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研磨法制备β-环糊精(β-CD)及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与鹰嘴豆异黄酮(CAI)的包合物,由红外吸收光谱对包合物进行表征,并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试包合体系吸光度的变化.根据Benesi-Hildebrand方程确定了包合反应的表观包合稳定常数Kfθ和包合反应的热力学参数ΔGθ,ΔHθ和ΔSθ,并由此得出包合反应主要由焓变控制,推动力为范德华力.  相似文献   

2.
十八胺/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为主体,十八胺(ODA)为客体,采用研磨法制备了具有超分子结构的ODA/HP-β-CD包合物。考察了研磨时间、主客体物质的量比及包合温度对包合率的影响,确定了包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研磨时间15min,主客体物质的量比2:1,热处理温度75℃。1H NMR和XRD衍射结果表明,ODA成功包合入HP-β-CD空腔中。通过相溶解度法研究了HP-β-CD在水中对ODA的增溶作用,结果表明HP-β-CD在水中对ODA增溶效果显著;经计算确定其包合常数为7877.69L/mol,形成的包合物结构稳定。  相似文献   

3.
为优化叶酸(FA)-β-环糊精(β-CD)包合物的制备工艺,采用共沉淀法制备FA-β-CD包合物,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和热重-差热分析法(TG-DTA)对包合物进行表征.采用Box-Benhnken实验设计考察包合温度、包合时间、β-CD和FA的质量比对包合物收率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分析优化包合物的制...  相似文献   

4.
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荆芥挥发油-β-环糊精(β-CD)包合物,利用差热-热重分析(DSC-TG)、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对包合物进行表征.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最适宜包合工艺条件,根据相溶解度法测定包合比、表观稳定常数以及包合反应的ΔGθ,ΔHθ,ΔSθ,并用Chem3D软件对β-CD包合胡薄荷酮的包合形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最适宜包合工艺条件为荆芥挥发油与β-CD的比例1∶8(mL∶g),乙醇与水的比例1∶3(mL∶mL),包合温度40℃,搅拌速度4 500 r/min;β-CD包合荆芥挥发油的包合比1∶1;表观稳定常数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β-CD包合荆芥挥发油反应的ΔGθ,ΔHθ,ΔSθ均为负值,说明β-CD包合荆芥挥发油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此外,模拟的结果表明,β-CD包合胡薄荷酮的理想模型是胡薄荷酮的甲基端从β-CD的小口端进入β-CD内腔.  相似文献   

5.
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分别测定了主体分子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DMβCD和TMβCD)与客体分子长春胺药物在pH 3.0和pH 10.5的缓冲溶液中形成配位包合物时的稳定常数(Ks),通过X线粉末衍射和差热分析对其包合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长春胺与环糊精(β-CD,DMβCD和TMβCD)形成包合时,β-CD的稳定常数(Ks)相对较高.主客体形成包合物能显著地提高长春胺的水溶性.  相似文献   

6.
探索用β-环糊精(β-CD)包合春砂仁挥发油的最佳工艺条件,利用正交试验法进行摸索;用X-射线衍射法和电镜扫描的方法研究包合物的微观结构.通过小鼠灌药后扭体次数的变化,初步研究包合物的镇痛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油和β-CD质量比为1:12,包合温度为32℃,包合时间为2 h的条件下包合结果最好;春砂仁挥发油的β-CD包合物是一种新的物相,其结构呈类棱柱状,非晶相;包合物对冰醋酸所致小鼠疼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分别测定了主体分子环糊精及其衍生物与客体分子鬼臼毒素在室温,pH=3.0和pH=10.5的缓冲溶液中形成配位包合物时的稳定常数(K_s).结果表明:鬼臼毒素与环糊精(α-CD,β-CD,γ-CD,DM-β-CD和TM-β-CD)形成包合时,碱性条件下稳定常数(K_s)相对更大,鬼臼毒素在碱性条件下更稳定.主体-客体之间的尺寸匹配在包合形成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γ-CD空腔尺寸大小与客体分子鬼臼毒素的尺寸匹配程度较好,故其K_s值最大.此外,β-CD环糊精的取代基也影响主体配位能力,鬼臼毒素与甲基化β-CD形成包合时,环糊精上甲氧基取代越多,越不利于包合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β-环糊精超声包合广藿香挥发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广藿香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条件.以包合物的包合率作为评价指标,选择挥发油与β-CD的比例、包合温度、超声时间为主要影响因素,进行L9(34)正交试验,优化广藿香挥发油包合物的工艺条件.同时将广藿香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最佳包合工艺条件为挥发油与β-CD之比为1∶5、超声时间为45 m in、包合温度为50℃.在此条件下广藿香挥发油包合物的包合率可达80.9%.表征结果表明,广藿香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已经形成.因此,超声法制备广藿香挥发油的β-环糊精包合工艺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9.
以吖啶橙(AO)作为分子探针,在Tris-HCl(pH=7.40)缓冲溶液中,采用紫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和粘度法等研究了γ-CD-ARS包合物与DNA的作用机制.γ-CD与ARS包合的摩尔比为1:1,包合常数Kf=4.42×103L·mol-1.γ-CD-ARS包合物与DNA结合的摩尔比为6:1,在17℃时包合物与DNA的结合常数Kθ17℃=2.22×105L·mol-1.荧光探针法、磷酸盐法和粘度法研究综合表明γ-CD-ARS包合物与DNA以部分插入的混合模式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用固相研磨法合成以β-环糊精(β-CD)为主体分子,水杨醛缩邻硝基苯胺(SN)为客体分子的包合物.用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析包合物的形成,并用等摩尔系列法和元素分析求得包合比为3∶2的包合物,包合平衡常数Ka=6.28×1015 L4/mol 4.结果表明,包合后的SN分子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加1倍,而且稳定性也增加,达到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目的.比较其他结构相似的水杨醛类化合物的包合数据,β-CD有能力识别同系客体在结构上的细微变化.  相似文献   

11.
考察了β-环糊精(β-CD)对阿克他利(Actarit,简称Acta)的包合作用.应用旋光度法确定包合比例为1:1;相溶解度法表明,随着β-CD浓度的增大,阿克他利的溶解度随之增加;比较包合物的不同制备方法发现,饱和水溶液法收率和载药量最高,并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了Acta-β-CD包合物,同时,采用红外光谱和差示扫描量热法对其性质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2.
黄酮--环糊精包合作用的热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荧光法研究了四种黄酮类化合物与β-环糊精(β-CD)及其衍生物的包合行为,测定了包合物的包合比和包合形成常数,从热力学的角度详细探讨了影响包合过程的因素.结果表明,β-CD衍生物比母体有更强的包合能力,包合计量比为1∶1,包合过程的热力学函数△G<0,△H<0,△S为负值或较小的正值,由此说明包合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于分子内识别的焓变.另外,包合过程存在焓-熵补偿效应,所得体系的补偿温度为276K.  相似文献   

13.
应用正交设计法,以包合物收得率和包合率为指标研究了β-环糊精(β-CD)对α-亚麻酸的包合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A2B3C2D2,即α-亚麻酸:β-CD为1:8,包合温度为60℃,包合时间为1.5h的包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氧化分解白术挥发油/β-环糊精(β-CD)包合物,荧光分光光度法评价制备工艺。采用紫外光谱(UV)、荧光光谱(FL)和显微成像法对包合物进行表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挥发油包合前后的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包合物的平均包合率、含油率和综合评分分别为87.87%、21.13%和98.82%,制备工艺合理、稳定可行。UV、FL和显微成像表征及GC-MS分析显示,氧化分解白术挥发油与β-CD已形成了包合物,挥发油中2种成分未被包合,5种成分比例增加,其余成分比例降低,包合对挥发油组成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正交设计试验,以挥发油包合率和包合物收率为考核指标,优选挥发油β-CD包合工艺,采用单因素试验法,以颗粒剂的制粒情况为考核指标,优选颗粒剂的最佳制备工艺.确定挥发油β-CD包合物最佳制备工艺和颗粒剂的最佳制备工艺.发现最佳包合工艺条件为:采用胶体磨法制备挥发油β-CD包合物,β-CD与挥发油的比例为8∶1,加10倍量蒸馏水,研磨30 min;颗粒剂最佳制备工艺为:药物粉末与可溶性淀粉和糊精的比例为9∶0.5∶0.5,以80%乙醇为润湿剂,制软材,制颗粒,于50℃下干燥,整粒,即得.从而确定了包合工艺与颗粒剂的制备工艺设计合理、结果稳定,适合于大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用包合物增加白藜芦醇的水溶性。【方法】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将包合率作为考察指标,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法,优化白藜芦醇/2-羟丙基-β-环糊精(2-HP-β-CD)包合物的制备条件。【结果】在投料比为1∶2,包合温度为40 ℃,包合时间为50 min,搅拌速率为865 r·min-1,最终测得白藜芦醇/2-HP-β-CD包合物的包合率为78.78%,通过核磁共振、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等表征验证了白藜芦醇/2-HP-β-CD包合物的形成。【结论】经过包合的白藜芦醇在水中溶解度由0.03 g·L-1提高到27.85 g·L-1。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包合比例、主客体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包合部位和包合物稳定性的研究来阐明脱水穿心莲内酯和β-环糊精形成包合物的机制.应用差示热分析法确证包合物的形成,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稳定常数并计算其热力学常数,1H-NMR、IR法确证包合部位.结果显示:脱水穿心莲内酯与β-环糊精形成了1∶1的包合物,包合部位为脱水穿心莲内酯的五元内酯环部分及十氢萘环部分,在形成包合物过程中范德华力起主要推动作用,疏水力起辅助作用,形成的包合物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8.
采取饱和溶液法制备了虫草素(COR)与二甲基-β-环糊精(DMβCD)的包合物(COR/DMβCD),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计算了包合物的稳定常数,运用核磁共振(NMR)、红外吸收光谱(IR)、扫描电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热分析(TG)等分析手段对COR/DMβCD包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测定了包合物的水溶性,通过模拟人体胃液和肠液环境考察了包合物的稳定性.结果表明,COR与DMβCD的包合比为1∶1,COR形成包合后,其溶解度从4.3 mg/mL提高到10.5 mg/mL,稳定性也得到提高;核磁共振分析的结果表明,COR从DMβCD的大口端进入并与之形成包合物.采用分子对接方法研究了包合机制,模拟出的结合能最低的对接构象与核磁共振分析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9.
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了磺胺甲噁唑与β-环糊精的包合物.利用紫外光谱分析法验证了包合物的形成.通过正交试验得到最佳制备工艺为包合原料摩尔比1∶1、包合时间3 h、包合温度60℃,其包合率可达86.03%;差热曲线分析得到包合比为1∶1,并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在20℃、30℃、40℃和50℃下研究了磺胺甲噁唑的β-环糊精包合物的稳定常数.  相似文献   

20.
通过优化β-环糊精-苯佐卡因包合物(β-CD-benzocaine,β-CD-ben)的制备条件,研究其对苯佐卡因水解速度的影响。具体以β-环糊精、苯佐卡因为原料,水溶液搅拌法为制备方法,在不同投料比(苯佐卡因:β-CD分别为1∶0. 5、1∶1、1∶2和1∶3)、搅拌时间(3 h、5 h和8 h)、包合温度(40℃、55℃和80℃)、干燥后产物洗涤剂(甲醇、乙醇和异丙醇)的条件下,优化包合物的最佳制备条件,即投料比,苯佐卡因∶β-CD=1∶1,搅拌时间5 h,包合温度55℃,干燥后产物洗涤剂选择异丙醇。通过形态表观、电镜分析及X-射线衍射分析对包合物进行表征,并考察5×10﹣6g/mL的苯佐卡因溶液和β-CD-ben包合物溶液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速度。结果表明:优化条件下制备的β-CD-ben包合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苯佐卡因的水解程度。该研究结果对β-CD-ben包合物制备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补充,为增加不稳定药物稳定性提供了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