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是振兴大农业的战略举措李秀莲一、我国农村和农民问题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中国是第三世界国家,又是拥有12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多,我国人口有72.5%居住在农村,农业从业者占我国从业者总数的57.4%...  相似文献   

2.
三峡工程对鄱阳湖区农,牧,渔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分析了三峡工程运行对鄱阳湖区农田、草洲、血吸虫病及鄱阳湖鱼类资源、泥沙淤积和长江江岸崩塌等方面的影响,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4.
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经济学规律进行经营和管理的集约化农业体系,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阐述了生态农业的概念及研究现状,探讨了发展生态农业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与措施,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发展生态农业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有利于贯彻农业生产因地制宜的原则,有利于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有利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战略转移。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分析川西南现有的经济状况,农业结构和自然地理因素,得出大力发展立体农业是振兴川西南经济的重要之路.同时又从立体农业与农-林-牧系统这个观点出发,闸述了川西南农业发展中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问题以及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积极探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具体途径,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大课题。”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看,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解决好这一重大课题、推动农村经济新跨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一、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要实现农村经济的新的跨越,关键是要解决农业比较效益偏低的问题,把农业改造成为发达的、强质的、高效益的产业。农业产业化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1.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农业比较利益,增加农民收入,变弱质农业为强质农业。因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把供  相似文献   

7.
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是振兴大农业的战略举措李秀莲“三、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型”的战略举措怎样认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型”问题。党中央关于“九五”计划和2010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这是个带有战略性的问题,而这个...  相似文献   

8.
贺锐 《山西科技》1996,(2):23-24
权力+智力+财力=现实生产力──加快农业技术进步的思考贺锐发展农业生产,一靠政策,二靠投人。但最根本的还是靠科学技术解决问题。究竟怎样实现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体制现状和多年来的实践,权力十智力十财力的模式,很可能是...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14.
《国际学术动态》2008,(2):45-46
2007年1月5~7日泰国清迈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组织召开“中国农业政策:大湄公河流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国际研讨会,宗旨是帮助大湄公河流域国家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和农业发展趋势,以便相关国家能充分利用中国经济发展提供的机遇,同时开展国际合作以便更好地应对大家面临的共同挑战。会议决定与会各方今后两年继续就这一主题举行合作研究和交流。  相似文献   

15.
华中农业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211工程”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一贯以科教兴农为己任,重视发挥特有的科技优势,走产学研结合道路,提出了“围绕一个领军人物.培植一个创新团队,支撑一个优势学科,促进一个富民产业”的办学模式,努力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产学研结合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6.
孙伟东 《科技信息》2012,(8):424-425
河南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河南经济不仅基本完成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而且正在实现由以传统农业为经济主体向以新兴工业为经济主体的重大转变。河南已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五大经济体。在国家中部崛起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下,分析河南省的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对更好地把握机遇,实现河南大经济的新腾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台湾大学院校评鉴及其新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大学院校评鉴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台湾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速,经济发展战略开始由“以农养工以工促农”向“以贸易促进成长”、“以成长拓展贸易”过渡。农业经济的比重逐步缩小,工业经济比重逐步加大,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品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此时的台湾大学院校由1965年的17所发展至1975年的101所,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各个行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台湾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实施了大学院校评鉴工作。其评鉴范围包括:师资、行政、设备、课程、经费以及10年毕业生就业和深造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