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研究Cu/Ni多层膜的调制波长与力学性能的关系,采用计算机控制的单槽双脉冲控电位沉积系统,在Cu基体上沉积Cu/Ni多层膜,分别采用扫描电镜和纳米压痕技术对Cu/Ni多层膜的截面和硬度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电沉积方法制备的Cu/Ni多层膜具有良好的周期结构;在调制波长为37 nm时硬度达到极值;在调制波长小于37 nm时其硬度值明显下降.实验结果符合理论分析中多层膜的硬度随调制波长的变化规律,但临界调制波长大于理论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2.
分别采用双槽法和单槽法制备了不同调制波长的Cu/Ni多层膜,研究了多层膜硬度与调制波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调制波长大于33 nm时,硬度与调制波长的关系符合Hall-Petch关系式;小于33 nm时,偏离了Hall-Petch关系式;等于21 nm时,硬度出现了峰值,约为HV451.8.  相似文献   

3.
电化学制备Ni—Cu/Cu超晶格多层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单槽双脉冲恒电位制备了超晶格Ni-Cu/Cu多层膜,测试结果表明:Ni-Cu层与Cu层间界面清晰,各层均匀连续相互覆盖,具有良好的周期结构,Ni-Cu4.6nm/Cu3.4nm具有良好外延生长的超晶格结构,铜-镍生长的择优了向面为(111)晶面,该材料表现出特殊的阳极溶解性能。  相似文献   

4.
采用超声电沉积法制备了一种纯铜薄膜,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其显微组织和耐腐蚀性能,发现此种铜叠层膜每层厚度约为0.3μm,微观结构极为致密。本文通过普通电沉积法、一般超声电沉积铜薄膜和超声电沉积叠层膜的对比分析发现此种叠层膜的防腐蚀性能大大优于上述两种方法制得的薄膜。文末对此种超声电沉积法铜叠层膜在表面工程上的应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对双离子束法在K_q玻璃上制备DLC膜的耐酸碱溶液和有机溶剂腐蚀特性进行了研究,给出了不同制备参数对膜层耐腐蚀特性的影响,并对腐蚀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通过射频磁控溅射法制备了锗/氧化硅纳米多层薄膜.测量到了来自Au/锗/氧化硅纳米多层膜/p-Si结构的电致黄光发射,并发现该纳米结构具有整流特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反应磁控溅射方法,在不同沉积温度条件下制备了一系列多晶TiN/SiNx纳米多层膜,并用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反射仪(XRR)及纳米压痕仪(Nanoindenter)表征了材料的微观结构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沉积温度对多层膜的界面结构、择优取向及力学性能有显著影响:当沉积温度为室温时,多层膜的界面较高温条件下粗糙;而多层膜的择优取向在沉积温度为400℃时呈现强烈的TiN(200)织构;多层膜的硬度及弹性模量在室温至400℃温度范围内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8.
采用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FCVD)系统中沉积a-Si:H和原位等离子体逐层氧化的方法制备a-Si:H/SO2多层膜.用快速热退火对a-Si:H/SiO2多层膜进行处理,制备nc—Si/SiO2多层膜,研究了这种方法对a-Si:H/SiO2多层膜发光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对a-Si:H/SiO2多层膜作快速热退火处理,可获得位于绿光和红光两个波段的发光峰.研究了不同退火条件下发光峰的变化.通过对样品的TEM、Raman散射谱和红外吸收谱的分析,探讨了a-Si:H/SiO2多层膜在不同退火温度下的光致发光机理.  相似文献   

9.
在硬质合金上复合镀镍—巴基管沉积金刚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用热丝法在碳化钨—钴硬质合金上电沉积巴基管—镍,金刚石镍复合层上沉积金刚石的工艺。实验结果证明在金刚石粉—镍复合层上沉积不出金刚石,而在巴基管—镍复合层上可以沉积出金刚石。用压痕法对膜与基底的粘结力进行了测试,并且与其它的工艺方法沉积的膜的粘结力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传统的双电层理论或Donnan膜平衡理论在解释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机理上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空穴传导双电层"假说,认为离子交换膜在溶液中由于反离子的迁移在膜内留下"离子空穴",同时在膜的两侧形成"双电层"结构,"空穴"和"双电层"共同作用的结果使溶液中与反离子同号的离子能够通过离子交换膜,而与反离子异号的离子无法进入离子交换膜,从而使其具有选择透过性.在此基础上,用"空穴传导双电层"假说对离子交换膜在无电场和有电场作用的选择透过性进行了合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讨论了稳态近似法和速控法在处理复杂反应机理中的应用.在化学动力学中,稳态近似法和速控法在处理反应机理时所使用的条件有所不同,有些情况下可以同时使用,但二者是有所区别且相互独立的.  相似文献   

12.
哺乳动物神经纤维的双向脉冲选择性刺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神经纤维的双向脉冲选择性刺激方法,对神经纤维的各种物理模型进行了研究和比较,建立了哺乳动物有髓神经纤维的仿真系统,并利用该系统对以前工作中提出的3种双向脉冲的选择性刺激方法(单电极,双电极和三电极方法)进行了研究,发现也可以实现复合神经干中细神经纤维的选择性兴奋,证明这些方法同样适用于哺乳动物的神经纤维模型。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无线寻呼接收器UAA2080的性能,并详细分析了无线寻呼POCSAG协议,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利用通用单片机实现POCSAG数据流的接收和解码方法.  相似文献   

14.
对结构多位置损伤定位分析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理论上计算了几种多位置损伤检测方法对结构刚度的敏感度,选用工程上常见的矩形等截面悬臂梁,通过实验模态,对粱损伤引起的模态频率迁移进行了分析,从实验角度对这几种方法的敏感性和有效性进行了比较,并就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了讨论。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应变模态的损伤指标对承弯结构的损伤更敏感。  相似文献   

15.
聚氨酯涂层织物撕裂强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2种不同规格的涂层织物,采用4种不同撕裂方法进行撕裂强力的测定,得到了不同撕裂方法测得的撕裂强力之间的相关关系,同时讨论了涂层及涂层工艺对织物撕裂强力的影响。在前人的机织物撕裂强力模型的基础上,得到了涂层织物梯形法撕裂强力的理论表达式,并对梯形法撕裂强力的理论值和实测值进行了比较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实验表明该理论表达式对涂层织物撕强值的预测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多原子极性晶体中强耦合表面极化子的内部激发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多原子极性晶体中强耦合表面极化子内部激发态的性质 ,采用线性组合算符和么正变换方法计算多原子极性晶体中强耦合表面极化子的第一内部激发态的能量  相似文献   

17.
利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研究2种不同的实验设计方法对布氏四鼠气味辨别实验的影响.结果表明:给予单个气味刺激和同时给予多个气味刺激的2种不同实验方法,所得到的数据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都能够反映出动物对气味的辨别能力.  相似文献   

18.
采用有限元分析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用于波纹钢腹板体外预应力箱梁桥的钢制块式转向装置的承载机理、受力特点、破坏形态、极限承载力等力学特性.在有限元分析中,采用梁段模型模拟分析转向装置对钢筋混凝土翼缘板的局部作用,采用转向装置局部模型模拟分析转向装置从加载开始直至破坏的受力全过程.实验室实验对有限元分析的结果进行了...  相似文献   

19.
表面极化子的内部激发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研究了表面极化子内部激发态的性质,采用线性组合算符和么正变换方法计算表面极化子的第一内部激发态的能量,讨论激发态能量与电子一声子耦合常数的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