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成了辛基羟丙基乙二胺,并研究与其Cu(Ⅱ)及Ni(Ⅱ)的络合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在不同介质中能分别与Cu(Ⅱ)及Ni(Ⅱ)形成具有固定组成的络合物。  相似文献   

2.
用pH电位法研究了3-苯基偶氮-5-磺基水杨酸与过渡金属Cu(Ⅱ),Ni(Ⅱ),Co(Ⅱ),Zn(Ⅱ),稀土Nd(Ⅲ),La(Ⅲ)和Mo(Ⅵ)二元体系以及与Nd(Ⅲ)-EDTA混配体系在25℃,离子(ClO-14)强度为0.1molL-1时的络合行为.用SCOGS或SCOGS2程序计算了体系中存在的各种络合质点的累积生成常数;并讨论了滴定曲线,络合物的稳定性及络合质点平衡之间的转换  相似文献   

3.
用pH电位法研究了3-苯基偶氮-5-磺基水杨酸与过渡金属Cu(Ⅱ),Ni(Ⅱ),Co(Ⅱ),Zn(Ⅱ),稀土Nd(Ⅲ),La(Ⅲ)和Mo(Ⅵ)二元体系以及与Nd(Ⅲ)-EDTA混配体系在25℃,离子(ClO4^-1)强度为0.1mol·L^-1时的络合行为。用SCOGS或SCOGS2程序计算了体系中存在的各种络合质点的累积生成常数;并讨论了滴定曲线,络合物的稳定性及络合质点平衡之间的转换。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Cu(Ⅱ)与部分二肽:甘氨酸甘氨酸(GlyGly).甘氨酸苏氨酸(Gly-Thr),甘氨酸苯丙氨酸(GlrPhe),甘氨酸酪氨酸(GlyTyr)的络合物在不同pH下的77 K和室温(298K)的EPR谱。发现Cu(Ⅱ)与含芳香氨基酸残基和不含芳香氨基酸残基的二肽络合物的EPR 谱有明显的差别.不同pH下的EPR谱亦有变化.在Cu( Ⅱ)-GlyGly和 Cu( Ⅱ)-GlrTyr中,其室温 EPR谱出现了五条氮核的超超精细裂分线,但在 Cu(Ⅱ)-GlyGly和 Cu(Ⅱ)-GlyThr的 EPR谱中没有出现。分可见苯环侧链对络合物EPR谱中氮的超越精细结构的出现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铜、锌与四(4-三甲胺基苯基)卟啉络合物极谱波均为络合吸附波,峰电位分别为E_(pCu络)=-1.22V(相对于SCE),E_(pZn络)=-1.47V.测定了络合比及条件稳定常数。  相似文献   

6.
铜,锌与四(4-三甲胺基苯基)卟啉络合物极谱波均匀络合吸附波,峰电位分别为Epcu=-1.22V(相对于SCE),Epzn=-1.47V,测定了络合比及条件稳定常数。  相似文献   

7.
在pH=3.8酸性条件下合成了3-苯基偶氮-5-磺基水杨酸与Nd(Ⅲ)的酸式络合物,在弱碱性条件下合成了该染料与Nd(Ⅲ)的羟式络合物及Cu(Ⅱ)的络合物,对这些络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热重分析,并测定了电导和红外光谱,确定了分子式,讨论了可能的配位环境。Nd(Ⅲ)的络合物中奶均以二齿形式配位,偶氮基皆未参与配位,羧式络合物中酚基则参与配位。在Cu(Ⅱ)的络合物,羧酸根以二齿形式配位,酚基,偶氮基也  相似文献   

8.
测定了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CTAB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在磷酸缓冲溶液(pH=7.8)中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将自行制备的数种作为SOD模拟物的Cu(Ⅱ)氨基酸络合物分别置于胶束体系中,在pH=7.8及(20.0±0.5)℃条件下,用细胞色素C法测定了其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歧化反应的催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当Cu(Ⅱ)-氨基酸络合物置于胶束体系后,除少数例外,SOD活性大多有所提高,其中以CTAB所形成的胶束对于提高Cu(Ⅱ)-氨基酸络合物的SOD样活性作用最为显著。对实验结果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聚乙烯苄基烯丙基醚与氯乙醇和N-溴代丁二酰亚胺作用得到溴烷氧化产物,再与二巯基多甘醇通过大分子反应合成了6种开充杂冠醚聚合物。并测定了它们对Ag(Ⅰ),Au(Ⅲ),Pd(Ⅱ),Pt(Ⅳ),Cu(Ⅱ),Hg(Ⅱ),Zn(Ⅱ),Mg(Ⅱ)和K(Ⅰ)等金属离子的络合性能。  相似文献   

10.
在NaOH(0.032mol/L)介质中,钍试剂(Thoron简记为Tor)给出一个吸附波,Ep=-0.48V(Vs·SCE.),在该介质中Cu-Tor络合物给出一个很灵敏的络合物吸附波,Ep=-0.50V.峰电流与Cu(Ⅱ)的浓度在0.04~0.72μg/mL范围内成正比。研究了该波的特性与机理。  相似文献   

11.
以烃基二胺、甲醛、亚磷酸以及二阶的金属氧化物为原料合成了烃基二氨基四甲撑基膦酸的Zn(Ⅱ),Ni(Ⅱ)、Cu(Ⅱ)络合物,并应用IR、电子光谱、元素分析、^31PNMR进行了检定,证实它们是一种六配位络合物。  相似文献   

12.
酚氧化生成醌的催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不同结构酚类在Cu(Ⅱ)、Co(Ⅱ)金属络合物等和酶催化氧化为醌的过程中,如何增加反应的产率,以及催化剂的组成、作用等。并通过酚氧化讨论漆酚聚合成膜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5,10,15-三(4-甲基-3-磺酸苯基)-20-[4-[4-(N'-5-氟尿嘧啶)丁氧基]-3-磺酸苯基]卟啉(简称TBSFuPP)是一种新的水溶性卟啉显色剂。本研究了试剂的合成及与Cu(Ⅱ)的显色反应。结果表明,该试剂与Cu(Ⅱ)形成了稳定的灵敏度很高的1:1配合物,其ε=3.5×10^5,Cu(Ⅱ)含量在0 ̄0.9μg/10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与同类试剂比较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测  相似文献   

14.
基于Cu(Ⅱ)与3,5-二溴水杨醛缩邻氨基酚(简称BSAP)和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CTMAB)形成络合物导致体系荧光猝灭的特性,提出了一种测定痕量铜的新荧光方法。  相似文献   

15.
对天然海水中氨基酸- 金属铜离子Cu(Ⅱ)- 粘土三元体系中三元表面配合物形成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⒀采用交换吸附百分率ECu(Ⅱ)~pH关系曲线法研究表明,一定浓度范围内氨基酸对铜离子Cu(Ⅱ)在高岭石上的交换吸附百分率ECu(Ⅱ)~pH关系曲线(S型曲线) 的影响有“左右摆动”规律, 认为体系中形成了三元表面配合物 SOHLM (新型(Ⅱ)类); 实验比较了三种氨基酸的影响⒀三元表面配合物的形成主要受固体粒子表面结构、氨基酸存在形式以及它们的络合能力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KOH底液中,Cd(Ⅱ)与四(4-磺酸基苯基)卟啉形成的络合物能吸附在滴汞电极上,峰电位E_p=-1.24V(相对于SCE)。极谱波具有吸附性,极谱法测出了络合比、条件稳定常数及络合物还原时的电子转移数。检测限为1.8×10 ̄(-8)mol/L许多阴、阳离子不干扰镉的测定.  相似文献   

17.
CuO/CeO2体系中表面Cu(Ⅱ)组份的状态及还原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TPR结合XRD定理研究了CuO/CeO2体系中Cu(Ⅱ)的分散状态及还原过程,结果表明:CuO在CeO2表面的分散容量为1.15mmol/100m^2,Cu(Ⅱ)可以以高分散态Cu(Ⅱ?嵌入到表面空位中以晶相CuO(当CuO含量超过分散容量时)形式存在,在还朱过程中首先是处于表面空位中的Cu(Ⅱ)被还原,随后晶相CuO中的Cu(Ⅱ)进入该空位再被还原,从而导致表面连续嵌入和还原过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测试了碲酸合铜(Ⅱ)和高碘酸合铜(Ⅱ)配合物的电子光谱、电子顺磁共振谱、Cu2pXPS,并给出了配合物溶液中“Cu(Ⅲ)/Cu(Ⅱ)”对的循环伏安图.由电子光谱求得其八面体场强参数Dq值分别为1350cm-1和1450cm-1,结合电子顺磁共振谱、Cu2pXPS,探讨了配合物中铜与氧之间的化学键性质,确证了Cu-OI键的共价性强于Cu-OTe键,高碘酸根对铜(Ⅱ)具有更强的配位能力.基于“Cu(Ⅲ)/Cu(Ⅱ)”对的循环伏安图,在碱性溶液中,用电化学法成功地将二价铜氧化成三价铜.  相似文献   

19.
等点时Cu(Ⅱ)与HSA与BSA结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平衡透析法研究了等电点时Cu(Ⅱ)与人血清白蛋白(HSA)或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Scatchard图分析表明,HSA和BSA对Cu(Ⅱ)各有1个强结合部位,它可能位于白蛋白分子的N-端三肽段上,为全面反映Cu(Ⅱ)与HSA或BSA的结合情况,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Bjerrum方程,首次报道了等电点时Cu(Ⅱ)-HSA和Cu(Ⅱ)-BSA体系的逐级稳定常数值,其K1的数量级为10^4.Hil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采用铜离子选择性电极和Cu(Ⅱ)-EDTA指示剂来确定络合物滴淀终点,提出了表示指示剂极限浓度的公式和预计电位突跃范围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