国长期存在大体育派和小体育派(真义体育派)的体育概念之争。研究旨在为体育概念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观察视角,在"体育只能是教育"这一语词逻辑基础之上,利用教育的本质规定对大体育的外延进行身份鉴定,分别筛选出了学校体育、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中真正属于教育的部分,并将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分为了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三部分。  相似文献   

10.
当前,高师体育教学“对于培养中等学校体育教育和科研工作的体育教师”来说存在着如下问题:体育教学目的及任务未突出大学特点、知识分子对体育的健身价值认识不足、竞技体育笼罩学校体育以及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不统一等方面作了浅析。最后对高师公体培养目标提出了三点建议:(1)高师公共体育的目标应朝着培养学生能力、开发智力、强身健体、更新体育观念方向发展.(2)要学习和掌握用身体运动及营养、卫生、休息等手段锻炼身体的方法.(3)使学生掌握运动比赛的知识和方法.同时提出了实现这三个目标的四点措施:加强宣传工作;加强运动知识技能教学;把开展体育活动纳入教育实习内容;增加体育课时。  相似文献   

11.
人们把体育定位在社会的范围内,体育即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体育应涵盖社会中的所有体育.现把社会体育同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等确定在同一层面上值得商榷.本文从社会形态、体育概念、哲学、社会体育的对应关系等视角,对社会体育所涉及的范围进行审视和定位,为社会体育的分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马金戈 《科技信息》2008,(22):162-162
健美操是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通过徒手和使用器械的身体联系,达到健身、健美和“健心”目的的一项新兴体育项目。在教学中尤其是“健心”教学,是引导学生学习健美操兴趣的关键。因此在健美操教学中,“健心”教学及其重要。因为健美操是在鲜明的音乐节奏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在保持身体标准姿态的基础上实现身体控制的技术,达到提高身体协调能力,实现在健美操动作中力与美的结合。所以在健美操教学中,“健心”教学要更加理性化、人性化,才能提高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和主动参与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社区体育与家庭体育一体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关于体育途径研究的重点大多放在学校和家庭体育、学校和社区体育关系的探讨,而对于社区和家庭体育的互动关系的研究稍有不足。从社区、家庭体育的相关概念入手,分析二者的辨证关系。  相似文献   

14.
梳理审视以文-化体,演绎归纳以教化-厚体.以教化为认知视角,打磨传统体育大国的局限,淘洗体育强国的新守成.为"体育强国发展"凝练理论支持,探索构建体育强国之论纲.昭示教化是体育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的品质,是体育强国的价值所在,归旨所在,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5.
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最高阶段。目前高职校的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实施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职业岗位服务性特点,能力本位特点鲜明。这种发展特点容易形成缺失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良心的"工具人"、"经济人"。本文本着体育培养学生美好生活方式、健全人格的美好愿景,对人格本位的内涵作了解释,并认为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人格本位"的必要性在于:人格是人发展的归向、价值的归位、其主要因素构成了现代人的灵魂、主体因素构成人生大厦的梁柱。认为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人格本位"的可行性在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与人格本位理念的契合性、体育是塑造生活方式的教育、体育课程显性与隐性特点易于人格本位课程体系的建构,强调在高职体育教育中人格本位为当代高职体育教育不可忽视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CSCW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该文基于CSCW概念,论述了CSCW技术引入教学领域中的可行性,概括了教学领域中CSCW系统的特点,分析了本人认为较为可行、值得深入研究的基于不同时空关系的几种CSCW教学系统。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逻辑分析等方法,对贵州省3所本科医学院校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态度及影响体育健身的主客观因素进行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男女大学生在体育意识和体育态度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近70%大学生的直接性体育行为与其体育意识不吻合;影响女大学生体育健身的主要因素是惰性大、依赖性强,而男生则是缺乏体育组织。并针对研究结果,提出营造浓厚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完善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从民间体育的概念入手,通过对陇南地区民间体育项目的整理与开发,将部分项目引入陇南师专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可行性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民间体育项目通过开发、优化可以适用于学校体育教学,既能丰富体育课程的教学资源,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更能培养学生终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从而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扎实的基础,为教学改革做出可行性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大学生学习情况、社会需要的人才素质等,认为大学生应重视自身健康问题,要全面地发展自己。大学领导及老师应重视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要为他们营造一个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提供必要条件,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