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冲击、融合,使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交融,原本的师徒传承、学校传承、拳谱传承、社会传承,随着社会空间环境变更而变化。传承人的缺失严重影响传统武术的发展,要让传统武术薪火相传,源远流长就要注重对传统武术传承人的活态保护,以及对传统武术原生态技法的整体性的保护。要以传承为核心,以活态的传承人为载体,建立活态的传承人机制,促进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谈传统武术的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星潭 《韶关学院学报》2007,28(12):108-111
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朵艳丽奇葩,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它象征着饱育儒、道、墨思想的东方文化,作为一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我国和全人类的瑰宝.对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传承,着重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视角进行了分析与阐释,旨在为中国武术的发展及职能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进程引起社会巨大的变化,作为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武术保护与传承面临机遇和挑战,通过分析城镇化过程中对传统武术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推导出在城镇环境中对传统武术进行保护与传承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4.
民族体育与传统节庆密不可分,均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崭新理念,文化空间保护着重强调用文化生产与再生产进行保护,这也是文化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全面有效保护我国民族体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推动民族体育及其节事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对民族体育节事文化空间的关注、研究和保护.为保证民族体育节事文化空间的持续良性发展,必须注重民族文化传统传承与原真性表达,提升民众参与性与认同感,并培育民间社会组织与民族体育社团.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正经历着全方位的变革;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也越来越频繁。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在世界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严重挫折,西方文化正在蚕食着传统武术的生存空间。研究表明,“文化空间”的变更影响着传统武术的传承方式;严重的传承人缺失影响着传统武术的未来;文化自觉成为解决传统武术传承问题的关键。另外,传统武术的传承还必须要有文化意识、本体意识、坚守意识。只有这样,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才能得到解决与发展,才能让中国武术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6.
梅山武术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山武术是以蚩尤文化为内涵的传统武术项目,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在现代时空条件下,已处于濒危状态,保护和传承该体育文化项目有重要意义.以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抓手"",是系统保护梅山武术工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特色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原生文化生态空间环境中可保持其生态完整性和活态性,从而促进其自我发展能力。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空间,是实现其活态传承的重要路径。文章以云南叶枝镇同乐村傈僳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为例,探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文化生态空间的建设情况,并据此从加强文化生态宣传、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保护区整体规划、明确监管主体方面提出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8.
佛山是我国南派武术重要的发源地,佛山传统武术文化源远流长。依托佛山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和区域优势,推进地方优秀的传统武术拳种进校园、进社区,在大学生中开展佛山传统武术活动,从而传承和发展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培养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规范,达到强身健体与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的目的,这对推动佛山创文建设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设具有特殊的价值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传统武术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千年的历史变革中遗留下来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民族武术精神的根源。弘扬传统武术文化现阶段已成为我国发展文化的重要途径。发展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切入口,是高校体育教学的课程,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传统武术文化具有教学传承的意义,高校是培育人才的地方,学生承担着复兴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文化学的研究方法,结合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和综合分析比较等研究方法,对传统武术中的非物质文化进行了分析梳理.研究发现:传统武术之所以能够传承到今天,主要是靠传统武术特有的活态传承方式;习武者在"术"与"道"之间的追求,是武术修炼过程中通过"体悟"才能领悟的;武德是古代朴素的道德观,是在武术发展传承过程中人们自觉形成共识,武德对各个时期武术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是我国当前文化安全战略的重要课题。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视角,通过对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现状的阐述,分析了当前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因此,本文建议要从建立文化管理机制、在日常教育中推进民间艺术教育和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等方面入手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传。  相似文献   

12.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播的一种特定方式。在构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时,必须重视内外部环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在环境变化历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陷入非语境化境地,这就会极大地阻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因此,在新形势下,应当根据当前的时代环境,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的非物质文化传播路径,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使其完整地交到后代子孙手里。  相似文献   

13.
传统武术传承人是传统武术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传统武术传承人的保护传承比对技术、理论的传承更为重要.运用文献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以霍氏八极拳的传承发展为例,探讨传统武术传承人的保护机制.根据传统武术拳种传承发展的现状,提出加强宣传引导、与教育事业相结合、与全民健身相结合、加强武术学校的扶持、加强传承意识等建议,更好地促进传统武术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地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地,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被破坏和消亡威胁最严重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是保存和传播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5.
传统武术的权益保障与价值发掘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产权制度是传统武术权益保障和价值发掘之间最有效的衔接机制. 我国传统武术面临着侵权严重、无人传承等问题,其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被忽略. 鉴于此,本文试图在厘清我国传统武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剖析现行传统武术知识产权保护所遭遇的制度困境,并提出以"类型"为基准的著作权-商标联合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缺失给保护工作带来极大困难。而科学地恢复、整合或重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场,则是破解此难题的一把金钥匙。所谓生态场,即是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特有的自然和人文的整体性场景,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产生和传承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智慧、文化人格等诸多因素组合而成的立体空间。它们的合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生的首要条件,也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奏。为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场,基础尚好的,使其得以恢复;已分散的,就将其整合梳理;已遭破坏的,就要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的重建。  相似文献   

17.
阜阳传统武术的历史与传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选定安徽省阜阳市作为传统武术发展历程与现状的研究地,通过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方法的研究,发现阜阳传统武术与其他地方的传统武术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现在也与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正面临着人亡拳息,人去艺绝的濒危现状.建议有关部门根据相关法律,加强对传统武术的保护力度;制定并实施对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命名、表彰,传承人认定工作;运用相应措施促进传统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的是与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自2000年以来,镇江市已被官方机构公布的包括人类和国家级、省级、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71项,它们是镇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世代相传的活态生命记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文化特点。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已成为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学校武术教育内容、方法、传承路径的分析,结合当前传统武术发展中主要存在的传承人流失、传承方式单一等问题,来探讨传统武术的民间的传承与现代学校教育模式有机结合的新途径,以实现学校传统武术教育的传承,达到对传统武术的整体保护、活态保护的目的。这将对指导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传统武术与体育与健康课的有机结合实施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当今的民族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发展工作予以分析,强调了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兰卡普在服装中的应用为例,从材料、款式、图案、色彩、工艺等方面详述了如何将民族文化技艺与服装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