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研究低矿化度水水驱过程中盐离子及矿化度与岩石润湿性的关系,用接触角测定仪测定了盐水在砂岩表面的接触角随时间的变化,并对变化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液固之间的接触角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小,初期减小速度较大,后期较小;水相中盐离子增加了砂岩表面的疏水性,降低了水在砂岩表面的润湿速率,润湿速率随矿化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Ca2+、Mg2+对润湿性的影响大于Na+。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甘谷驿油田长4+5储层砂岩成岩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等,研究了甘谷驿油田长4+5油层砂体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研究表明:该区长4+5储层储集砂体成分主要以长石砂岩为主;储层砂岩的成岩作用处于晚成岩A期,早期的压实作用、多种矿物胶结作用是使物性变差的两个重要成岩作用;而溶蚀作用,特别是长石的溶蚀是使储层物性变好的重要成岩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一种用于砂岩酸化的缓速酸液体系—以有机酸、磷酸、有机酸铵和氟化铵为主体的酸液体系,对其缓速机理进行了探讨并通过室内试验得出:该体系与常规土酸相比与石英砂、大理石和膨润土的反应速率较慢,尤其对粘土含量高的砂岩地层缓速效果较好;并且该体系与砂岩和粘土反应后不改变固体物质的结构,可以络合多价金属离子(如:Fe3+和Al3+),不会产生二次沉淀。  相似文献   

4.
春风油田沙湾组储层特征及储集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春风油田位于准噶尔盆地西部车排子凸起的东北部,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在地层精细划分对比及沉积微相研究基础之上,通过岩心、薄片观察,结合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压汞曲线等实验数据,对春风油田沙湾组一段1砂组展开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沙湾组一段1砂组N_1s_1~1层主要为棕褐色含砾不等粒砂岩,经鉴定认为属于岩屑质长石砂岩,目的层自下而上呈现出底砾岩→粗砂岩+含砾砂岩→细砂岩+泥质粉砂岩三层结构;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粒间孔,大孔粗喉型及大孔中喉型为目的层油气主要富集型孔隙结构;常见碳酸盐胶结,不同井区不同相带下碳酸盐含量差异较大,为影响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白河地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是重要的储集层,包括长4+51和长4+52等2个小层,弄清该区的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对储层岩石学特征、孔隙特征、储层物性特征及储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价了储层的储集性能及非均质性。结果表明,该区砂岩由浅灰色含油细粒长石砂岩、细-中粒长石砂岩和中粒长石砂岩组成;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孔、溶孔和微裂缝为主,储层整体上呈特低孔、特低渗储层特征。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是造成储层特低孔、特低渗的主要原因,沉积作用控制了砂体的展布;成岩作用过程中压实与胶结作用使储层孔隙大量减少,溶蚀作用对孔隙建造具有积极作用。根据岩性和物性特征,该区储集岩呈现空间上的非均质性,且长4+52储集性能明显好于长4+51。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运城市砂岩地层的空间分布,选取运城市95个砂岩钻孔数据,利用ArcGIS、GS+等软件进行分析,经数据处理、数据探索、半变异函数计算和各向异性分析后,选取指数模型,通过交叉验证比较普通克里金、简单克里金、泛克里金法插值效果。结果表明,普通克里金法对于运城市砂岩地层高程的插值效果最优,运城市砂岩地层总体分布格局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顾桥煤矿二叠系砂岩裂隙水是煤层开采的直接充水水源,为了对其进行科学防治,文章收集130个水样分析资料,利用Piper三线图、Gibbs图、离子比值法、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方法,对其水化学特征及形成作用进行系统分析。统计分析与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顾桥煤矿二叠系砂岩裂隙含水层主要水化学类型为HCO3·Cl-Na+K型。离子比值法和Gibbs图分析结果显示:砂岩裂隙水中Na+主要来源于岩盐和其他钠盐的溶解;Cl-主要来源于岩盐的溶解,且在地下水长期演化过程中,发生了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及脱硫酸作用,使得Ca2+、Mg2+、SO42-含量减少,Na+和HCO3-含量增加。因子分析结果与离子比值法分析结果一致,聚类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上述形成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指导神府地区上古生界煤系天然气共探合采,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及生产动态等资料,对煤层气及煤系砂岩气成藏地质条件展开系统研究,划分含煤层气系统并分析其成藏模式。结果表明:神府地区稳定的构造背景和优越的沉积环境为煤系天然气成藏奠定了良好的源-储-盖条件。受区域性低渗透泥质岩层阻隔,区内上古生界煤系地层可划分为8+9~#煤-本1段、太2段砂岩下含煤层气系统和4+5~#煤-太1段、山2段砂岩上含煤层气系统2套叠置含煤层气系统,西部深陷带中南部是含煤层气系统内煤层气与煤系砂岩气的合采有利区。  相似文献   

9.
二叠系主采煤层顶底板砂岩裂隙含水层,是矿井直接充水含水层。以皖北矿区海孜矿10煤层顶底板砂岩含水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地质特征的研究和17个水样品(8个底板砂岩水、7个顶板砂岩水)的常规水化学组成进行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并结合水-岩相互作用关系来探讨其特征差异及成因。结果表明:海孜矿10煤层底板岩性为浅灰色细砂岩与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粉砂岩互层,顶板为浅灰色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顶底板砂岩水的离子含量差异明显,底板煤系砂岩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a-Mg-SO4,其次有HCO3-Cl、HCO3-Cl-SO4;顶板煤系砂岩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l,其次有SO4-HCO3-Cl;与第四含水层、太原组灰岩水、老塘水相比,10煤层底板含水层中Ca2+、Mg2+、SO2-4与顶板含水层中Cl-、HCO-3所占比例区分明显。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0煤底板受到"脱硫酸"作用、硅酸盐矿物的溶解及于地下水径流作用有关,顶板则主要是钠盐矿物(如芒硝)、苦盐矿物(如苦盐)、硅酸矿物以及石膏的溶解所致。  相似文献   

10.
李年银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18):5141-5151,5220
我国一大批复杂难动用砂岩储层酸化改造面临重大技术挑战。针对高温深井砂岩储层研制出具有良好的缓速、缓蚀、抑制二次沉淀性能的新型多氢酸体系;针对我国海上高孔、高渗、多层系、非均质性强砂岩储层提出了一套简便、有效、可操作性强的酸液分流技术,并研制出了分流效果好、对地层无伤害的高效化学分流剂;针对致密~超致密、异常高压储层实施水力压裂存在压开困难,对地层造成二次伤害等问题提出前置酸压裂技术,改善压裂效果;针对复杂岩性底水砂岩储层,大胆提出采用一种新的平衡闭合酸压技术,对传统酸化增产理论中砂岩油藏不适合酸压的观念提出了挑战;针对复杂流体(凝析气藏)砂岩储层提出"酸+醇+醚"组合酸液技术,有效防止水锁、促进酸液返排。各项关键技术在我国陆地和海上油田得到成功应用,以我国各代表性油田的复杂砂岩储层特征及酸化改造面临的主要技术难点为切入点,提出各项关键技术,并进行了成功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11.
综合运用物性资料、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以及阴极发光等测试方法,对环江-刘峁塬地区长4+5砂岩储层岩石学特征、储层特征、成岩作用及有利成岩相带进行了研究,划分出四种成岩相,其中绿泥石薄膜胶结+粒间孔、长石溶孔相和高岭石胶结+粒间孔、长石溶孔相是储层发育有利的成岩相带,水云母胶结相次之,铁方解石胶结相最差。油气地质意义表明,长4+5砂岩储层生、储、盖配置合理,成藏条件优越,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可作为下步重点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塔里木盆地HD4油田东河砂岩岩石学特征对油气储集的影响,研究其矿物组合特征、孔隙结构特征。借助偏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岩石、铸体薄片及岩石样品,利用X-衍射仪确定黏土矿物组合及其含量。结果表明:该油层岩性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该地区距物源远,母岩为沉积变质岩;黏土矿物组合为绿泥石+伊利石+高岭石;孔隙类型以最适合油气富集的原生粒间孔为主,方解石、硬石膏等胶结物与次生石英等充填了部分孔隙,总体上油层孔隙较发育;黏土矿物组合对石油的开采影响较小。HD4油田东河砂岩油层是良好的石油储集层。该结果对油田油气预测及开发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裂缝性储层的层间力学性质差异是控制裂缝发育的主要因素,准确识别岩石力学层结构并建立与裂缝分布的关系,对于提高裂缝预测和建模精度至关重要。以库车坳陷D气田深层致密砂岩为例,综合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地震资料,基于力学实验、古孔隙度恢复和数值模拟方法,识别泥岩隔夹层和裂缝特征,恢复古孔隙度、古弹性模量、古泊松比及古应力场,探讨岩石力学层与裂缝发育之间的关系,建立力学层-裂缝层综合发育模式。结果表明:岩石力学层常以岩相、隔夹层、力学参数的垂向差异为主控因素,单一岩性条件下,层厚与裂缝密度负相关,与裂缝间距正相关,复合砂岩条件下,层厚与裂缝密度正相关,与裂缝间距负相关;裂缝密度、长度与泥岩隔夹层频率负相关,裂缝平均间距与泥质含量负相关,在互层条件下,砂泥岩厚度比约为6.7时,裂缝密度呈现高值,中尺度缝以层间穿透缝为主,小尺度缝以层内缝为主;弹性模量与基质孔隙度幂指数正相关,泊松比则与孔隙度"躺椅式"负相关;岩石力学层和裂缝发育对应模式可划分为水平型和褶皱型两大类,进一步划分为厚层砂岩低密度裂缝型、中层砂岩+薄层泥岩高密度裂缝型、厚层泥岩+薄层砂岩中密度裂缝型和等厚泥岩+砂岩低密度裂缝型。  相似文献   

14.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NaCl对水滴在砂岩表面的微观润湿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NaCl能降低水对砂岩表面的润湿程度,强亲水的砂岩表面随NaCl质量分数的增大向弱亲水转化;水的润湿角随NaCl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在NaCl质量分数大于19.6%时则几乎不发生变化;粒子间的结合能垒远大于解离能垒,引起水分子聚集在Na+、Cl-周围而增强了盐水液滴的聚集能力,导致润湿角的增大;砂岩表面对水的相互作用能随着NaCl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减少,但在质量分数大于19.6%时吸附能的变化不大,与润湿角的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5.
基于岩石物理分析的致密砂岩流体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致密砂岩气藏的勘探中,利用地震属性检测流体对致密砂岩气藏的高效开发显得尤其重要.由于地震是岩性、孔隙度、流体等地质因素的综合响应,因此优选敏感流体属性至关重要.从苏里格气田西区某区块为例,从基础岩石物理数据出发,优选出了适合致密砂岩岩石物理模拟的岩石物理模型.系统研究了储层弹性参数与岩石岩性、孔隙度、含气饱和度变化的关系;并通过多变量正演模型筛选出对流体敏感的属性.研究表明:采用Brie模型对Xu-White模型进行改进后更适合致密砂岩储层的岩石物理模拟,利用地震数据检测含气饱和度是可行的,应用P+G属性能够较好的预测致密砂岩的含气饱和度.所采用的思路与方法,对其他类型的气藏检测方法优选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姬塬油田胡150—胡153区长4+5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姬塬油田胡150—胡153区长4+5油层组储层主要为湖泊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以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属典型的低孔特低渗砂岩储层.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铸体图像分析、阴极发光、高压压汞等测试技术手段,对该区长4+5储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储层性质明显受原始陆源组分、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的影响.陆源碎屑组分是后期成岩作用改造的物质基础,储层性质受沉积相或微相的控制,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储集物性明显优于其他微相砂体,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优劣起主导作用,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导致储层致密,物性变差,溶蚀作用尤其是长石的溶蚀作用对本区储层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鄂尔多斯盆地子长地区长4+5储层的成岩作用特征、孔隙演化及其分布与变化规律.方法 运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等资料对储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该区储层砂体主要为长石砂岩,具有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高的特点,储层砂岩的成岩处于中成岩A期;压实作用、碳酸盐胶结作用是使物性变差和孔隙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富黄探区延长组浊流沉积与油气聚集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富黄探区延长组浊积岩、浊积相特征,探究其油气富集规律。方法对钻井、露头及岩心资料进行分析,采用野外观察与室内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研究区浊积岩以粉—细砂岩为主,具有分选中等,磨圆较差,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低,高长石、低石英的组分特征。区内主要发育含泥砾及泥屑块状砂岩相,块状砂岩相,薄层粉—细砂岩相,不规则砂、泥岩互层相及滑塌砂岩相,岩心观察可发现较多的浊流沉积层内、层面构造。结论研究区长7—长4+5均发育浊流沉积,并以坡移浊积扇和滑塌浊积扇两种亚相为主,前者可识别出中扇和下扇两个微相,后者在区内分布有限。在时间及平面上,长7—长4+5段浊积扇的规模、分布范围逐渐变小,在中扇、下扇物性较好的区域均可形成较好的储层;富黄探区槐树庄林场坡移浊积扇的主要分布区为浊积岩的有利勘探区,是下一步重点勘探的区域。  相似文献   

19.
垦东18+32块Ng5、Ng6为曲流河沉积,单砂体对比困难。针对垦东18+32块曲流河沉积特点,论述了曲流河的沉积模式和沉积特点。采取标志层及辅助标志层划分层位,以沉积旋回和等厚切片法划分时间单元,以等高程对比法结合区域分析确定时间单元,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砂体对比划分方案。在砂体的划分对比中,充分考虑曲流河的沉积特点。对差异压实给剖面造成的影响、河道充填沉积与正常砂岩沉积的对比,厚砂岩叠加或下切的划分对比,薄层砂岩的对比划分等均从曲流河沉积特点的角度进行了解释,最终建立了曲流河砂体的对比划分方法。精细的砂体对比与划分为进一步研究地质模型、数值模拟及剩余油分析等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盆地白于山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4+5储层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白于山地区长4+5储集岩形成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为细粒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孔、粒内溶蚀孔、铸模孔或残余铸模孔和胶结物溶蚀孔为主.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受沉积相及成岩作用的影响,储层物性具低孔、低渗的特点,孔隙度在0.35%~16.22%之间,平均为11.40%,渗透率在(0.004~182.000)×10-3μm2之间,平均为1.260×10-3μm2.长4+5储集岩分为4类,大部分属于Ⅱ,Ⅲ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