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世界稻谷、小麦、玉米平均亩产分别只有221.3公斤、154.3公斤和213.0公斤,但所创造的高产纪录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澳大利亚、美国和日本先后创造了亩产稻谷1097公斤、1089.6公斤和876.6公斤的纪录。我国徐州农科所的杂交稻也达到了亩产900公斤。美国的灌溉小麦和旱  相似文献   

2.
唐河县2007年-2008年度小麦测土配方施肥应用效果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端 《科技信息》2011,(35):I0429-I0429
2007—2008年度.唐河县农技中心在省市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在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紧紧围绕“测、配、产、供、施”一条龙服务.认真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经过全县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实现小麦测土配方施肥平均亩产405公斤.比常规施肥区平均亩产336公斤亩增产69公斤.增产20.5%。同时.项目的实施,使农民科技素质进一步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小麦引入粗细沙潮土区,实行小麦套作花生一年两熟,进行了套作栽培的最佳配置方式研究。结果表明:小麦行距40厘米,亩播量10公斤,5月中旬套作花生,花生行距40厘米,亩密度8000穴(每穴两粒)的套种方式较为适宜。小麦亩产可达258.6公斤,花生亩产342.7公斤,亩总产值381.80元。  相似文献   

4.
<正> 1995年石河子地区种植的46.26万亩冬春小麦喜获丰收,总产比1994年增长了35%,平均亩产289公斤,比1993年的270公斤增加了19公斤,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最好记录,涌现出了122、142、143、总场、148、151、152等四亩产超过300公斤的团场,石总场万亩小麦超过500公斤高产田,现仅从气象条件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利弊影响作分析,为今后冬春小麦的生长期间合理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庹必新 《遵义科技》2005,33(3):33-35
试验结果表明,在施有机肥、氮、磷、钾肥相同的情况下,亩施钾肥25公斤增产效果最佳,亩产可达1056.7公斤/亩,比对照不施钾肥亩增543.3公斤,增收384.72元。其次为亩施钾肥20公斤,亩产达970公斤/亩,亩增456.7公斤,增收320.56元。亩施钾肥30公斤,亩产达840公斤/亩,亩增326.7公斤,增收201.36元。以施钾肥25公斤投产比最合理,为1:3.52。  相似文献   

6.
试验结果表明,以每平方米用20公斤沼液培肥床土与提前20天培肥床土,从秧苗素质、经济性状、经济产量综合表现最好,亩产最高达574.1公斤,其次是以每平方米用25公斤沼液培肥床土与提前20天培肥床土,亩产566.7公斤。以每平方米用15公斤沼液培肥床土与提前10天培肥表现最差,亩产522.2公斤。  相似文献   

7.
赵淑红 《科技潮》2009,(8):35-35
北京新三号 生长期80天.球重4.2公斤,球高33厘米,球径19.3厘米。单株净菜重4公斤左右.净菜率81%.亩产净菜7500-8500公斤。北京.华北、东北地区的主栽品种。该品种推广多年.近3年累计推广种子40万公斤.推广面积160多万亩,新增经济效益约24亿元。  相似文献   

8.
缙云县盘溪区的101.8亩山坡地旱粮三熟高产示范方喜获丰收。经地、县农业、科委等有关部门实地验收,全年平均亩产达1315.2公斤,其中春马铃薯亩产292.83公斤(折干),春玉米亩产436.97公斤,甘薯亩产585.40公斤。5.17亩高产攻关地,春马铃薯亩产357.79公斤,春玉米亩产505.65公斤,甘薯亩产700.56公斤,全年亩产高达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已育成和引进了12个特高产大豆品种,亩产高达300~400公斤,相当现有品种的4~6倍。更有三个生育期仅90~100天的耐寒小日期品种,适合高寒山区和坝上栽培,亩产均在300公斤以上,而这些地区种胡麻、莜麦、春麦亩产仅30多公斤。如改种高产大豆,可增产10多倍。而且效益周期短,春种秋收一年致富。  相似文献   

10.
试验结果表明,油菜育苗床增施复合调理剂,能为土壤消毒杀菌,增肥,有效地培育油菜壮苗,促进早发,提高抗逆能力,促进个体和群体协调发展,实现良好的角,粒,重结构,亩产达197.8公斤,比对照亩产178.85公斤,增产10.6%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1.
《合肥科技》2006,(6):15-15,F0004
6月6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得振奋人心的消息:在遭受多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小麦高产攻关活动首战告捷。据省统计局、省农委测产,预计全省3000多万亩小麦总产95亿公斤以上。比大丰收的去年又增长17.6%;亩均单产300多公斤。单产、总产均有望创历史新纪录。  相似文献   

12.
毛天仲 《遵义科技》2003,31(2):51-54,59
通过5.9亩草莓水稻较大面积轮作试验,结果:草莓平均亩产量840.2公斤,亩产值3528.6元,亩纯收入2670元;水稻平均亩产量653.8公斤,亩产值823.79元.轮作后年亩总产值4352.39元,投入产出比约1:4,是成功的“双千田”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3.
“陕桑305”是采用多倍体育种方法选育的桑树新品种。为解决桑树品种混杂,病虫害严重,桑树产叶量低,质量差等问题,于1999年引入汉中市,经在略阳、勉县、汉台、南郑、城固5县(区),37个乡镇116个村,采用高接换头的方法对原有低产桑园进行改造,来提高桑园单位面积产叶量和亩桑产茧量。通过调查,低产桑园改造第一年,亩产茧比对照区增产23.4公斤;低产桑园改造第二年,亩产茧比对照区增产42.1公斤,全市累计改造低产桑园8082亩,平均亩产茧比对照区增产32.8公斤,增产蚕茧26.51万公斤,增加经济效益450.67万元。在生产上表现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十分显著。现将该品种的丰产栽培技术推介如下。  相似文献   

14.
《合肥科技》2007,(11):14-15
尽管淮河流域遭受50多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由于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安徽省粮食总产今年仍保持在历史高位,水稻单产则连创历史新高。继9月中旬袁隆平院士选育的超级稻“两优293”,以亩产841.6公斤刷新该省水稻单产纪录之后,近日凤台县、天长市农民种植的“新两优6号”和“扬两优6号”高产攻关田,实收亩产分别达到843.7公斤、845.3公斤,再次改写了安徽水稻单产纪录。  相似文献   

15.
长期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高肥宽行稀播”简称“高宽稀优化栽培是冬小麦禾谷类作物高产优质低耗的一条重要途径,1985—1988年的多点试验和跟踪调查表明,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1%,全氮含量≥0.07%,速效磷含量≥15—20ppm,土壤整体结构较好,小麦常年亩产250—300公斤的土壤基础上,每亩施用 N10—15公斤,(P_2O_5)8公斤,适当增施有机肥料,合理搭配,即可作为“高宽稀”优化栽培的土肥基础。  相似文献   

16.
缙云县农科所和大洋农技站的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到海拔900多米的大洋镇前村、石亭等村,开展了“高山坡地亩产粮双纲、钱双千”技术的研究,取得显著成效.种植的300亩“春马铃薯/春玉米/生姜/秋蔬菜”一年四熟喜获丰收,平均亩产春马铃薯2096公斤(折原粮419.2公斤)、春玉米387.2公斤、生姜2729.5公斤、蔬菜2500公斤.全年平均亩产粮食806.4公斤(超过“双纲”),亩产值达3254.32元.与原来的春马铃薯—春玉米两熟相比,粮食亩产增12.6%,亩产值增长2.64倍,为高山坡地发展“一优两高”农业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胜优二号”是广东农科院我国著名水稻育种专家黄耀祥研究主持育成的超高产,双抗水稻新品种。1991年我所引进试种表现早熟高产。在92-93年州区试中亦表现突出,产量名列第一,亩产530.5公斤及411.5公斤,均比汕优63略有增产。94年推荐参加全省区试,在八个不同生态类型地区试验,平均亩产570.8公斤,比桂朝二号增产16.1%。  相似文献   

18.
沙永秀  封秀芹 《汉中科技》2006,(6):33-33,35
油菜是陕南的主要油料作物,在秋播中占主导地位,种植面积已经超过了小麦,仅汉中市油菜种植面积就达110多万亩。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效益农业的发展,传统的耕作栽培方式受到了挑战,省力、省工、轻简、节本的免耕环保栽培技术越来越受到各级关注和广大农民的欢迎。我县2002年引进半免耕盖草栽培技术,经过3年多的试验、示范,2005年秋播推广面积达5.2万亩,平均亩产达165公斤,较常规栽培方式亩均增产5%-10%,节约投资50元-60元。  相似文献   

19.
<正>地膜夏马铃薯"双万"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是通过地膜夏马铃薯、玉米(鲜食玉米)、白菜(白萝卜、红萝卜、饲料油菜)等作物间的套种、复种立体种植方法,改"一年一熟"为"一年两至三熟",实现产量产值双过万的生产目的。一、亩产指标亩总产10000公斤(马铃薯亩产3000公斤、玉米亩产500公斤、大白菜亩产6500公斤),亩产值10000元(马铃薯5500元、玉米800元、  相似文献   

20.
抓攻关,促转化,全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抓攻关促转化全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李振吾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省农业发展迅速,成就瞩目。从1949年到现在,粮食亩产由40’公斤提高到190公斤,增长3.5倍;总产由不足30亿公斤增加到95亿公斤,增长3.2倍。在耕地面积减少1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